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個人對自己命運的選擇相赁,也看見個體無力扭轉的生活敘事。」
連續(xù)兩年唤衫,高考復讀生唐尚珺绵脯,都因執(zhí)著上清華大學不斷復讀蛆挫,而在夏天吸引大眾的眼球。只是瞧剖,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輿論對他的聲音做粤,不再只有“困在復讀”的感嘆怕品,還有對其網紅作秀的質疑巾遭。
在唐尚珺的身上恢总,我們可以看見諸多元素:有35歲大齡青年逆社會時鐘的生活探索,有小鎮(zhèn)青年困于高考的名校夢纹安、生存困境砂豌,有被媒體放大后普通人生活的改變阳距。7月24日,唐尚珺發(fā)視頻回應自己已被華南師范大學信息工程錄取卒茬,算是為自己高考16次的人生循環(huán)做了一個休止符圃酵。
一郭赐、執(zhí)念是指路明燈确沸,也可以是一種詛咒
高考復讀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罗捎,但如唐尚珺這般,不斷往返高考獨木橋坎匿、甚至不惜放棄諸如吉林大學雷激、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水平大學錄取通知書屎暇,也要“上清華”的選擇,有凶异,但不多剩彬。在唐尚珺的語文老師看來矿卑,并沒有這樣的必要。而這轻黑,也是很多人的態(tài)度氓鄙,“可以但沒必要”业舍。
誠然舷暮,唐尚珺在2016年放棄中國政法大學的錄取脚牍,有父親重病等現(xiàn)實因素影響,但在《高十》紀錄片中券膀,他對“10次高考考中清華芹彬、曾拒北大的吳善柳”的高度認同叉庐,早已說明了其價值取向,“上清華”已然成為他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某種標尺玩郊。
而在高考十五年后预茄、2023年得到網友的大量關注侦厚,他似乎已經認清現(xiàn)實的殘酷刨沦,將“上清華”標定為價值衡量標準是一件收益遠小于付出的事情。因此梧田,他公開表達裁眯,“今年應該是最后一年了讳癌,真的應該想通了”晌坤。
他似乎想通了,不再一味追逐于“清華大學”這一入學門檻它改,開始思考起自己人生發(fā)展與就業(yè)方向。然胶惰,他2023年填寫四個師范類專業(yè)、不服從調劑中遭退檔遏餐,今年被錄取后說不滿意錄取專業(yè)赢底、對就業(yè)的不安,則更像是“上清華”執(zhí)念的延續(xù)咳焚。
換而言之,他的執(zhí)念只是一種自我訴求的現(xiàn)實投影强缘,之所以選擇“上清華”不傅,也不過是了解有限下访娶、唯一知道的優(yōu)秀模版。從這個角度而言秘车,他之所以放棄“上清華”的執(zhí)念叮趴,并非“真的想通了”权烧,而是“現(xiàn)在也是有年紀了”般码、努力了這么多年依舊還未實現(xiàn),也是時候放下了宫静。
即無論他是否如愿進入“清華大學”囊嘉,他的那份現(xiàn)實投影——優(yōu)秀模版——擁有那份“年少有為”的敘事扭粱,也不再可能震檩。因此,他在憧憬破碎后選擇安慰生活的可能性套才,即錨定未來發(fā)展慕淡。
可他的思考依舊稚嫩背伴,2015年因不滿調劑專業(yè)繼續(xù)復讀、2023年直接拒絕調劑峰髓,乃至于2024年的今天傻寂,他依舊在糾結專業(yè)問題。他似乎被上了一個“非黑即白”的發(fā)條携兵,對于生活的認識疾掰,仍是15年前那個“18歲的少年”。
事實上徐紧,讀了大學并不意味著一切美好會隨之而來静檬,專業(yè)也并不完全等于就業(yè)方向并级,期待與現(xiàn)實之間有一個名為“妥協(xié)”的緩沖帶拂檩。他從未懂得,也并不試圖懂得嘲碧。畢竟广恢,紀錄片《高十》在2016年發(fā)布,唐尚珺的生活現(xiàn)狀在聚光燈下的曝光呀潭,已有8年钉迷。
高考當然是唐尚珺的指路明燈,希望自己有好的發(fā)展钠署、大學生是人才等樸素理念糠聪,在多次高考被理想院校錄取的榜樣案例激烈下,令他一次次堅持高考谐鼎、希望這樣的好運能降臨到自己的身上舰蟆。他也做到了,成績顯著進步狸棍∩砗Γ可高考也像是一個巨大的陰影,他在其中生活成長草戈,卻從未走近成年人的世界塌鸯,去了解世界發(fā)展、社會變遷唐片,乃至于適應規(guī)則變化丙猬。
