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又新:親子關系決定孩子一生(點評視角訓練營13/90)
“家教”的本體是父母代兵。不良“家教”的背后都能發(fā)現諸如父母缺乏耐心、情緒不穩(wěn)定的影子∑溺瑁——李克富
許又新《心理治療基礎》
親子關系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種人際關系,它對我們每個人的心身健康就缆,都是十分重要的帖渠。
沒有母親或他(她)的陪護人的喂養(yǎng)和照顧,新生兒便無法生存下來竭宰。這就促使嬰兒對母親產生依戀空郊。依戀是人類最初始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情感,是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切揭,是幾乎一切社會情感發(fā)展的基礎狞甚。它通常在五六個月至九十個月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在一歲半至兩歲半達到高峰廓旬。
如果不是孩子大腦或身體發(fā)育有缺陷或障礙哼审,不出現依戀的原因便是親于關系出了回題。例如孕豹,母親或他(她)的陪護人并不愛孩子涩盾,很少接觸孩子,不愛撫孩子巩步,不跟孩子交流情感旁赊,等等。陪護人更換頻繁也使孩子無法產生依戀椅野。從來沒有過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后终畅,可能成為只顧自己而對別人毫無感情的人籍胯,也可能成為缺乏安全感,或對人過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离福,還可能成為具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人杖狼,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會化妖爷,在很大程度上蝶涩,是在親子相互作用之中進行的。親子關系的質量決定著社會化過程是否順利絮识、是否發(fā)生障礙或缺陷绿聘,也決定著社會化所可能達的水平。
重要的是次舌,一個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結構熄攘,是在學齡前即人生的最初幾年里大體上定型的。當然彼念,這在很大程度上挪圾,也是親子相互作用的產物。
馬斯洛(A.H. Maslow)所說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逐沙,愛與歸屬的需要哲思,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開始的幾年里,就已經存在吩案。如果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滿足棚赔,精神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障礙,人格的發(fā)展也會出現障礙徘郭。
對嬰幼兒來說忆嗜,父母親的態(tài)度和行為應具有前后一貫性,這樣崎岂,他們才能有把握地預測未來,也才會有安全感闪湾。兒童基于昨天什么行為被允許或得到贊許冲甘,他們便能推斷今天的什么行為,也會得到允許或贊許途样,他們對自己和未來便有了信心江醇,便有了安全感。我們必須明確何暇,對兒童安全造成成脅的陶夜,并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自然災變裆站,而是周圍的人尤其是負有養(yǎng)育責任的人的行為硫忽或失誤条辟。
如果父母對幼小的該子缺乏愛護和關懷黔夭,孩子的安全感從哪里來呢?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為得到贊許羽嫡,什么行為受到制止本姥,并不取決于父母的一貫態(tài)度,而取決于于父母此刻是否頭痛或消化不良杭棵,取決于父母今天心情是否愉快婚惫,甚至是取決于父母打麻將牌的輸贏,那么魂爪,兒童便會感到這個世界完全無法預料先舷,當然也就沒有安全感。童年深埋著的不安全感滓侍,是將來患神經癥的一個重要根源蒋川。
父母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粗井,意見分歧尔破,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一標準,也就不能發(fā)展無沖突的價值觀浇衬。很多青年人的心理沖突可以從父母教養(yǎng)原則的不一致那里找到根源懒构。
前面提到了兒依戀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耘擂,父母就必須逐漸“放權”胆剧,鼓勵孩子在家庭外與同齡人交往,鼓勵孩子獨立自主醉冤。
一位大學畢業(yè)已一年的23歲的女孩子問醫(yī)生:“我現在該不該談男朋友呢秩霍?”交談得知,她的父母親一直向地灌輸這樣的思想:學生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蚁阳,學習好铃绒,自然會有人來找你,用不著發(fā)愁找不到對象螺捐。這位姑娘在大學四年之中颠悬,幾乎從來不跟男同學交往。參加工作近一年來定血,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談赔癌,她就覺得不知說什么好,感到無話可說澜沟,十分尷尬灾票。這位姑娘雖然年齡早已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還不如一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茫虽。
依戀的發(fā)展有兩種可能刊苍,一是獨立自主精神的發(fā)展既们,一是轉變?yōu)閷Ω改傅囊蕾嚒R蕾囀且环N不成熟班缰、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點贤壁,神神經癥病人的很多苦惱、困難和心理沖突的根源埠忘,就是依賴脾拆。
我們必須明確,一個人從小到大莹妒,只有在與同齡人經常的交往中名船,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旨怠、長輩羽翼的保護下長大的人渠驼,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學不會平等待人的精神鉴腻。這一點在某些獨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迷扇。孩子只有通過人際交往的實際經驗才能學會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單純靠父母的說教學會這些爽哎。
在家中蜓席,如果有一個蘋果或一塊蛋糕、父母照例讓給孩子吃课锌,這就容易使孩子產生特權觀念厨内,似乎一切好東西理應由他一個人獨享。倒是在幼兒園里渺贤,孩子可以學到許多在家里學不到的東西雏胃,幼兒圓的老師是懂得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使孩子學會人人平等的道理的志鞍。吃餅于瞭亮,每人四片,誰也不多誰也不少固棚;分蘋果街州,每人一個,大小一個樣玻孟。正是這種生活實踐,使孩子們逐新懂得鳍征,所有小朋友都一樣黍翎,大家平等。
其實艳丛,父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匣掸,在家里也完全可以進行同樣的教育趟紊,產生同樣的效果。母親可以有意選購一個大蘋果碰酝,回家與孩子分享霎匈,這不僅可以避免孩子產生特權觀念,還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親密感送爸。這樣铛嘱,孩子從小便會有“獨樂樂不若與人”這種社會情感的萌芽,而不會成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袭厂。
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們對孩子確實是一片真心墨吓,關懷愛護備至,為什么孩子越大越變得自私纹磺?其實帖烘,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難發(fā)現其中的奧妙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