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中會扮演很多角色庵佣。
比如:孩子、學生汛兜、父母巴粪,職員等,這些都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的粥谬,但我們還經(jīng)嘗會游移在三個不易被我們發(fā)現(xiàn)的角色中肛根,就是拯救者,迫害者與受害者漏策。
當我們不忍心看著別人受苦派哲,就想當個拯救者去救別人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我們看不慣別人的言行掺喻,我們就會做個迫害者芭届,進行批判與指責。當我們總活在別人的掌控之下感耙,我們就自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褂乍,是別人傷害了自己,經(jīng)常抱怨即硼。
當你扮演別人的拯救者時逃片,一定也扮演了迫害者的角色。所以只酥,被你拯救的人最后都會怨聲載道褥实,讓你的人際關系沒有好下場。
因為你根本就拯救不了任何人层皱,一個人的救世主永遠是他自己。如果他自己不想改變赠潦,沒有人能代替他叫胖。所以拯救別人注定是徒勞無功的。關鍵是你對拯救的人又有多少了解呢她奥?
當我們在受害者的角色中掙扎的時候瓮增,我們想要擺脫它怎棱,但結果我們會讓自己變?yōu)榱艘粋€迫害者與拯救者。我們總是在指責別人的錯誤绷跑,期待別人的改變拳恋。
但是大部分時間,我們是從扮演受害者開始的砸捏,我們經(jīng)常會對別人講自己是多么的軟弱與不幸谬运,從而得到別人的憐憫與同情。因為受到了傷害垦藏,很痛苦梆暖。
我們就是不想面對受害者的痛苦,才會創(chuàng)造出迫害者和拯救者的掂骏,想把這痛苦作為逃離的手段轰驳,你是逃脫不掉的。
我們經(jīng)常在這三個角色中游移行走弟灼,卻走不出這個圈圈级解。之所以走不出的原因,通常是我們對外在人田绑、事勤哗、物的抗拒,我們因抗拒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辛馆,讓自己淪為受害者俺陋。
舉個例子:我們在上學的時候總以為考上大學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事實并非如此昙篙。職場路上我們要學習的太多了腊状,當我們不盡如人意,處處遇到坎坷苔可,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期望落空缴挖,我們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覺得大學教育欺騙了自己焚辅,自己不過是一個犧牲品而已映屋。氣憤、抱怨油然而生同蜻。
而這份痛苦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受害者棚点,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我們不知道該怎么樣找到突破口湾蔓,于是我們就借由迫害者與拯救者的角色來轉移瘫析。
因為自己受到傷害,不想讓故事重演,于是我們就想去拯救他人贬循,同時我們也擔當了迫害者的角色咸包,因為我們覺得他們沒有能力,結果是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杖虾,他們定會把你想看到的呈現(xiàn)給你烂瘫。
如果我們能夠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安然共處,比如:愿意接納自己的無價值感或自己的脆弱無力奇适,那么你就會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坟比,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外在的你不喜歡的人、事滤愕、物温算,而不會困在這個讓自己一直無法走出去的怪圈。
當我們有意識地不再做受害者了间影,拯救者與迫害者的角色就會離我們漸行漸遠注竿。我們才是一個真正的獨立的個體,才會更有力量做自己魂贬,走自己的人生路巩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