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還 鄉(xiāng)——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賞析
?文 ? ? ? ? ? 酒泉中學 ? 張志強
【內(nèi)容摘要】陶淵明在對詩意人生的書寫和詩意的安居中成了中國的隱逸詩人之宗,并成了后來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陶淵明對“心為形役”的深切體察和對“今是昨非”的明確判斷顾孽,直接提出了在封建一元專制體制下狐树,在普遍奴化的現(xiàn)實中怎樣保持自我獨立人格不缺失的問題皂林,提出了作為一個想保持精神獨立的文人該“怎樣活”的命題。正是帶著這一問題,陶淵明踏上了自己的還鄉(xiāng)之路。陶淵明的這次還鄉(xiāng)行動榴徐,與其說是他告別了官場,回到了家,或者說是由世俗逃亡山林隔显,不如說是他從物質(zhì)的此岸泅渡到了精神的彼岸,從“心為形役”的奴化狀態(tài)走向了“心無所待”的逍遙游狀態(tài)饵逐,從自我被外在之物蒙蔽的懵懂走向了心靈完全打開的大地敞亮的澄明之境括眠,從世俗的焦慮回歸到生命的本源,接近了極樂倍权。
? ? ?關(guān)鍵詞:陶淵明 ? ?獨立人格 ? 閑人 ? ?自由 ? ? 精神 ? ? 自我 ? ?還鄉(xiāng) ? ? 歸宿 ? ? ? 家園
“大詩人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養(yǎng)成一首完美的詩哺窄,充實而有光輝,寫下來詩是人格的煥發(fā)账锹,陶淵明是這個原則的一個典型例證萌业。”
對詩的偏愛奸柬,對詩之意境的營造和對詩意人生的追求是中國士大夫文人的一個永恒的情結(jié)生年。而陶淵明——這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硬漢,正是在對詩意人生的書寫和詩意的安居中成了中國的隱逸詩人之宗廓奕,并成了后來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抱婉。
公元405年档叔,因“幼稚盈室,瓶無儲粟蒸绩,生生所資衙四,未見其術(shù)”的貧困和無奈,“少無適俗韻患亿,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向了官場传蹈,在離家百里的彭澤縣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但在官僅八十余日步藕,便因“郡遣督郵至縣惦界,吏白應束帶見之”而長嘆一聲:“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咙冗!”并“即日解印綬去職”沾歪,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還鄉(xiāng)之路,留下了這首傳唱千古的精神獨白——《歸去來兮辭》雾消。
歸去來兮灾搏,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立润,奚惆悵而獨悲确镊?
詩人一開篇便發(fā)出了深深的自責,自責自己的“心為形役”范删。是啊蕾域,一個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詩人,怎能為了區(qū)區(qū)的五斗之米而在一個小小的督郵面前束帶跪拜到旦,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旨巷,彎下自己堅硬的腰板,屈下自己尊貴的雙膝添忘?于是采呐,盡管惆悵,盡管獨悲搁骑,詩人還是開始了來自心靈深處的反省和追問:
悟已往之不諫斧吐,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仲器,覺今是而昨非煤率。
這是中國文人精神史上關(guān)于獨立人格的第一次、也是最深遠的一次追問和反省乏冀。這樣的追問遠遠超過了后來者李白在不得志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蝶糯,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狂傲,也超過了蘇軾屢次被貶后“ 一蓑煙雨任平生 ”的曠達辆沦。
