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余杭”到“錢塘”
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fā)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蹋凝,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脐瑰。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揚州之域”千诬。傳說在夏禹治水時耍目,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徐绑。公元前21世紀邪驮,夏禹南巡,大會諸侯于會稽(今紹興)傲茄,曾乘舟航行經(jīng)過這里毅访,并舍其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盘榨。一說喻粹,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草巡,其后守呜,口語相傳,訛“禹”為“余”山憨,乃名“余杭”查乒。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郁竟,杭州先屬越玛迄,后屬吳,越滅吳后棚亩,復(fù)屬越蓖议。戰(zhàn)國時虏杰,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勒虾。
秦統(tǒng)一六國后纺阔,在靈隱山麓設(shè)縣治,稱錢唐从撼,屬會稽郡州弟。《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低零,始皇出游……過丹陽婆翔,至錢唐,臨浙江掏婶,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啃奴。當(dāng)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雄妥。
西漢承秦制最蕾,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老厌;到了東漢瘟则,復(fù)置錢唐縣,屬吳郡枝秤。這時杭州農(nóng)田水利興修初具規(guī)模醋拧,并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筑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淀弹,成為內(nèi)湖丹壕。
三國、兩晉薇溃、南北朝時期菌赖,杭州屬吳國的吳興郡,歸古揚州沐序。這是琉用,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稱策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邑时,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筑垄惧。梁太清三年(549年)刁愿,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绰寞。陳禎明元年(587年)到逊,又置錢唐郡铣口,轄錢唐、于潛觉壶、富陽脑题、新城四縣,屬吳州铜靶。
二叔遂、“杭州”之名首次出現(xiàn)
隋王朝建立后,于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争剿,“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xiàn)已艰。下轄錢唐、余杭蚕苇、富陽哩掺、鹽官、于潛涩笤、武康六縣嚼吞。州治初在余杭,次年遷錢唐蹬碧。開皇十一年舱禽,在鳳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恩沽,這是最早的杭州城誊稚。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置為余杭郡飒筑。六年片吊,楊素鑿?fù)?a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江南運河,從江蘇鎮(zhèn)江起协屡,經(jīng)蘇州俏脊、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肤晓,自此爷贫,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补憾,促進了杭州經(jīng)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漫萄。這時的余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tǒng)計由此開始盈匾。
唐代腾务,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削饵,治所在錢唐岩瘦。因避國號諱未巫,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启昧,天寶元年(742年)復(fù)名余杭郡叙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密末,歸浙江西道節(jié)度握爷,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严里、鹽官新啼、富陽、新城刹碾、余杭师抄、臨安、于潛教硫、唐山八縣叨吮。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瞬矩,大規(guī)牟杓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閘景用,以利農(nóng)田灌溉涵叮。又繼李泌之后重修六井。從這時起伞插,西湖之名益彰于世割粮。
三、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媚污,吳越國偏安東南舀瓢,建西府于杭州。當(dāng)時的西府杭州耗美,治在錢塘京髓,轄錢塘、錢江商架、余杭堰怨、安國、于潛蛇摸、唐山备图、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揽涮、五帝共85年的統(tǒng)治下砸烦,經(jīng)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shè),杭州發(fā)展成為全國經(jīng)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绞吁。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煩干戈唬格,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家破。十余萬家,環(huán)以湖山购岗,左右映帶汰聋,而閩海商賈,風(fēng)帆浪泊喊积,出入于煙濤杳靄之間烹困,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镠在杭州鳳凰山筑了“子城”乾吻,內(nèi)建宮殿髓梅,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筑了“羅城”绎签,周圍70里枯饿,作為防御。據(jù)《吳越備史》記載诡必,這個都城奢方,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爸舒,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蟋字,東北面到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扭勉,故又有“腰鼓城”之稱鹊奖。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nèi)運河涂炎;在錢塘江沿岸嫉入,采用“石囤木樁法”修筑百余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璧尸、浙江二閘咒林,阻止咸水倒灌,減輕潮患爷光,擴大平陸垫竞。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欢瞪。
吳越三代五帝都篤信佛教活烙,現(xiàn)狀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遣鼓、經(jīng)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啸盏,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筑。當(dāng)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骑祟。
四回懦、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實際管轄兩浙西路次企。淳化五年(994年)怯晕,改軍號為寧海軍節(jié)度。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缸棵,轄錢塘舟茶、仁和、余杭堵第、臨安吧凉、于潛、昌化踏志、富陽客燕、新登、鹽官九縣狰贯。當(dāng)時人口已達20余萬戶也搓,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經(jīng)濟繁榮涵紊,紡織傍妒、印刷、釀酒摸柄、造紙業(yè)都較發(fā)達颤练,對外貿(mào)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驱负。杭州歷任地方官嗦玖,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跃脊,著名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宇挫,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酪术,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器瘪,上有六橋翠储,堤邊植桃、柳橡疼、芙蓉援所,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欣除、鹽橋兩河住拭,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历帚,民飲稱便滔岳。
經(jīng)過北宋150多年的發(fā)展,到了南宋時抹缕,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為臨安府墨辛,治所在錢塘卓研。轄錢塘、仁和睹簇、臨安奏赘、余杭、于潛太惠、昌化磨淌、富陽、新城凿渊、鹽宮九縣梁只,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dāng)。紹興八年(1138年)定行在于此埃脏,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搪锣,當(dāng)時分為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彩掐,即皇城构舟,方圓九里,環(huán)繞著鳳凰山堵幽,北起鳳山門狗超,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朴下,東抵候潮門努咐,在皇城之內(nèi),興建殿殴胧、堂牙躺、樓、閣愿题,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音五,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羔沙,左靠錢塘江躺涝,氣勢宏偉。設(shè)城門13座扼雏,城外有護城河坚嗜。由于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诗充。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苍蔬,居民增至124萬余人(包括所屬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蝴蜓、仁和兩縣而言碟绑,人口也達43萬余人。
五茎匠、廢府設(shè)杭州市
清初格仲,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诵冒。城墻周圍十里凯肋,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汽馋,東臨中山中路附近侮东,西面包括湖濱公園,并辟有六座城門豹芯,總占地1436畝苗桂,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告组、嘉慶五年(1800)煤伟,浙江總督李衛(wèi)、巡撫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木缝,挖起大量葑泥便锨,使湖水加深數(shù)尺。杭州人口有續(xù)增加我碟。光緒九年(1883)放案,杭州有62萬余人。光緒二十一年矫俺,清政府在中日戰(zhàn)爭中失敗吱殉,被迫簽訂《馬關(guān)條約》掸冤,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友雳。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wù)運動的興起稿湿,杭州的近代工業(yè)也逐漸發(fā)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