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來見了幾位朋友团南,回了趟家噪沙,看了《歡樂頌2》和《摔跤吧爸爸》,想了很多事情吐根。
和兩個好閨蜜聊天正歼,多數時候圍繞著工作和下一步的規(guī)劃。雖說職業(yè)不同拷橘,每個人的職場故事都在成就局义,挫敗,懷疑中來回冗疮。也許是交了一幫太上進的朋友萄唇?大家擔心的共同之處在于害怕在現在的崗位上沒有成長,核心競爭力缺失术幔,可替代性太強穷绵。同時,也在為尋求其他看起來不錯的可能性而心動特愿。
初入職場的小白們就這樣居安思危,絕對是件好事勾缭。如何破局揍障?于我而言,現階段的重點還是加強主動性俩由,進行不斷的自我提升和修煉毒嫡。
翻翻近來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在向自己重復——行動起來幻梯,承擔責任兜畸,尋求成長。也許是意識到自己身上具備著一定的“被動型人格”碘梢,才這樣不厭其煩地勸說和激勵那個膽怯的小孩咬摇,要勇敢,要闖蕩煞躬。
什么是“被動型人格”肛鹏?驅動自己的鑰匙握在別人手上逸邦,太乖崎弃,太聽話州丹,太膽小迅腔,太循規(guī)蹈矩拴曲,太……平淡無奇游沿。
我們的主動型人格访雪,一定程度上是被要求規(guī)矩的父母缨伊、學校和教育制度壓制了颅围。于是生產出進入社會后混得不如“差生”的狀元皱卓,或是像《歡樂頌》中存在感最弱的乖乖女關關裹芝。這樣“聽話的”,“乖的”孩子好爬,很容易產生路徑依賴局雄,企圖復制自己在學校里的成功模式,期待著生活給出明確的目標和道路存炮,然后只要心無旁騖向前沖就好炬搭。不想世間有千萬種可能,千萬條路穆桂,千萬個坑宫盔,才不是你表現得好就給你一朵小紅花。
這就是我為什么本科畢業(yè)后選擇直接工作而非讀研的原因之一享完。除了沒有明確想要深造的方向之外灼芭,求學的日子里,我離社會太遠了般又。得先試試水彼绷,摔摔跤,膽子大一點茴迁,臉皮厚一點寄悯,別老把自己悶在想象里。
我們多少都有些“被動型人格”堕义,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就該反向為之猜旬,尋求突破。像《歡樂頌》里的關關倦卖,不再一味順從父母洒擦,勇敢表達愛,第一次嘗到自由的滋味怕膛;像《摔跤吧爸爸》里受爸爸和教練指導摔跤技巧的吉塔熟嫩,最后一摔的勝利一定要靠自己來贏取,方能展現出她由內而外真正的成長褐捻。
走出種種限制邦危,掌握人生的主動權洋侨,平衡向外探尋和向內求索,才有轉機和可能倦蚪,才有意外的收獲希坚。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唯有死亡殊途同歸陵且〔蒙活出自己,活得精彩慕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