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散文集《眷戀》序言
范國強
汪建新先生的親情散文集《眷戀》付梓在即萧诫,特囑我為之作序板壮。我雖應(yīng)諾卻耽擱有日陵且,皆因雜事繁多。恰逢中秋个束,望月懷遠慕购,想起古人“月是故鄉(xiāng)明”、“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詩句茬底,正好結(jié)合來聊聊這本書沪悲。
親情是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筆下的一個永遠不衰的主題,作者這本書主要寫的也是親情阱表,書名《眷戀》就讓人感到一股濃濃的情味殿如。其中有作者對親人的眷戀,對童年的眷戀最爬,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涉馁,對真善美的眷戀。他的第一篇散文是從寫岳母開始爱致,接著是寫堂弟烤送,寫?zhàn)B父養(yǎng)母,寫兒子的小舅媽糠悯、小妹帮坚、三媽妻往、大伯、兒子的干爹干媽等试和。一溜人物寫下來讯泣,作者的感情像滔滔江河,難以遏止阅悍。這些他所深情傾訴的對象好渠,都是曾出現(xiàn)在他的生命過程中最重要也是他最為至親至愛的人。那種眷戀的濃烈节视、純真都是很讓我為之感動的拳锚。
讀者在閱讀中可能會注意到,作者的這些親情文字中竟沒有一篇專門寫到他的親生父母肴茄。但凡寫到親情的文章,父母自然是天經(jīng)地義順理成章的主角但指。像朱德的《母親的回憶》寡痰、朱自清的《背影》皆是如此。但這本書卻不是這樣棋凳。開始我也奇怪拦坠,以為是作者的疏忽∈T溃看到后面方才知道贞滨,原來他在兩歲時就失去了母親,羸弱的父親因養(yǎng)不活他而無奈將他送人拍棕。他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晓铆,連親生父母是個什么模樣也不知道,自然在這方面只能留下遺憾的空白绰播。明白事情的底細以后我很為他難過骄噪,作者堪稱是一個苦人兒。
但作者又的確是一個幸運兒蠢箩。養(yǎng)父養(yǎng)母待他卻視同己出链蕊,從他牙牙學(xué)語,到送他讀書谬泌,繼教他做人滔韵,對他一點也未見外,甚至比對親生子女還要好掌实。他與養(yǎng)父養(yǎng)母家族的所有人沒有一絲血緣關(guān)系陪蜻,但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卻讀到了一股相似血濃如水的親情贱鼻。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囱皿,文章里充滿了對養(yǎng)父養(yǎng)母及諸長輩的感恩勇婴,對這個家族每個人的眷戀。由此我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我們這個民族嘱腥,我們這個民族是個多么善良的民族啊耕渴,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大愛之情也皆有之齿兔。這種大愛不須渲染橱脸,她是切切實實體現(xiàn)在點滴日常行為上的。
我這是第一次系統(tǒng)地讀到作者的文章分苇,我發(fā)現(xiàn)作者駕馭語言頗具功力添诉,如他寫岳母:“她像一個挑夫,一頭挑著家医寿,一頭挑著工作栏赴,在崎嶇不平的路上艱難跋涉【钢龋”寫兒子的小舅媽:“一雙透著清澈亮光的大眼睛忽閃忽閃著须眷,兩道稍顯濃密的眉毛,象一叢叢綠草沟突,虛掩著兩汪深深的潭水花颗;高挺的鼻梁配著一張不大不小的嘴巴。她長有兩個酒窩惠拭,每遇微笑扩劝,像綻放的歡快小菊花一般≈案ǎ”“她將酒窩遺傳給了女兒棒呛,她女兒又完完整整傳給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原來只是兩朵菊花綻放域携,現(xiàn)在更是滿屋菊花搖曳条霜、馨香『鳎”讀起來很有情致宰睡。