正如今年高考涨颜,浙江考生周欣然672分報考浙江警察學院,原因是就業(yè)更有保障茧球。她不是第一個庭瑰,只是再次說明了時代的變化,高校畢業(yè)生不再吃香抢埋、“畢業(yè)包分配”學校比名校香弹灭。而這種征兆,早已有之揪垄,是“宇宙盡頭是考公”的戲言穷吮,是小鎮(zhèn)青年悲與歡的表達,是躺平福侈、孔乙己文學的卑微酒来。
這些時代癥候的情緒卢未,全部淹沒在復讀的刷題日常里肪凛。由此才有了唐尚珺接受采訪時的表達,多次高考復讀“不是我執(zhí)意為之辽社,而是后知后覺”伟墙、“是挺可悲的,不一樣再有下一個'唐尚珺'”滴铅〈量可他向網友公開表達自己對未來迷茫、征求網友建議的行動表明汉匙,他仍在圍墻中拱烁、依舊沒有逃避“執(zhí)念”的怪圈,那就是確定性的未來與可控的當下噩翠。
二戏自、高考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可能
曾經伤锚,唐尚珺確定性的未來是“考上清華”擅笔,實現(xiàn)方式是爭取高分,既能保證生活費屯援、又能爭取夢想早日實現(xiàn)猛们,當下的路徑很清晰;而今狞洋,可控的當下是“進入大學開始學業(yè)”弯淘,可在高校畢業(yè)生供大于求的市場環(huán)境中,如何爭取發(fā)展機會吉懊,成了不確定的未來耳胎。
某種意義上惯吕,唐尚珺之所以能在2023年的夏天被看見,并不僅僅是“高考復讀16次”的執(zhí)念怕午,還有他自身與互聯(lián)網普通人敘事的勾連:“他被物質條件所拘束废登,被認知水平所拘束,被模糊的理想與執(zhí)念所拘束郁惜,他是部分小縣城堡距、鄉(xiāng)鎮(zhèn)做題家的縮影”。
他的那份不甘心兆蕉,一方面來源于現(xiàn)實出路的狹窄——鄉(xiāng)鎮(zhèn)青年的無助——除了通過學歷教育走出去羽戒,便是務工來養(yǎng)活自己:
唐尚珺的小學同學,只是諸多沒有繼續(xù)升學的鄉(xiāng)村孩子縮影虎韵,外出打工賺錢易稠、到了適婚年齡找個對象過日子,至于讀大學只能寄托于下一代包蓝。而鄉(xiāng)村男性的路徑更為狹窄驶社,有錢才有結婚、成家的可能测萎,“什么都不想做亡电,不能這樣打工一輩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硅瞧,什么好做就做什么”份乒。
對于唐尚珺而言,高考是他唯一能抓住向上攀登的階梯腕唧,也是他能逃離同齡人命運的最好機會或辖。高考復讀,既是擺脫日復一日只能被綁架在體力勞動的方式枣接,也能去圓自己的夢颂暇,何樂而不為?且行且珍惜的路途月腋,有人用年輕在出賣勞動力蟀架,而唐尚珺將寶壓在了高考。從這個角度來看榆骚,唐尚珺“高考十六年”的人生經歷片拍,不過是農村青年通過高考走向城市敘事的一個縮影。
另一方面妓肢,來源于家庭有限支撐下的意氣之爭捌省,身處井底,卻仍對精英敘事充滿敬畏與期待碉钠,企圖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纲缓,而忽視不同路徑的探索卷拘,由此形成了觀念的遮蔽。他是最小的孩子祝高,雖然家庭條件不見得特別好栗弟,但顧好自己是家里對他的最大需求;且他通過復讀工闺,成績的確變得更好乍赫,這令他有了自信。而每一次錄取的不如意都在打破這種憧憬陆蟆,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投身于高考帶來的可能性暢想之中雷厂。
這份狹長的生活現(xiàn)實與精神期許,形成了執(zhí)念叠殷,既給了他堅持高考16年的毅力改鲫,也打破了“該在什么年齡做什么事”的社會時鐘。年輪給了他30+人生的標記林束,而他的生命思考仍是學校教育的一小片藍天像棘。
今天的他,或許能因流量聚焦而獲得直播打賞诊县,拿到了多次高考讲弄、堅守毅力的禮物措左;然依痊,他仍未真正“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世界”怎披,如諸多期待高考逆天改命的個體一樣胸嘁,想要通過某一個路徑實現(xiàn)人生的指數(shù)級發(fā)展。
