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么多哥哥主演的電影里我想挑出兩部電影聊一聊寨腔,它們屬不同導演的作品凛辣,故事也不盡相同毅哗,但我意外地看出了些許共通之處听怕,覺得放一起評論許會更有意思,那就是1988年關錦鵬導演的《胭脂扣》和1995年于仁泰導演的《夜半歌聲》虑绵。
張國榮在其中分別飾演十二少和宋丹平叉跛,那時哥哥的演技已經(jīng)駕輕就熟渾然天成,其中《胭脂扣》結尾處扮演的老年人身上絲毫看不到本人的影子蒸殿,我這才發(fā)現(xiàn)早在《霸王別姬》之前,他就已經(jīng)在《胭脂扣》中扮過戲子開過嗓鸣峭。
這兩部電影中都存在兩個時空:過去與現(xiàn)在宏所,并且都重新又演繹了中國的傳統(tǒng)愛情悲劇這一故事類型。
《夜半歌聲》翻拍自1937年的同名電影摊溶,也就是說之前已有一個原型故事的框架爬骤,講的是1926年的北京,演歌劇的宋丹平與清純的富家少女杜云嫣(吳倩蓮飾)相愛莫换,然而因為他的戲子身份霞玄,遭到女方家中父母從中阻撓,杜云嫣被迫許配給某權貴公子拉岁,權貴公子發(fā)現(xiàn)宋丹平的存在后妒火中燒坷剧,先是致他毀容,后又放火焚燒了劇院喊暖,杜云嫣得知后就瘋掉了惫企。
而《胭脂扣》同樣講述了30年代一對癡兒怨女的愛情悲劇,一句話就說得清楚:妓院里的風塵女子與富家公子十二少一見鐘情陵叽,相愛后為現(xiàn)實不容便決心雙雙殉情自殺狞尔。悲劇的原因同樣是跨越不了兩人出身階級的鴻溝,和古代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如出一轍巩掺,但由于中國老百姓大都不喜歡看悲劇偏序,所以古代戲說的愛情悲劇總有浪漫的演繹來緩解真實的悲傷,比如梁着痔妫化蝶研儒,比如杜麗娘的死而復生豫缨。
《夜半歌聲》中宋丹平并沒有死,而是躲起來默默為瘋了的云嫣歌唱殉摔,10年后終被闖入劇院的韋青發(fā)現(xiàn)端倪州胳,《胭脂扣》則來到了50年后,上演了人鬼情未了的戲碼逸月。
所不同的是栓撞,在延續(xù)傳統(tǒng)愛情悲劇的類型故事上,《夜半歌聲》中兩人的愛情因得到后來人相助碗硬,殺死反派丑角富家公子終于成全瓤湘。這樣的愛情結局雖然依舊感人肺腑,電影卻沒能跳脫傳統(tǒng)的套路恩尾,《夜半歌聲》除了成功營造恐怖氣氛外弛说,歌劇舞臺式的演繹也為電影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但比較起來《胭脂扣》的處理就更為殘忍翰意,又因為拍攝更多現(xiàn)實背景而更有深意木人。
《胭脂扣》改編自李碧華寫的小說,小說本身傳達的意圖就帶些新不如舊的意思冀偶,大概李碧華想表達的是現(xiàn)代的愛情已經(jīng)比不上過去轟轟烈烈醒第,也沒有那么深情長久。
《胭脂扣》的故事從30年代跳到80年代进鸠,穿越了香港50年的時光稠曼,也正因有了50年后另一對現(xiàn)代情侶的介入而生動起來,對張國榮飾演的十二少而言客年,梅艷芳飾演的如花是他的所愛霞幅,學戲則是他的人生夢想,但二者都不被家族接受量瓜,便只能以毀滅性的死亡來抗爭司恳。可他卻沒有死成绍傲,最終懦弱地屈服于現(xiàn)實抵赢。而如花這個角色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天真癡情的女子形象,她其實很有心機唧取,也信不過十二少铅鲤,故在兩人吞毒之前就下了安眠藥,不給他后悔的機會枫弟。
至此《胭脂扣》便超越了《夜半歌聲》邢享,不再是簡單地復制傳統(tǒng)觀念里唯美浪漫的愛情敘事,從反抗外界強權變成了描繪自我內(nèi)心的矛盾掙扎淡诗,和對愛情本身的探討骇塘。十二少生也好伊履,死也罷,都是一具行尸走肉款违,永遠活在過去的榮光里唐瀑,如花知道真相后終于不再等他,決心回到陰間投胎轉(zhuǎn)世插爹。
現(xiàn)代情侶則只能在一旁感嘆一句:“是哄辣,我們是普通人,在一起開心就好了赠尾×λ耄”
所以李碧華在書中寫道:“這便是人生:即便使出渾身解數(shù),結果也由天定气嫁。有些人還未下臺当窗,已經(jīng)累垮了;有些人巴望閉幕寸宵,無端擁有過分的余地崖面。”
但《胭脂扣》本身也有缺憾梯影,電影中出現(xiàn)過一句“50年不變”的臺詞巫员,聯(lián)想到香港的政治背景,這句話絕不是導演無心插入光酣,影片前半段也反復提到香港的今昔變化,但可惜僅止于城市發(fā)展的表面點到為止脉课,沒有在這點上深入挖掘救军,使得電影終歸只是在講一個通俗的愛情故事,社會意義不明顯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