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了好久關于孩子的話題碗暗,我們的孩子為初中同一年級段,不同的學校讹堤,不同的學習模式。
感覺自從孩子上初中以后朋友焦慮很多厨疙,為孩子的三門主科焦慮洲守,也為孩子四門副科擔憂疑务,想“內卷”孩子又“卷”不起來,更多的是無力感梗醇。
事后得知朋友的孩子在小學階段班級排名靠前知允,初中的落差讓家長一時難以接受,不知所措叙谨。
相反温鸽,我家孩子小學階段確實很不如人意,語文課后字詞不會寫手负,閱讀能寫一個字不帶寫兩個字的涤垫,數(shù)學錯題連片,英語也沒見得有多好竟终。
小學階段可以說是親子關系至暗時刻蝠猬,我越想讓孩子做好,孩子反而做的越差统捶,頗有方向不對努力全廢的感覺榆芦。
家長累,孩子心情也不好喘鸟,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匆绣,不得其所,直到聽到“觸底反彈”這一次才有所醒悟什黑。
原來我看到的并不是最壞的結果崎淳,孩子還沒有差到底,沒有觸動他自己的內心兑凿,終有一次他的語文成績趨于班底墊底凯力,他終于開始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寫作業(yè)不再抵觸礼华,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咐鹤,估計這時他的心智也慢慢成長了,雖然進步緩慢圣絮,但畢竟在進步了祈惶。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出“課題分離”這一概念,學習是孩子的課題扮匠,為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是家長的課題捧请,即使創(chuàng)造再好的環(huán)境,孩子不努力也是無效的棒搜。這大概是之前走彎路的原因所在疹蛉。
觸底反彈也好,“課題分離”也罷力麸,都需要一個觸發(fā)按鍵可款,觸發(fā)之后事情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育韩。不妨試著找找影響自己孩子的觸發(fā)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