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怕學(xué)人還不敢確認這種不可思議的修行方法,所以又在有關(guān)“一念三千”的說理最后击纬,作了這樣的叮囑:
此不思議境鼎姐,何法不收?此境發(fā)智更振,何智不發(fā)炕桨?依此境發(fā)誓,乃至無法愛肯腕,何誓不具献宫?何行不滿足耶?說時如上次第实撒,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云云)姊途。30
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就是這個不思議境已經(jīng)具足一切諸法了,依此而修行知态,沒有不圓滿成就的捷兰!在當(dāng)下體悟的時候,就已經(jīng)具足一切佛法负敏,更沒有什么次第前后可言贡茅。也就是觀察不可得的一念心具備不可得的一切法,同時就是最圓滿完美的不可思議妙境。修行就是在這一念妄想心上作微妙的工夫顶考,若無妄念則說不上思議或者不思議了赁还,要說不可思議,就必須在這一念妄想心上作不可思議觀驹沿。還是觀一念心艘策、法的當(dāng)下,當(dāng)體圓滿具足而又不可得甚负。這是吾人須明白的第一種關(guān)于“一念三千”的修行規(guī)定柬焕。
而就“一念三千”的“具”和“即”來說,更重要的則是第二種修行規(guī)定梭域,這在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卷二有所教示斑举。他在引《華嚴經(jīng)》“游心法界如虛空”文時說:
《華嚴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病涨「荤瑁“法界”即中也,“虛空”即空也既穆,“心”赎懦、“佛”即假也,三種具即佛境界也幻工,是為觀心仍具佛法励两。又“游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囊颅,于十界中必屬一界当悔,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備足踢代。此心幻師于一日夜盲憎,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胳挎、種種國土饼疙,所謂地獄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慕爬。行人當(dāng)自選擇何道可從窑眯。31
這段話有四層含義:一、心與佛都只是一種假名安立而已医窿,法界本身才是真正的中道實相伸但,但從佛的境界來說,必須同時都具備這三種(中留搔、空更胖、假)境界,所以從心、佛都是“假”的角度來看却妨,此心仍然具備一切佛法饵逐,因為心、佛平等彪标,空倍权、假、中互具亦是平等的捞烟,這是從“互具平等”的方面來看心薄声、佛乃至虛空、法界的题画。
二默辨、第一步指出“一念”是“根塵相對”的一念心起,這就是所謂的一念陰妄之心苍息,也即我們常說的“妄想”缩幸;第二步是這個妄想的總體屬性,即這一念心必定可以歸屬于十界當(dāng)中的一界竞思,比如生起殺生的念頭就是地獄的屬性表谊,是我們?nèi)菀字赖男睦頎顟B(tài);第三步更重要的就是“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盖喷,于一念中悉皆備足”爆办,這里說明了每一個念頭(無論是善的,還是惡的)的生起课梳,都具備百界千法距辆,更強調(diào)就是在現(xiàn)前的“一念”之中,此處點出了“即”和“具”的天臺教學(xué)之特色惦界,這也就是天臺圓教修行的關(guān)鍵之處挑格。前面介紹的三種對“一念”心的把握方法咙冗,基本上都只體現(xiàn)這第二步“屬”于十界中之一界的階段沾歪,而未能體現(xiàn)出第三步“具”的理念,所以值得我們留心雾消。
三灾搏、此心本來如夢如幻,而于虛幻的心中卻能夠造出種種眾生立润、五陰狂窑、國土,十法界都是由于我們一念心的力量而造成的桑腮,可見這現(xiàn)前的一念心之重要性泉哈。這里指出地獄乃至佛界都是“假實國土”,非常巧妙地說明了十法界的形態(tài)雖然宛然假有而差別,但都不曾離開真如實際理地丛晦,當(dāng)體全是實相奕纫,也就指出了無論是善還是惡的一念心雖然其屬性有別,但都是自性所本具的烫沙。是為解釋心的功能作用和心的實質(zhì)內(nèi)涵匹层。
