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對聯(lián)社團上,回顧了上一講的妙聯(lián)澈吨,其中有個故事凶掰,清代俞樾攜家人到杭州游玩燥爷,路過飛來峰,來到冷泉寺锄俄,見上有明代董其昌的一副聯(lián)兒: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俞樾上下聯(lián)各改一字: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
俞樾夫人見之局劲,也各改一字:
泉自冷時冷起
峰從飛處飛來
俞樾的次女見之,也是改了一字: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
俞樾詢問其女奶赠,為何用“項”字鱼填?女兒笑曰:“項羽力能拔山,如不是項羽把山拔起毅戈,哪里還有此峰飛來?”俞樾聽后苹丸,頓時驚訝!俞氏夫婦和女兒,巧對冷泉亭苇经,確是西湖上的一則趣事赘理。
這一改是頗耐人尋味的——
一個“禹”字,將時間推到上古扇单,那位傳說的治水英雄大禹早已家喻戶曉商模。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名垂青史。大禹的“疏導法”治水思想為后代所敬仰蜘澜。
一個“項”字施流,將時間前移到“楚漢之爭”的時代。西楚霸王項羽鄙信,也是一位傳奇人物瞪醋。后世對其評價不一,他垓下之戰(zhàn)為劉邦所敗装诡,逃至烏江银受,“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此事的得失暫且不論鸦采,他的生為人杰宾巍,死亦鬼雄的豪邁氣概令人感動。
如果項羽能如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嘗膽渔伯,那么歷史有可能會改寫了顶霞。可惜沒有“如果”咱旱。
細細品味确丢,俞樾次女的這兩個字換得可謂精彩絕倫。二個字吐限,二個人物鲜侥,二個典故,瞬間為這幅楹聯(lián)增添了時代的滄桑感诸典,以及文化的厚重感描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