陶淵明對“心為形役”的深切體察和對“今是昨非”的明確判斷昼捍,直接提出了在封建一元專制體制下识虚,在普遍奴化的現(xiàn)實中怎樣保持自我獨立人格不缺失的問題,提出了作為一個想保持精神獨立的文人該“怎樣活”的命題妒茬。正是帶著這一問題担锤,陶淵明踏上了自己的還鄉(xiāng)之路: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乍钻。問征夫以前路肛循,恨晨光之熹微。
小船在水面上輕輕飄蕩团赁,踏上幻想之路的詩人衣袂飄飄地立在船頭,恍如仙子谨履。心情愉悅卻又歸心似箭欢摄。
是呀,這是詩人在離家走向官場時曾經(jīng)一步三回頭地走過的一條路笋粟,也是詩人今天回家時通向家門口的一條路怀挠。出走的當初,這條是那樣的短害捕,可今天绿淋,當這條路重新鋪展在詩人的眼前時,竟是這樣的漫長尝盼,漫長得讓詩人都開始懷疑這還是不是八十多天前走過的那條路吞滞,甚至,焦急的詩人竟忍不住開始向路上的行人打聽來確證自己的記憶盾沫。而和聽著兩岸啼不住的猿聲裁赠,駕著一葉輕舟“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李白不同的是赴精,詩人對兩岸的景色竟置若罔聞佩捞,置若罔見,感覺到的只是路的漫長和時間的緩慢蕾哟。但功夫不負有心人:
乃瞻衡宇一忱,載欣載奔。僮仆歡迎谭确,稚子候門帘营。
詩人終于遠遠望見了自己親手搭建的簡陋的茅屋,看見了曾經(jīng)追隨左右的僮仆逐哈,曾經(jīng)環(huán)繞膝下的稚子仪吧。詩人再也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狂喜,開始“載欣載奔”鞠眉。伴隨著詩人激烈的心情變化的薯鼠,是辭的節(jié)奏择诈,由前面六言句的一唱三嘆的變成四言句的短促有力。而四言句的短促有力正是詩人在狂喜的飛奔下越來越快的心跳出皇。興奮的詩人終于走進了家門:
三徑就荒羞芍,松菊猶存。攜幼入室郊艘,有酒盈樽荷科。
園中的小路雖然已經(jīng)荒蕪,但松樹卻依然在挺拔地生長纱注,菊花也依然在絢爛地開放畏浆,拉著自己的小兒子走進臥室,酒已經(jīng)倒?jié)M狞贱。陶淵明的一生刻获,唯好菊與酒,而走進家門瞎嬉,所見皆為心中所愛蝎毡,而那些在官場上不得不應付的俗務全然不見,詩人內(nèi)心的驚喜可想而知氧枣。此處仍用四言沐兵,可見詩人進家門后的驚喜是一個接著一個。
但世間真正的美并不是狂喜的吶喊或驚喜的心跳便监,而往往是平淡閑適的和諧扎谎,所以,詩人接下來給我們展開了他在家中最日成斩化的生活畫面:
室內(nèi)生活:引壺觴以自酌簿透,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解藻,審容膝之易安老充。
在這里,詩人用“自酌”螟左、“眄”啡浊、“倚”幾個動詞寫出了自己的生活情態(tài)〗罕常“自酌”者巷嚣,自斟自飲,想喝便喝钳吟,不想喝便不喝廷粒。“眄”者,斜著眼看坝茎,不如說是想看便看涤姊,不想看便不看∴头牛“倚”者思喊,非站非坐,卻是最隨意之態(tài)次酌。這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到的:“在這樣一個晚上恨课,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岳服。白天里一定要說的話剂公,一定要做的事,現(xiàn)在都可不理吊宋「倭桑”這便成了蘇軾在《記承天夜游》中所說的“閑人”。蘇軾在那樣一個晚上贫母,遠離了世俗的喧囂文兑,放下了被貶謫的失意盒刚,以一個“閑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承天寺腺劣,從而發(fā)現(xiàn)了月下竹柏的美和天上皎潔的明月的美,寫下了“何夜無月因块,何處無竹柏橘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千古名句。朱自清正是在那樣一個晚上涡上,關(guān)上了世俗的門趾断,暫時離開了讓他煩心的生活,走進了純精神的空間吩愧,從而發(fā)現(xiàn)了“日日走過的荷塘”的美芋酌。而脫離官場的陶淵明正是在這“自酌”的隨心,“眄”的隨意雁佳,“倚”的隨便當中脐帝,成了一個“閑人”。從而打開了自己的心靈糖权,揭開了精神的蒙蔽堵腹,獲得了發(fā)現(xiàn)美的機遇,展開了對美的全面感受星澳,并在這種感受中“審容膝之易安”疚顷,體察到即使在自己小小的茅屋中也可以獲得生命的大愉悅、大歡暢。正如李樂薇在《我的空中樓閣》中所說的:“我的小屋腿堤,論領(lǐng)地阀坏,很小,論領(lǐng)空释液,卻是很大的全释。”是呀误债,茅屋雖小浸船,但詩人打開的心靈卻是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詩人在這里可以游目騁懷寝蹈、神游天外李命。
