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頭大嗓的奶奶是這個家的“掌門人”堂氯,老實憨厚的爺爺永遠是奶奶的應聲蟲。
奶奶和爺爺是江蘇江都人牌废,他們是同一個村子咽白,在解放前一起到上海做了童工。
爺爺和奶奶在楊樹浦路的紗廠上工鸟缕,小小年紀卻頂上了崗位晶框,爺爺是冷氣工,師傅對他很好懂从。
奶奶可就受罪了授段,她是在布機間做的,在紡織行業(yè)番甩,布機擋車工和細紗擋車工最辛苦侵贵,一個布機擋車工要看4臺布機,當時是人工換梭子缘薛,非常繁忙窍育,而且“拿摩溫”經(jīng)常找毛病卡睦,動不動就罵,甚至還動手漱抓。
在早年的課本上就有一篇“包身工”就是寫解放前紗廠女工的遭遇表锻。
數(shù)年后,爺爺和奶奶就走到一起了乞娄,生我爸爸的時候是住在通北路的一間破房子里瞬逊,到了1953年政府在曹陽新村,控江新村补胚,打虎山路等分別蓋了20000戶房子码耐,解決了部分紡織工人的居住問題,所以上海人就稱為“兩萬戶”房子溶其,雖然居住面積很小骚腥,但也體現(xiàn)了國家對紡織工人的關心。
搬進了“兩萬戶”房子時瓶逃,二叔已經(jīng)出生了束铭。
當時居住面積只有16平方,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厢绝。
晚上睡覺時契沫,床上擠的,地上躺的昔汉,這就是爸爸的童年懈万。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