四、特別指出了:“行人當(dāng)自選擇何道可從”锌蓄。這純粹是從修行的立場表明智者大師說“一念三千”的真正意趣所在升筏,這句話寓意深遠,因為他并沒有指出要我們選擇“何道”瘸爽,誰都知道修行人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您访,但是智者大師卻讓行人自己選擇,而且強調(diào)了“選擇”蝶糯,可見并不是任妄念奔流不息而懵懵懂懂不去修行洋只。對于這“選擇”的方法和范圍,古來就不停的爭論昼捍,如宋朝山家和山外的四十余年論難识虚,體現(xiàn)的就是這如何“選擇”的問題,而前面所說的對“一念三千”的理解和對“一念”的“選擇”仍然有著嚴重的問題妒茬,這也是本文寫作的動機和要解決的問題担锤。
如何選擇?首先就是選擇一念妄想心乍钻,這在智者大師的著作里面有明確的規(guī)定肛循,如他所倡導(dǎo)“十乘觀法”的修行,第一“觀不思議境”的對象便是“介爾一念陰妄之心”银择,理由很簡單多糠,因為佛法太高,眾生法又太廣了浩考,只現(xiàn)前這一念心離我們最近夹孔,最容易把握,所以就以此為所觀境析孽,如《法華玄義》說:“但眾生法太廣搭伤,佛法太高,于初學(xué)為難”32袜瞬×《摩訶止觀》就更明確地作了指示:
《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邓尤。若欲如實觀拍鲤,但當(dāng)觀名色”贴谎。心是惑本,其義如是季稳,若欲觀察須伐其根赴精。如炙病得穴,今當(dāng)去丈就尺绞幌,去尺就寸蕾哟。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莲蜘,識陰者谭确,心是也。33
其次是選擇“何道可從”票渠,這是“一念三千”修行規(guī)定的關(guān)鍵所在逐哈,于此詳加討論。
毋庸置疑问顷,這個“道”就是指“十法界”的“法界”而言的昂秃,而眾生現(xiàn)前所起的每一念都具有這十法界的性質(zhì),也就是每一個(無論是善的杜窄,還是惡的)妄想都具有十法界的性質(zhì)肠骆,可見并不是進行有“選擇性”的妄想,而應(yīng)該是在每一個妄想當(dāng)中選擇自己相應(yīng)的一界塞耕。關(guān)于每一念都具有十界的性質(zhì)蚀腿,李世杰曾經(jīng)提到“地獄心里面也當(dāng)然包含著十法界的性質(zhì)”34,但他沒有具體指出在一念“地獄心”生起來的時候是如何包含著十法界的扫外。因此莉钙,有對每一個妄想所具備的十法界性質(zhì),作一解說的必要筛谚。
例如:以“貪心”為當(dāng)前之一念磁玉,那么這一念“貪心”便具備十法界的性質(zhì):
1、貪心的前提條件就是對所貪之事物的覺知驾讲,無念則已蚊伞,有念就有覺知,覺知的本身并沒有是非善惡之別蝎毡,它只是覺知而已厚柳。這“凜然覺知氧枣、靈明不昧”便是佛界的性質(zhì)35沐兵。
2、貪心是通過對事物判斷之后所表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便监,對所貪事物的一種認可與努力扎谎。這種“認可與努力”便是菩薩的性質(zhì)36碳想。
3、貪心所對應(yīng)的事物一定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有毁靶,而貪心卻只是對其中的某一項感興趣胧奔,只是對其中一小部分的真實反應(yīng)。這種對“緣”的如實反應(yīng)预吆,就是緣覺的性質(zhì)龙填;而其所貪的事物也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面拐叉,所以又具有獨覺的性質(zhì)37岩遗。
4、貪心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xiàn)凤瘦,是對貪心對象之外的諸多事物的一種逃避宿礁,只顧自己和自己所貪的事物,而不能顧全其他人和其余的事物蔬芥,這“只顧自己梆靖、不管別人”就是聲聞的性質(zhì)38。
5笔诵、貪心是對自己所喜歡之事物的一種執(zhí)著返吻,是對自己不喜歡之事物的一種排斥,這種“擇善而從的歡喜心態(tài)”就是天界的性質(zhì)乎婿。
