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景周
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三,白于山一帶講究 “跳火燎疳”!家家戶戶在窯洞前的鹼畔上點燃起一堆大火锻霎,全家老少從火堆上來回跳過,直到火熄滅揪漩。這一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jié)日旋恼。
燎干從何時留傳于白于山一帶?是從哪朝哪代傳下來的奄容?已經(jīng)無從考究冰更。
最早起源于人類對火的崇拜,白于山接近內(nèi)蒙南部昂勒,處于毛烏素沙漠南緣蜀细,當?shù)亓曀资軆?nèi)蒙古風俗影響,“蒙古族對火格外崇敬戈盈,認為火可以給予人類幸福和財富的民俗心理基本相一致奠衔。”——段雙印
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后塘娶,孩子們最期盼的就是二十三這天跳火堆涣觉。
備柴:正月十五一過,孩子們早早上山摟荒蒿柴血柳,積攢一大堆荒蒿柴準備二十三放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生兆,無盡的放牧使得山上的草木越來越少难捌,要想攢積更多的荒蒿柴很不容易。
我和兩個哥哥早早就跑到后山:邊墻山下最陡峭的山坡上尋找干枯的荒蒿草鸦难,山頂上有土長城根吁,村莊人將后山叫邊墻山。邊墻山烽火臺下險要的地方荒蒿草長的最茂密合蔽。
九十年代后期击敌,家鄉(xiāng)實行封山禁牧,生態(tài)得以恢復拴事,荒蒿草沃斤、冰草圣蝎、貓尾巴草……各種雜草密密麻麻覆蓋了山野,再也不用為尋找跳火的干草而費心衡瓶。
干枯的荒蒿徘公、冰草,柳樹干樹枝之類的硬柴和向陽花桿哮针、玉米秸桿一并點燃关面,這樣的柴火搭配,火候恰到好處十厢,又旺盛又久久不息等太。
跳火:掌燈時分,我和哥早就等不及把柴火抱到大門外空曠平坦的地方堆放好蛮放,媽準備一些大顆粒鹽缩抡,火點燃后要撒在火堆里,這樣跳過火堆后能祛除疾病筛武、燎災去難缝其、一年百事興旺。
大(方言父親)要在窯洞里打醋碳(蛋)徘六,將醋澆在犁鏵尖上的生鐵片上内边,繞著窯洞拋灑。
打完醋碳后待锈,大人小孩都到齊就可以點火了漠其。白于山一帶跳火要點燃一大一小兩堆火,大堆人跳竿音,叫人火和屎,小堆稱鬼火,是給過世的先人和孤魂野鬼而設春瞬,人不可以從上面跳過柴信。
人影在土墻壁晃動、游弋宽气,影子在火光的照耀和折射下拉的很長很長随常。
當莊的幾戶人家火堆點燃起來了、腦畔上二達三達七達家的火堆相繼點燃萄涯,小伙伴們高聲喊叫的聲音將沉寂的村莊喚醒绪氛,西山的幾戶人家和紅柳河對岸的村莊星星點點的火光閃爍在黑黢黢的白于山峁間,山巒顯得更加寂靜而威嚴涝影。
從火堆上經(jīng)過枣察,主家嘴里念念有詞:燎一燎沒病了,燎的腿腿不疼、燎的渾身上下都干凈序目!
毛頭小伙子在火勢最旺的時候徑直跳過火堆臂痕,輕松越過后,臉上掛著喜悅驕傲的神情宛琅,只聽到“滋“的一聲刻蟹,周圍人聞到燒焦的氣味,
“呀嘿辟,眉毛燎了”舆瘪,全家老小樂成一片笑成一片。
續(xù)了幾次柴火红伦,約莫十多分鐘后英古,火勢越來越小,孩子們跳過癮了昙读、玩盡興了召调,火勢也越來越弱,火光忽明忽暗蛮浑,幾近熄滅唠叛。
揚火花:大人找來鐵锨小心翼翼把火灰攢堆,然后鏟起一鐵锨火籽揚撒在鹼畔底的溝洼沮稚,火籽在漆黑的夜空中飛揚艺沼,大人們看著火花會說“今年蕎麥成了!”“咦蕴掏,這下是糜子花障般,糜子肯定能成!”
小時候不懂得大人們是如何看出火星形狀和糜子盛杰、谷子挽荡、蕎麥這些莊稼有什么關系,長大后才明白那是莊稼人對來年豐收美好愿望的期盼即供!
村莊里集中居住在靠近山腳下最平坦的地方定拟,正月二十三跳火的習俗在村莊依然堅持,只是跳火的人少了青壯年逗嫡,都是一些老人和婦女办素。
二十多年沒有參加家鄉(xiāng)的跳火燎干,窯洞早已經(jīng)廢棄祸穷,不知家鄉(xiāng)跳火還那樣熱鬧而隆重否?
預告:白于山在線下期將分享《叫魂》勺三,請繼續(xù)關注雷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