室內(nèi)生活如此,室外則成了陶淵明成為一個“閑人”后感受自然之大美的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園日涉以成趣箫老,門雖設而常關(guān)封字。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耍鬓。云無心以出岫阔籽,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牲蜀,撫孤松而盤桓笆制。
天地萬物是如此之美,以致于連鳥都“倦飛而知還”了涣达,太陽也“翳翳以將入”了在辆,而詩人卻“撫孤松而盤桓”,不忍離去度苔。
天地大美如此豐盛匆篓,精神如此之愉悅,讓詩人忍不住開始感嘆:
歸去來兮寇窑,請息交以絕遊鸦概。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甩骏?
如果說窗市,辭的開頭,詩人是在深深的自責中喊出了“歸去來兮”横漏。此處谨设,,這聲“歸去來兮”便成了對此次還鄉(xiāng)行動的堅決的肯定和對世俗的無悔的遺棄缎浇。那么扎拣,詩人就這樣孤芳自賞了嗎?就和一切世人不交往了嗎?且看下文:
悅親戚之情話二蓝,樂琴書以消憂誉券。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刊愚。
陶淵明是我國的隱逸詩人之宗踊跟,而在我們一貫的看法和印象中,一般的隱士鸥诽,都是孤高自賞商玫、不食人間煙火氣、不事家人生產(chǎn)的絕世之士牡借。如《紅樓夢》里積梅花之雪泡茶的妙玉拳昌,如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钠龙。但陶淵明在這里給我們表現(xiàn)出了他極平常的一面炬藤,甚至是家常便飯的一面。他能和身邊的親戚交流談心碴里,享受天倫之樂沈矿,也能和鄉(xiāng)里故人討論耕作和莊稼。其實咬腋,陶淵明從幼到老羹膳,都以種田為恒業(yè),他一直認為“衣食終須紀帝火,力耕不吾欺”溜徙。正如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說的“人生歸有道湃缎,衣食固其端犀填。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嗓违?”正因如此九巡,他能踏踏實實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蹂季,而不像諸葛亮等隱士一樣打著“躬耕”的旗號冕广,而目的只是待價而沽,走“終南捷徑”偿洁。他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國平天下的報負撒汉,但種田不能生活,他也不惜出去做官涕滋,如本文序中所說的:“余家貧睬辐,耕織不足以自給……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溯饵,故便求之侵俗。”種田和做官都不能過活丰刊,他索性乞鄰為食隘谣,以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啄巧,在《有會而作》中寻歧,他對《檀弓》里餓者不食嗟來之食以致于餓死的故事,深覺其不當秩仆,他說:“常善粥者心熄求,深恨蒙袂非,嗟來何足吝逗概,徒?jīng)]空自遺弟晚。”在這些地方逾苫,陶淵明都表現(xiàn)出了他的率真和近人情卿城。他并不是不重視廉潔和操守,而是不像一般隱者矯情立異铅搓、沾沾自喜地講廉潔和操守瑟押。他只求“吾心之所安”,適可而止星掰,不過激多望,也不聲張。正因為如此氢烘,他才成了一個真正的隱者怀偷,成了中國的隱逸詩人之宗。
