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為何愛會傷人》
潛意識這個詞响委,于我是高大上的存在新思,仿佛云端的一抹未知窖梁,飄渺得令人敬畏。但自從去年試圖一點點靠近夹囚,忽然與它縮短了距離纵刘,揭開它的神秘莫測荸哟,落地后的真實伸手可觸彰导。再讀《為何愛會傷人》敲茄,意識與潛意識游走其中的脈絡山析,讓我欣欣然去一探究竟。
故事1? 最深度的迷戀
激情式的愛情無處不在笋轨,當迷戀一個人到如癡如醉的程度時秆剪,迷戀者看到的爵政,只是自己投射到愛人身上神化的幻象,并非被迷戀者本尊的真實存在钾挟。
這背后隱藏著迷戀者童年時愛的缺失洁灵。
當童年生活中那個重要的異性———異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異性撫養(yǎng)者,用不適的撫養(yǎng)方式嚴重阻礙了個體的心靈成長掺出,我們就會勾勒出一個理想的異性的模型徽千。
長大后,我們會用這個理想模型去套用愛人的想象汤锨,幻化為對理想愛人的渴求双抽。而我們心中這個理想的異性與現(xiàn)實的父母差異越大,這種迷戀也會越強烈闲礼。
然而牍汹,最深度的迷戀還有更深層的含意。
表面上柬泽,打動你的慎菲,是這個人符合了你心目中的理想異性形象。而真正令你陷入不可自拔的癡戀中的锨并,還是這個愛人和你的現(xiàn)實異性父母相一致的地方钧嘶。
前者,滿足了意識層面的需求琳疏,后者有决,則牽動了潛意識深處的情感闸拿。
不管我們對現(xiàn)實父母如何不滿如何失望,我們都曾對他們產生最強烈的愛书幕。這種愛新荤,藏于潛意識深處,雜糅著我們所有對愛的最初體驗台汇。
故事2? 一見鐘情的秘密
愛情中苛骨,人們都在追求來電的感覺。而那種一瞬間完成的愛情篤定苟呐,往往來自潛意識的指引痒芝。
因為,愛情是一次輪回牵素,一次童年關系的輪回严衬,或者重溫童年的美好,或者修正童年的錯誤笆呆。
意識層面请琳,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看到的是他的容貌赠幕、氣質與神情俄精,潛意識層面,我們“看到”的信息卻更加豐富榕堰、更加關鍵竖慧,也更加重要。
即使這種信息無以言表逆屡,卻完全契合著我們童年的心跡。
林黛玉進到賈府康二,賈寶玉說見過這個妹妹,其所說的“前世姻緣”沫勿,用心理學角度詮釋,正所謂“前世”就是童年产雹。
一見鐘情,是絕對的誘惑蔓挖,也許是致命的誘惑,因為這種感覺就是重復童年的渴望,再現(xiàn)童年的色調角溃。
沒有人能阻擋這種誘惑篮撑。
故事3? 小說中的案例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中。說它是小說赢笨,現(xiàn)實中卻有它的影子。
大芳和老松結婚多年茧妒,女兒在國外讀書,老松前途無量纸型。然而,奇特的事情發(fā)生了,大芳把一個又一個女子引回家毕匀,親如姐妹。最后皂岔,這些姐妹都“背叛”了大芳,和老松發(fā)生了關系躁垛。
看上去,大芳完全是受害者逊谋,真相卻是,這些情敵是大芳的潛意識故意制造的胶滋,她不過是在重復自己的童年悲敷。
她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媽媽是爸爸十個老婆中最受排擠的末位后德。她和媽媽受盡欺凌,媽媽臨死前的遺言是:“你一定要做大……”
大芳將這句未完的遺言理解成“你一定要做大老婆”瓢湃,其實源自她童年的憧憬與渴望赫蛇。
她帶女子回家涯穷,再去捉奸,令他們內疚作煌,可以搶占道德制高點,做一個感覺上的大老婆粟誓。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fā)生,大芳童年的另一種感覺也被喚起鹰服,那就是對媽媽所有情敵的憤怒揽咕。然而,她現(xiàn)在做了“大老婆”亲善,好像也成了媽媽的情敵。她把這些憤怒潮水般對準了自己蛹头,從而導致她每做一次“大老婆”就損害掉身體的一個器官,即使代價高昂屠尊,但她的潛意識卻樂此不疲。
故事4? 七年之癢的改造夢
愛情步入婚姻讼昆,常常在第七個年頭陷入嚴重危機骚烧,人們把它稱為“七年之癢”。
為什么是第七年止潘?