還有寫他的養(yǎng)父:“父親高約一米七三左右,下肢修長气筋,可算是最標準的黃金切割線的比例拆内。上肢勻稱,膚色白皙宠默,濃眉大眼雙眼皮麸恍,眼里總是蘊含散發(fā)著一團柔光。”“他是一個典型的衣架模具抹沪,無論穿何種料子的衣褲刻肄,都顯得那樣得體,勻稱和瀟灑融欧∶羝” 寫他的兩個堂弟,繪聲繪色地敘述了他們是怎樣勞動致富的全過程噪馏,讓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給平民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麦到。在《赴珠海參加侄兒婚宴記》一文中,則將親情洋溢的場景寫得活龍活現(xiàn)欠肾,讓我們猶如身臨其境瓶颠,讀后難以忘懷。
寫人如此刺桃,寫物亦如是粹淋。如在《故鄉(xiāng)的白蘿卜》中,作者以擬人手法這樣寫到他眼中的白蘿卜:“入冬瑟慈,它們進入了壯年桃移,一個個不甘土里的閉塞和寂寞,將腦袋伸出地面兩三寸封豪,披著長發(fā)谴轮,像一群又一群探頭探腦炒瘟、活潑可愛的頑皮小孩吹埠。”何其生動形象乃爾疮装!寫《故鄉(xiāng)的文火砂罐湯》缘琅,則將砂罐湯的做法和烹飪過程具體入微描述得淋漓盡致。他說他抹不去記憶的是故鄉(xiāng)的兩道美食廓推,一是鍋巴粥刷袍,一是文火砂罐湯。因我曾寫過鍋巴粥樊展,他戲謔“已被范國強先生熬得香味四溢”呻纹,則干脆避開不論,而專述后者专缠,可謂惜墨如金雷酪。
作者是我的真老鄉(xiāng),他的出生地是武漢的六角亭涝婉,與我童年的住處順道街僅一步之遙哥力;他又是我的真同事,原同在十五冶工作,他在特種公司吩跋,屬“機械化部隊”寞射,我在工程公司,則屬“步兵”序列锌钮,并都曾在武鋼零七工地摸爬滾打過桥温;他更是我的真同行,他畢生從事政工轧粟,并在紀檢戰(zhàn)線工作多年策治。我原在市紀委工作時,他的名字曾不時撞擊我的耳鼓兰吟。由于有了這三個“真”鋪墊通惫,所以當(dāng)他在我發(fā)表在網(wǎng)絡(luò)上的文章后面寫帖時,我便有了一種故人相逢的親切感混蔼。再加上有十五冶老領(lǐng)導(dǎo)廖老的牽線搭橋履腋,我們雖初次見面卻恍若一見如故了。
作者寫作這本書顯然是受了廖老的影響惭嚣。此前我曾應(yīng)廖老之約為廖老的一本書寫過序遵湖,據(jù)說在十五冶老同事中的反應(yīng)還比較好。作者受廖老啟發(fā)也催生了凝往事于筆端之念晚吞。他倚馬可待延旧,足稱快手,這本書中的大多數(shù)散文都是他于今年四月份開始執(zhí)筆槽地,前后寫成相隔時間不足半年迁沫。如果將我輩寫作比喻為山溪泉水,淙淙不斷捌蚊;他的寫作則如同山澗瀑布集畅,一瀉如注。幾十年的豐富閱歷缅糟,伴隨著他的才思情思挺智,亦如久積驟發(fā),一發(fā)便即成書窗宦。作為一位望七老者赦颇,他此舉足可為讀者稱道,而他此時心中的欣慰也自是不言而喻的赴涵。
拉拉雜雜聊了我對這本書的感想媒怯,如要我指出這本書的瑕疵之處,我以為由于書出倉促句占,有些文字似乎還須打磨沪摄,有些地方也似乎不宜直露。但瑕不掩瑜,這本書還是頗有閱讀的價值的杨拐。我在衷心祝賀作者的大作問世之余祈餐,也虔心祝愿作者今后不斷寫出新的篇章。
是為序哄陶。
(寫于2018年9月24日中秋節(jié)之夜)
435000湖北黃石磁湖東路7——3范國強
電話15871180528
? ? ? ? ? ? ? ? ? ? 以文為友帆阳,請加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