6思喊、貪心是在自己潛意識里面的一種贊許,具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次酌,是任何世間的道德倫理觀念和法律制度都無法與之抵抗的認定恨课,這種“認定和正義感”就是人界的性質(zhì)。
7岳服、貪心是對所貪對象之外的相關(guān)事物的抗拒剂公,這種“抗拒”便是斗爭不休的阿修羅性質(zhì)。
8吊宋、貪心是對一切眾因緣和合所生諸法之真相的不了解纲辽,是對性空真理的迷茫,這種“無知和迷昧眩”就是畜生界的性質(zhì)拖吼。
9、貪心是對所貪對象之外的相關(guān)事物的不滿这吻,因為不滿意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吊档,所以就希望得到自己認為應(yīng)該再得到的事物,而這種“不滿”就是餓鬼的性質(zhì)唾糯。
10怠硼、貪心是對事物的無能為力鬼贱,因為自己沒有而又想得到它,所以才會有貪心出現(xiàn)香璃,是心被事物所纏縛的一種無可奈何这难,這種“無可奈何”便是地獄界的性質(zhì)。
由此看來葡秒,一念貪心就具備了十法界的性質(zhì)姻乓。同樣的,一念嗔心也具有十法界的性質(zhì):
1眯牧、嗔心的前提條件就是對所嗔之人事的覺知糖权,覺知的本身并沒有是非愛恨之別,它只是覺知而已炸站。這“凜然覺知星澳、靈明不昧”便是佛界的性質(zhì)。
2旱易、嗔心是通過對人事判斷之后所表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禁偎,對所嗔人事的一種改善或者求全。這種“改善與求全”便是菩薩的性質(zhì)阀坏。
3如暖、嗔心所對應(yīng)的人事一定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有,是對環(huán)境而引起的感覺忌堂,這種“對緣的感覺”就是緣覺的性質(zhì)盒至;而其所嗔的人事只是眾多因緣的一小部分,具有片面性士修,所以又是獨覺的性質(zhì)枷遂。
4、嗔心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xiàn)棋嘲,是對所嗔對象的一種逃避酒唉,只顧自己的看法想法,而不能顧全別人的感受沸移,這種“只顧自己痪伦、不管別人”就是聲聞的性質(zhì)。
5雹锣、嗔心是對自己所持觀點的一種執(zhí)著网沾,是對所嗔之人事的一種排斥,這種“不善不為的心態(tài)”就是天界的性質(zhì)蕊爵。
6辉哥、嗔心是在自己潛意識里面有自以為是的一個標準,超過了這種標準就不能接受在辆,這種標準就是內(nèi)心中的一種正義感证薇,這種“自定標準的正義感”就是人界的性質(zhì)。
7匆篓、嗔心是對所嗔對象的挑戰(zhàn)和抗拒浑度,這種“挑戰(zhàn)和抗拒”便是斗爭不休的阿修羅性質(zhì)。
8鸦概、嗔心是對一切眾因緣和合所生諸法之真相的不了解箩张,是對性空真理的迷茫,這種“無知和迷么笆校”就是畜生界的性質(zhì)先慷。
9、嗔心是對所嗔對象的強烈不滿咨察,這種對人事的“不滿”就是餓鬼的性質(zhì)论熙。
10、嗔心是對事物的無能為力摄狱,是對現(xiàn)實事物的無可奈何脓诡,這種“無可奈何”便是地獄界的性質(zhì)。
依此類推媒役,善念和惡念也不出喜歡與不喜歡兩種心態(tài)祝谚,無論是當(dāng)下生起的哪一種心態(tài),都具備了十法界的性質(zhì)酣衷,而這十法界又是各各互具的交惯,所以說“介爾有心,即具三千”39穿仪。這才體現(xiàn)了“具”和“即”的天臺思想兽泣。需要指出的是,修沒有妄想或不使自己起心動念的“無念行”烟馅,不是初步行人能夠做到的雨饺,也并非天臺宗的修行方法。無記狀態(tài)的不起心動念更是離修行十萬八千里了钠龙。所以智者炬藤、湛然、知禮諸大祖師無不強調(diào)現(xiàn)前一念妄心與真如法性是“全體相即”碴里、“全體互具”的重要性沈矿。就在現(xiàn)前的一念妄心上作功夫,因為每一個妄念都具有上述所說這十法界的性質(zhì)咬腋。正如《摩訶止觀》卷二說:
《無行經(jīng)》云:貪欲即是道羹膳,恚癡亦如是。如是三法中根竿,具一切佛法陵像。若人離貪欲就珠,而更求菩提,譬如天與地醒颖,貪欲即菩提妻怎。《凈名》云:行于非道泞歉,通達佛道逼侦。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腰耙,不可復(fù)得榛丢;即涅槃相,不可復(fù)滅挺庞。為增上慢說“離淫怒癡名為解脫”晰赞,無增上慢者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一切塵勞是如來種选侨。40
