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問媽媽“大樹是怎么長出來的靴拱?”我們一般會說“是種子發(fā)芽長出來的垃喊,”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 ? 今天看一篇文章袜炕,媽媽和孩子的問答是這樣的:
孩子“媽媽本谜,大樹是怎么長出來的?”
媽媽“還記得我們上次種的綠豆芽嗎偎窘?”
孩子想起了種綠豆芽的事“記得”
媽媽“你看乌助,綠豆的種子能發(fā)芽,發(fā)芽了還長出了葉子陌知,大樹是不是也有葉子他托?”
孩子“是的,大樹是不是也是綠豆發(fā)芽長出來的”
媽媽“不是仆葡,綠豆是種子赏参,種子能發(fā)芽,昨天你吃蘋果的時候是不是還看見了蘋果籽”
孩子“是呀沿盅,蘋果籽也能發(fā)芽嗎登刺?”
媽媽“對呀,蘋果籽也是種子嗡呼,發(fā)芽長出的就是蘋果樹。不同的植物皇耗,種子也不同”
孩子“那大樹是什么種子長出來的”
媽媽“那就看是什么樹了”……
? ? 同一個問題南窗,回答的方式不同。對孩子思維能力的鍛煉郎楼,可謂是云泥之別万伤。
? ? 希望自己在之后能多向文中的媽媽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