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相冊庄呈,好多關于故鄉(xiāng)的照片不舍刪去助被,我想只有通過文字的方式寫下對故鄉(xiāng)的記憶剖张,才敢才愿意刪去……
故鄉(xiāng),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揩环,是我們年老想回搔弄,可能已經(jīng)回不去的地方;
故鄉(xiāng)是清明的那柱香丰滑,是中秋的那輪月顾犹,是春運時的那張車票,是不經(jīng)意間褒墨,流露出的口音炫刷。
我出生在安徽一個三鄉(xiāng)交界的小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放學回家很開心地跑在幽長的泥土路貌亭,兩邊郁郁蔥蔥的大樹一年四季長青柬唯,仿佛都不會枯老,當前方的瓦房子隱隱約約出現(xiàn)圃庭,跑得更快了锄奢,因為快要到家了。
村子里大都是磚瓦房剧腻,家家都是木門木窗破院子拘央,門口一片空地為了秋收時曬谷,然后再前面是一片菜園子书在;一個家族的人大都住得很近灰伟,為了互相幫扶;一個家中大都2-3個小孩,當然還有一條狗栏账,父親出門務工帖族,母親則在家務農(nóng)照顧小孩上學,穿著哥哥或姐姐的舊衣裳和媽媽版布鞋挡爵,吃著家常蔬菜竖般;那時候只知道留守兒童的稱呼,不知道這其中有什么不同特殊的意義……
一日三餐茶鹃,春夏秋冬涣雕,平平淡淡,但也開開心心度過一年又一年…故鄉(xiāng)是最普通的當時農(nóng)村的縮影闭翩,只是我的語言匱乏無法用語言描繪挣郭,有這樣經(jīng)歷的人都會同情的認為小時候挺苦的。年幼無知時經(jīng)歷的苦難再大都不該稱其為苦疗韵,因為自己已渾然不覺兑障,甚至在記憶中連一些痕跡都沒有。那是真正苦的伶棒,應該是大人旺垒。
2008年是個轉折點,那時候還沒有改名為鎮(zhèn)肤无,在鄉(xiāng)里上五年級先蒋,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如火如荼。母親也不再滿足一畝三分地的收入宛渐,閑時就去工地上做小工竞漾,一天80塊錢,每天晚上要我記工分窥翩,一周找我核對一下业岁,生怕有漏記。那時候家里有一輛自行車寇蚊,母親騎著去工地笔时,下班在路口等我們一起回家,有時候我們仨個孩子同時遇到仗岸,就讓母親騎著允耿,我們在后面拼了命跑,開開心心到了家扒怖,不累较锡。
這一年村里拆遷抓鬮搬遷到鄉(xiāng)里的三層小別墅,政府補貼加上自費部分住上了類似城里的房子盗痒,走在街上人們大都喜氣洋洋蚂蕴,互相的寒暄大都感嘆社會主義的好,感謝共產(chǎn)黨在有生之年住上好房子。這其中住房的質(zhì)量方面都是后話了骡楼。
這一年國家多災多難熔号,雪災地震,當然還有印象深刻的北京奧運鸟整。多難興邦跨嘉,天佑中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吃嘿。每每將個人的命運和時代的命運放在一起,才發(fā)現(xiàn)我們只是時代的一粒沙子梦重,是多么不值一提兑燥。
還有好多好多美好的、沉重的記憶……
故鄉(xiāng)琴拧,是起點降瞳,是終點,是即便永遠回不去蚓胸,也依然是故鄉(xiāng)的那個地方挣饥。
2011年更是一個大的轉折點…………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