至此宾肺,我們再來看智者大師所囑咐的“行人當(dāng)自選擇何道可從”,便一目了然侵俗,無需多言了锨用,即唯有靈明覺知的“佛道可從”。如此在歷一切境時隘谣,使心活潑潑的起一切念增拥,而靈明不昧,具足十界而不落九界寻歧,唯獨選擇佛界之性質(zhì)而從之掌栅。所有一切善惡好壞之妄念,都不能束縛我人當(dāng)下具足的靈明覺知之自心码泛,活潑自如猾封,大機大用,真能到此地步噪珊,方了悟“性具善惡”之不謬晌缘,才體會“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之偉大痢站。也就是湛然大師提出“金口相承”的第二十一祖摩拏羅尊者所說:“心隨萬境轉(zhuǎn)磷箕,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阵难,無喜復(fù)無憂”41岳枷。這么靈活,這么自如,這么絕妙空繁,這么重要的修行方法殿衰,就是第二種“一念三千”的修行規(guī)定。
是以盛泡,智者大師在講完“一念三千”組成的理念之后闷祥,再一次強調(diào)說:
又如虛空者,觀心自生饭于,心不須藉緣蜀踏;藉緣有心维蒙,心無生力掰吕;心無生力,緣亦無生颅痊;心緣各無殖熟,合云何有?合尚叵得斑响,離則不生菱属。尚無一生,況有百界千法耶舰罚?以心空故纽门,從心所生,一切皆空营罢,此空亦空赏陵。若空非空,點空設(shè)假饲漾。假亦非假蝙搔,無假無空,畢竟清凈考传。又復(fù)吃型,佛境界者,上等佛法僚楞,下等眾生法勤晚。又,心法者泉褐,心佛及眾生运翼,是三無差別,是名心法也兴枯。42
這里再次指出心血淌、法不可得,三諦圓融,不可思議悠夯。特別強調(diào)了佛的境界是“上等佛法癌淮,下等眾生法”,而從心的角度來講沦补,一定要明白“心佛及眾生乳蓄,是三無差別”才是真正的心法。所以夕膀,“一念三千”的修行規(guī)定也就是在“具圓”的前提下修一切行虚倒,所謂修一切行,也只是不離現(xiàn)前的一念妄想心而已产舞,此一念妄心真是微妙不可思議魂奥,百界千如,無量諸法易猫,圓滿具足耻煤,無假無空,畢竟清凈准颓。生老病死哈蝇,殺盜淫妄,常樂我凈攘已,菩提涅槃炮赦,正是現(xiàn)前一念妄心的微妙功用。吾人合當(dāng)珍重Q吠勘!
五、結(jié) 語
綜上所述彤灶,天臺宗關(guān)于“一念三千”的修行規(guī)定看幼,具有下列特點:
首先,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的真正意趣幌陕,并不只是在實相論和世界觀上诵姜,而是想讓學(xué)人能夠“選擇何道可從”。所以搏熄,凡是不從“修行”的角度來解說這一思想棚唆,都是違背智者大師之原意的。
其次心例,“一念三千”的關(guān)鍵在于“一念”宵凌,而不是“三千”的數(shù)目。并且特別強調(diào)了這一念就是指人們?nèi)粘K鸬囊荒钔胄闹购螅湟c在于一念與十界乃至三千諸法的“相即相具”上瞎惫,如果不從“具”和“即”的角度對這“一念”進行解析溜腐,就不是天臺的圓教思想理論,也不能達到即現(xiàn)前一念妄想心而圓修圓行瓜喇。
最后挺益,關(guān)于“一念三千”的修行方法有兩種:一是在妄想生起來的一念心中進行四句推檢:一切心、一切法了不可得乘寒;于念念不停當(dāng)中體會“無有一法可得”望众,從而契入真如妙體,成就不思議妙行伞辛。二是強調(diào)日常妄想的任何一念烂翰,都具備十法界的全部性質(zhì),修行就是在這一念之中蚤氏,選擇“靈明不昧”的佛界性質(zhì)甘耿。既不是讓行人斷除現(xiàn)前的一念妄想而“修無念行”,也不是讓行人“嚴肅身心”地去選擇某一種念頭或某一種妄想瞧捌,任何壞的念頭都具備佛的性質(zhì)棵里,所以任何壞的念頭都是修行的最佳境界润文,都是不可思議的妙境姐呐,當(dāng)然任何好的念頭也同樣是修行的妙境〉潋颍總之曙砂,不選擇妄想的本身是什么樣的,而選擇每一個妄想中所具有的佛界的性質(zhì)骏掀,依而從之鸠澈,這就是自由活潑的天臺圓教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