我們至少有兩次童年,一次是零到六歲凭戴,一次是愛情。愛情,是對再一次重復童年的憧憬肤视。
第一次童年涉枫,是命運,我們沒有選擇權愿汰,出生于什么樣的家庭,有什么樣的父母與親人衬廷。
第二次童年,我們有了相當?shù)倪x擇權侧戴,我們選擇戀人,我們選擇婚姻酗宋,我們選擇分手。
第一次童年蜕猫,我們希望自主入问,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稀颁。但芬失,這種改變愿望很少能實現(xiàn)。
第二次童年棱烂,再現(xiàn)第一次童年的美好與憧憬。于是,也有了改造戀人的渴望。童年越有問題芬萍,改造的欲望越強烈。
第一次童年憔杨,當我們“成熟”即人格定型時,是六歲。我們學會接受了事實台谢,接受父母的樣子。但改造夢想并未消失朋沮。
第二次童年,潛意識深處的渴望被喚醒———改造父母樊拓、糾正童年的錯誤诉位。于是,我們試圖改變最親密的戀人苍糠。但到了第六年,我們再次發(fā)現(xiàn)岳瞭,這個改造計劃讓人徹底失望,我們的意志再次被命運嘲弄稚瘾。
于是,婚姻走到了懸崖邊上摊欠,但雙方在努力給對方也給自己一點機會。到了第七年些椒,我們再也不愿忍受掸刊。很多婚姻就此解體。
故事5? 為何身邊好多討厭的“衰人”
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忧侧,有的人越討厭某一類人,這類人越出現(xiàn)在他的周圍蚓炬,這也是潛意識在暗中搞怪。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體系经宏。在這套體系中楼咳,我們認為某些品質是好的母怜。也即“好我”,某些品質是壞的苹熏,也即“壞我”。
我們會執(zhí)著于“好我”轨域,并排斥“壞我”杀餐,不想讓它表現(xiàn)在自己身上。
之所以堅持“好我”排斥“壞我”史翘,源于恐懼的心理。其實琼讽,我們身上仍有對“壞我”的渴望,但我們不敢去發(fā)展這些品質钻蹬。
意識上,我們認為自己秉持的體系特別好肝匆,必須堅持,但潛意識上旗国,我們渴望自由和圓滿滚澜,渴望能吸納不一樣的品質嫁怀。
所以這就不難解釋,我們的意識層面想遠離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塘淑,但潛意識卻驅動著我們去接近與我們不同的人。
于是存捺,身邊不斷地有討厭的“衰人”出現(xiàn)曙蒸,恰恰是自己潛意識的召喚岗钩,是我們更深層的需求,因為這種人會教會我們學習接納更多的東西兼吓。
故事6? 依賴者的恐懼:“獨立”是壞的
我們生命的一個主要動力是尋求建立關系,而第一個勢必建立的親密關系是親子關系视搏。我們也在最初與父母的關系中初步形成了“好”與“壞”的概念。
如果父母某時愿意與自己親近浑娜,孩子便認為此時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時父母對自己疏遠打颤,孩子就會解讀為此時自己是“壞”的。
中國式的家庭瘸洛,父母容易執(zhí)著于權力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次和,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壞孩子踏施。
相應地,孩子也容易執(zhí)著于依賴的投射性認同:我這么無助畅形,你必須幫我解決一切問題,否則你就是壞父母日熬。
孩子不僅僅在原生家庭是依賴的,到了學校耘纱、社會和愛情中,也會沉溺于依賴的漩渦中束析。
他潛意識中發(fā)展出來的是:依賴是好的,會促進親密關系员寇;獨立是壞的,會導致關系的疏遠蝶锋。
于是,很多抱持同樣邏輯的女性走入婚姻后扳缕,原本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忽然不會也不想做了,變得很依賴丈夫第献。
她們的潛意識相信:作為女性,依賴是有助于促進親密關系的庸毫,而獨立會破壞親密關系,導致愛人疏遠自己飒赃。
故事7? 爭奪控制權的戰(zhàn)場
目的很好,方式不對炒事,當你的某種方式傷害到別人,一定是那個方式背后挠乳,透露著你的潛意識層面有一些隱秘的東西。
人際關系中睡扬,最常見的隱秘內容就是控制欲望黍析。
夫妻倆發(fā)生激烈的爭吵,而由頭竟是再瑣碎不過的芝麻小事阐枣。這些爭吵都隱藏著相同的含義:“你難道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嗎,為什么不乖乖聽我的蔼两?”“你什么都做不好,你就應該聽我的娩贷〉谖”
每一件小事都變成了爭奪權力的戰(zhàn)場彬祖,任何一件小事都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zhàn)斗品抽。必須讓配偶在每一件小事上服從自己的意志,他會覺得圆恤,自己控制住了局面。
一個人之所以渴求控制配偶盆昙,進而徹底在親密關系中搶占制高點,其原因是秕磷,在原生家庭的親密關系中,他總是被控制的一方澎嚣,占據(jù)不了制高點。
長大后易桃,他將這種渴望投射到愛人身上锌俱,希望她如沒有生命的玩偶般俯首帖耳,徹底遵從他的意志贸宏,而有著生命活力的獨立愛人自然會顛覆他的幻想,戰(zhàn)爭便不可避免锚赤。
故事8? 自己不自知的詭計
有一位女士,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先生有一件很不堪的事情赐稽,她不能接受但并不想離婚。先生發(fā)誓痛改前非姊舵。
從此,先生再也沒有發(fā)生類似事情括丁,但她一直擔驚受怕伶选,擔心噩夢重演尖昏。導致心情越來越壓抑。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抽诉,她注意到吐绵,自己每當和先生發(fā)生或大或小的沖突,她都會聯(lián)想到那場噩夢己单。
她恍然大悟,原來纹笼,不斷去和那場噩夢糾纏,竟然仿佛是自己的一個詭計允乐,一旦使用,她就可以逃避掉和先生這份親密關系中的所有責任蠢笋,而先生就要為親密關系中的過錯負全責。
表面上昨寞,她不會和先生激烈爭吵,但在她的潛意識里援岩,劇烈的爭吵不斷,她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你是個罪人”這樣的擋箭牌享怀,而且使用起來理直氣壯趟咆。
她把自己舉到了道德的山峰之巔,成為與“罪人”對應的“圣人”值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