也正是因為他的率真播玖、親切椎工、不避俗,從而能以人所應有的至性深情去應世接物蜀踏,去面對自然维蒙。所以他眼中的景物無一不美,無一不可愛:
或命巾車果覆,或棹孤舟颅痊。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局待。
這里的兩個“或”與其譯為“有時”斑响,不如說是陶淵明想駕車便駕車吗讶,想劃船便劃船,而這正是一份難得的“閑人”心態(tài)恋捆,正是有了這份心態(tài)照皆,在他眼中,“窈窕”之“壑”是美的沸停,“崎嶇”之“丘”也是美的膜毁。而寫法上,詩人用了倒裝手法愤钾,把本做“壑”和“丘”的定語的“窈窕”和“崎嶇”提到了謂語動詞“尋”和“經(jīng)”之前以示強調(diào)瘟滨。詩人不只發(fā)現(xiàn)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也發(fā)現(xiàn)了天地自然在生生不息的運轉(zhuǎn)中的大美:
木欣欣以向榮能颁,泉涓涓而始流杂瘸。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伙菊。
面對自然界生命的蓬勃和不息败玉,詩人不由得發(fā)出了生命短暫,“吾生之行休”的感嘆镜硕。
古往今來运翼,當志士仁人、墨客騷人登臨送目之時兴枯,憑高攬勝之際血淌,都難免會有人生短暫、好景難常的感慨财剖。如曹操橫槊賦詩“對酒當歌悠夯,人生幾何”,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盡宴飲之樂后突發(fā)感慨:“夫人之相與躺坟,俯仰一世……當其欣于所遇沦补,暫得于己,快然自足瞳氓,曾不知老之將至策彤∷ㄐ洌”
但可貴的是陶淵明在感到生命的短暫和好景的難常時匣摘,并不以此感時傷懷,而是表達出“已矣乎裹刮!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音榜!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曠達和發(fā)出了“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赠叼?”的自責擦囊。并接下來發(fā)出了自己的人生宣言: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瞬场。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涧郊。
我們必須重視陶淵明的這份宣言,因為他用這份宣言超越了所有的世俗大眾夢寐以求的富貴和耿耿在懷的生死妆艘,而選擇了孤獨的出游和辛勤的耕作彤灶。問題是,陶淵明何以能超越此二者批旺,富貴不好嗎幌陕?長生不老不好嗎汽煮?陶淵明為什么要超越搏熄?且讓我們看看那些蠅營狗茍的追求富貴的人的樣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搬卒,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翎卓,則盡富貴也契邀。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失暴,問其與飲食者坯门,盡富貴也逗扒。而未嘗有顯者來古戴。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矩肩∠帜眨”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叉袍,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刽酱,之祭者,乞其馀棵里,不足润文,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典蝌,告其妾曰:“良人者曙砂,所仰望而終身也骏掀。今若此麦轰!”與其妾訕其良人砖织,而相泣於中庭款侵。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新锈,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眶熬,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娜氏,幾希矣拳缠!