從這個角度看凉逛,高考已然不是一種選擇性宏,而是一種可能性的代名詞。有人通過它状飞,走出大山毫胜、看見了截然不同的世界;有人通過它诬辈,擁有了或自由發(fā)展的物質基礎酵使、或精神獨立的自我成長,獲得了不同的生活體驗焙糟;也有人通過它口渔,在一次次的考試磨礪中,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穿撮、忽視了“人生目的地”缺脉,而迷失其中痪欲。
唐尚珺是迷失群體中的一員,雖各有特點攻礼,但“讀書是一件好事”的社會認同业踢、“上了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的社會觀念、以及“重知識礁扮、輕實踐”的教育傳統(tǒng)陨亡,一點點放大他們各自的缺口,造就了高考復讀群體別樣的人生體驗深员。
三负蠕、共性的瓦解,恰恰是個性的開始
唐尚珺的身上倦畅,不只有“上清華”的執(zhí)念遮糖、高考復讀生的標簽,還有另一種生活敘事的呼喚叠赐。唐尚珺身上欲账,有很多“后知后覺”的必然,但他不應該僅僅成為一個反面案例芭概。在學歷貶值的今天赛不,在社會轉型普遍焦慮的當下,仍有人用笨拙的努力去換取一個燦爛的前程罢洲。而這踢故,恰恰是當代人所缺失的,不必執(zhí)著于“年少成名”惹苗、也不必“失落于此刻的困境”殿较,真誠地對待生活、生活不會辜負桩蓉。
高考淋纲,對于國人來說,是最奮斗的經歷院究、也是最掙扎的心態(tài)較量洽瞬。正如網友對唐尚珺經歷的感官,是“心疼”业汰。因為有過同樣的經歷伙窃,才能感受到復讀環(huán)境下給人帶來的執(zhí)念,“復讀時間越長蔬胯,就越出不了這個圈”对供,總覺得下一次可以更好。
重回高考,有多少人抗拒产场,就有多少人選擇奔赴鹅髓。網友的幸運,在于高考復讀的選擇京景,是與父母共同商議后的決定窿冯、有了可以分擔的人;而人們對于唐尚珺的佩服确徙,也在于此醒串,用孤注一擲的選擇,去換取一個不確信的明天鄙皇,心態(tài)不崩且堅持了這么多年芜赌。
或許時不我待、也許將這份毅力放在其他賽道伴逸,能有更多的可能缠沈,可站在后來者視角提供策略、本身便不公平错蝴。更為重要的是洲愤,不是只有成功者才值得歡呼,跨越現(xiàn)實困境的每一種生活敘事都值得吶喊顷锰。
更為重要的是柬赐,唐尚珺的故事,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故事官紫,還有來自高考復讀生自身的困境肛宋、鄉(xiāng)村孩子成長之困(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徑才有未來)。這些困境万矾,在他的身上悼吱,只是實踐為一種“繼續(xù)復讀”的案例慎框,可有更多人良狈,從大眾視野里消失了。從這個角度而言笨枯,唐尚珺也是幸運的薪丁,他被更多人看見;可也是悲哀的馅精,人們對于其“上清華”執(zhí)念的過分關注严嗜,忽視了教育解放理念與現(xiàn)實束縛實踐的背離。
上了16年的高三洲敢,唐尚珺依然沒有學會適應社會規(guī)則漫玄、找到自我發(fā)展的路徑;接受了16年教育的大學畢業(yè)生,依舊在專業(yè)與需求的錯配中茫然睦优,成了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渗常。或許汗盘,只有將這些共性的問題一一探討皱碘,屬于唐尚珺的特性才真正剝落。
唐尚珺的這一條路挺長隐孽,長達16年癌椿;可這條路也很短,是一種對“高考改命”的過分專注菱阵,是對生命經驗的充分挖掘踢俄。他人的評價或許嘆息、或許批評晴及,可生命體驗“如人飲水褪贵、冷暖自知”。當生活敘事不再是單一模版抗俄,多彩華章的世界才能真正到來脆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ID:pku-csmr),作者:化橙动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