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全州縣古八景琐簇,有湘峽歸云蒸健、盤石冰泉、合江曉漲婉商、龍洞清溪似忧、柳山寸月、龍巖飛瀑廣為人知丈秩,沒人對此有異議盯捌,但華峰霽霧與赤壁秋燈兩景,卻令今人意見不一蘑秽。筆者有文《桂北全州古八景之華峰霽霧今在何處》對華峰霽霧進(jìn)行了闡述饺著,此期文稿專門說赤壁秋燈。
對于赤壁秋燈肠牲,陶啟兄先生考證后認(rèn)為:“它在今三江口缽盂山靠江邊的懸崖處幼衰。因為它在城南,有碧潭缀雳,有蒼崖渡嚣,即赤黃色的石崖,臨近二妃廟,只有缽盂山的臨江邊才有此條件识椰。此景不在缽盂山的江崖邊又在何處扬绪?”(《全州古“八景”今安在》)
在卿助南先生在《湘源二妃廟》里是這樣記載的:“南來北往的騷人墨客、信男信女在這李家山二妃廟中吟詩裤唠、作畫挤牛、祭祀、朝拜种蘸,廟門香火四季不絕墓赴。月夜,紅紅的香火映照著東面江岸缽盂山的懸崖航瞭,別具風(fēng)采诫硕,為古清湘八景之一— ‘赤壁秋燈’”。
陶啟兄與卿助南兩位先生對全州文史都有較深的研究刊侯,讀了兩位先生的作品章办,筆者便以為全州的“赤壁秋燈”之景在缽盂山了。
后來滨彻,卿助南先生與筆者的一席談話藕届,卻動搖了我原先的觀點。卿助南先生說亭饵,此景在原二妃廟旁休偶,是廟旁的紅紅香火映到水面形成的赤壁秋燈的一大美景。原二妃廟江邊有石壁形似赤壁辜羊,當(dāng)時是容易能看出來的踏兜。可惜2018年開路已經(jīng)毀八秃。從道理上碱妆,卿助南的最新解釋,即此處為“赤壁秋燈”的說法似乎比陶啟兄先生推測更為可信昔驱。但我不敢肯定疹尾,我想從史書中找到依據(jù)。
昔日全州赤壁修路已經(jīng)毀壞
多年前拍攝的赤壁可見
2016年9月的一天舍悯,偶爾翻看蔣琦齡《空青水碧齋詩集》看到了他寫的《石霜出世始末考》一段文字:“隱靜寺即今能仁寺航棱,在州治湘春門外羅水南睡雇,二妃廟西萌衬,地名赤壁∷В”蔣琦齡秕豫,字申甫,龍水鎮(zhèn)龍水村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進(jìn)士混移,由翰林院編修累官至順天府尹祠墅。
從他此段文字看,原湘源二妃廟西邊的地名就叫“赤壁”歌径。二妃廟香火映到水面形成的赤壁秋燈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毁嗦。看來回铛,卿助南先生對筆者介紹“赤壁秋燈”景點的位置是準(zhǔn)確的狗准。不知你以為如何?
蔣廷松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