世之追求富貴者贸弥,只不過是乞食墦(墓地)的齊人而已窟坐。那么绵疲,那些追求長生不老的人又如何呢哲鸳?曾經(jīng)威震四海的秦始皇費勁半生心血盔憨,四處探求徙菠,卻只留下千古笑談⌒霰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七賢”和更多的魏晉風流才子也只留下了服食五石散后滿地打滾、當街裸奔问慎、捫虱而談的丑態(tài)。
陶淵明正是在對富貴和生死的超越中徹底擺脫了外在之物對自己生命的羈絆蝴乔,也完全揭開了蒙蔽在心靈之上的紗记餐,讓自我完全呈現(xiàn)在大地敞亮的澄明之境薇正,從而維護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片酝,完成了自我的回歸,讓自己的生命在“登東皋以舒嘯挖腰,臨清流而賦詩雕沿。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猴仑!”的樂天安命中與天地同化审轮。從而成了蒼穹之下,大地之上辽俗,沐浴著
神的光芒而詩意地棲居的一個詩人疾渣。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第五部分命題第42中說:
懵懂無知的人不僅由于外界的各種因素而焦躁不安,以致永不得享受心靈的寧靜崖飘;他還對神和萬物懵懂無知榴捡,若不痛苦,便無法生活朱浴,真正不痛苦時吊圾,也就不存在了。有智慧的人翰蠢,在他被認為有智慧的范圍內(nèi)项乒,心神泰然,還由于意識到神梁沧、萬物和自我檀何,因具有某種永遠的必然性而時刻存在,由此得以安享心靈的寧靜廷支。
陶淵明正是在摒棄了外在之物對自己的羈絆之后埃碱,讓本來懵懂無知的自我完全呈現(xiàn)出來,并和自然之美完全契合酥泞,達到天人合一的化境砚殿,而心神泰然,享受到了心靈的寧靜芝囤。只是似炎,可憐的人啊悯姊,能像陶淵明這樣從外在之物的蒙蔽中解放自己的人太少了,像蘇東坡悯许、朱自清等能偶爾為之者,也是鳳毛麟角先壕。
海德格爾說:
接近故鄉(xiāng)就是接近萬樂之源(接近極樂)瘩扼。故鄉(xiāng)最玄奧、最美麗之處恰恰在于這種對本源的接近集绰,決非其他。所以栽燕,唯有在故鄉(xiāng)才可親近本源,這乃是命中注定的碍岔。正因為如此,那些被迫舍棄與本源的接近而離開故鄉(xiāng)的人蔼啦,總是感到那么惆悵和悔恨。既然故鄉(xiāng)的本質(zhì)在于他接近極樂询吴,那么掠河,還鄉(xiāng)又意味著什么呢猛计?
還鄉(xiāng)就是返回與本源的親近。
但是奉瘤,唯有這樣的人方可還鄉(xiāng)勾拉,他早已而且許久以來一直在他鄉(xiāng)流浪盗温,備嘗漫游的艱辛,現(xiàn)在又歸根反本卖局。因為他在異鄉(xiāng)異地已經(jīng)領(lǐng)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還鄉(xiāng)時得以有足夠豐富的閱歷……
詩人的天職是還鄉(xiāng)砚偶,還鄉(xiāng)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處。
所以染坯,陶淵明的這次還鄉(xiāng)行動均芽,與其說是他告別了官場单鹿,回到了家,或者說是由世俗逃亡山林,不如說是他從物質(zhì)的此岸泅渡到了精神的彼岸劲妙,從“心為形役”的奴化狀態(tài)走向了“心無所待”的逍遙游狀態(tài),從自我被外在之物蒙蔽的懵懂走向了心靈完全打開的大地敞亮的澄明之境是趴,從世俗的焦慮回歸到生命的本源澄惊,接近了極樂唆途。
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我們雖然有快樂掸驱,但永遠沒有生命的大歡愉的時代肛搬,在這樣一個我們雖然有遺憾毕贼,但永遠感受不到深刻的痛苦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生活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鬼癣,我們的心理越來越焦慮的時代陶贼,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多的人站在大街上大聲喊累的時代待秃,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多的“房奴”、“車奴”章郁、“事業(yè)奴”等各種奴大肆涌現(xiàn)的時代。陶淵明或許是我們的精神潰敗的最后一道防線暖庄,是我們回歸自我的最后一條道路聊替。所以培廓,陶淵明不只應該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一個歸宿,更應該是焦慮的現(xiàn)代人最后的一個家園肩钠。
參考書目
1泣港、《陶淵明集》蔬将,萬卷出版公司出版。
2霞怀、《詩論》,朱光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廉沮。
3、《人滞时,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坪稽。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