你會選擇哪一個?
一荔茬、60秒鐘的痛苦废膘,或者
二、60秒鐘的痛苦慕蔚,再緊跟著30秒鐘的輕微不適丐黄。
盡管第一個選項聽起來更好,但如果你體驗過它們兩者孔飒,你會驚訝于后者的感覺會比前者好很多灌闺。
這其實是由于我們今天要提到的“峰終效應”(Peak-end rule)所導致的,它說的是我們在評價一件事情時并非通盤考慮坏瞄,而僅僅是以尾聲部分的感受為判斷依據(jù)桂对。
正如關于認知失調的那些研究一樣,第一次關于峰終效應的研究也得歸功于著名心理學家惦积、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接校。
在1993年,他和他的同事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松狮崩、查爾斯·施萊伯以及唐納德·雷德梅爾在《心理學》期刊中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蛛勉,論文的標題取得很有意思:《什么時候更多的痛苦是首選(When More Pain Is Preferred To Less)?》
在實驗中睦柴,他們請受試者將一只手伸入14℃(這個溫度被國家冷水安全中心認定為“非常危險”的游泳溫度)的冷水中保持60秒鐘時間诽凌。然后,再請同一批受試者用另一只手做同樣的事情坦敌,并且還要求他們在冷水中額外保持30秒鐘時間侣诵。但受試者們不知道的是,實驗者正慢慢地將水溫加熱到15℃(仍然刺骨狱窘,但明顯會好受點)杜顺。最后,實驗者請受試者自己來選擇以哪種方式重復第三次實驗蘸炸。即使從技術上來看躬络,第二種要比第一種在受試者身上施加了更多的痛苦,但絕大數(shù)受試者都選擇了第二種搭儒。它們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實驗結尾的時候后者的痛苦明顯要比前者輕穷当。
卡尼曼和他的同事通過讓受試者觀看電影短片提茁、接受結腸鏡檢查,甚至觀察其他人的不適狀態(tài)來重復驗證上述假設馁菜。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結果讓他們發(fā)現(xiàn)茴扁,人們對于痛苦體驗的評級是可以通過對比整體不適水平和結尾不適水平來預測的。并且這與痛苦體驗的時長無關汪疮,人們記得最清楚的還是最后階段的不適感峭火。
一項更新的研究通過輕松的實驗內容也證明了這個結論:人們通常更愿意只選擇一件免費的好東西(在這些實驗中用的是評價非常高的DVD影片或者巧克力棒),而不愿意選擇一件好東西搭配著另一件稍微差一點的東西(比如評價一般的DVD或者一片泡泡糖)智嚷。
如何利用好這個效應
知道你的認知偏見躲胳,能幫助你“黑”掉你未來的可能的感受。蘇珊·克勞斯博士指出纤勒,下次如果你想讓你的記憶變得美好,請記住這三條建議:
- 當你沉浸在一件事的負面體驗之中隆檀,請你關注你獲得該體驗的最初目的是什么摇天。比如當你對食物不滿意了,你就該想想沒有吃壞的感覺是有多好恐仑。
- 不要讓細微的不適感毀了你美好的體驗泉坐。如果服務員在你浪漫的紀念日晚餐中忘記給你加水了,就隨他去吧裳仆,你應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愛人身上腕让。
- 努力將你的體驗結束在一個高的評價上。試想下歧斟,為了等演唱會的返場纯丸,堵在停車場幾個小時的痛苦是否值得?如果不值静袖,你就應該在最后一首歌的時候離開觉鼻,讓后讓記憶停留在最美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