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罗售,眾善奉行
宋|釋普濟
【禪語公案】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①辜窑,本郡②富陽人也。姓潘氏……九歲出家莽囤,二十一于荊州果愿寺受戒……后見秦望山③有長松谬擦,枝葉繁茂切距,盤屈如蓋朽缎,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谜悟。復(fù)有鵲巢于其側(cè)话肖,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元和中④葡幸,白居易⑤侍郎出守茲郡最筒,因入山謁師⑥。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蔚叨〈仓”師曰:“太守危險尤甚辙培!”白曰:“弟子位鎮(zhèn)江山⑦,何險之有邢锯!”師曰:“薪火相交扬蕊,識性不停⑧,得非險乎丹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尾抑?”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蒂培。⑨”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再愈。”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护戳,八十老人行不得翎冲。”白作禮而退灸异。
《五燈會元》卷二
【辭語注釋】
①鳥窠道林禪師(735~833):杭州富陽人府适。俗姓潘,法名圓修肺樟,號道林檐春。出生于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晚年移居福清白嶼(今江陰鎮(zhèn))么伯,圓寂于唐大和七年(833)疟暖,享年99歲,僧齡達80多年田柔。
②本郡:指杭州俐巴。隋代杭州地區(qū)稱錢塘郡,唐改稱杭州硬爆,但此處為舊名沿襲欣舵。
③秦望山:位于浙江諸暨市楓橋鎮(zhèn)樂山村東北,是會稽山脈的名山缀磕,土名“燕子巖頭”缘圈,又名刻石山,傳說系秦始皇會稽刻石處袜蚕,故名糟把。
④元和中:指唐憲宗的年號元和(805~820年)中期,也就是公元810~815這幾年牲剃。
⑤白居易(772~846):字樂天遣疯,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凿傅,祖籍太原缠犀,生于河南新鄭数苫。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辨液,世稱“元白”文判,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室梅,形式多樣戏仓,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亡鼠。官至翰林學(xué)士赏殃、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间涵,白居易在洛陽逝世仁热,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勾哩,代表詩作有《長恨歌》抗蠢、《賣炭翁》、《琵琶行》等思劳。
公元822~825年迅矛,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潜叛。與鳥窠道林禪師的交際秽褒,便是在此期間。
⑥謁師:指白居易拜見鳥窠道林禪師威兜。謁销斟,拜見。師椒舵,指鳥窠道林禪師蚂踊。因燈錄記述者,多為弟子記述師父行跡故事笔宿,故多以師指代傳主名諱犁钟。
⑦位鎮(zhèn)江山:意為地位重要,鎮(zhèn)守一方措伐。
⑧薪火相交特纤,識性不停:前四字“薪火相交”军俊,指現(xiàn)實中的困惑與內(nèi)心的煩惱交織在一起侥加。后四字“識性不停”是接續(xù)說明前面的情景粪躬,說明內(nèi)心的各種欲想妄念無休無止担败。識性昔穴,指人認識、判斷事物的本性提前。
⑨諸惡莫作吗货,眾善奉行:此句出處甚多。一般認為出自《增一阿含經(jīng)》狈网,為四句偈“諸惡莫作宙搬,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拓哺,是諸佛教”勇垛。意思顯明,就是要求佛教的信仰者只做善事士鸥,不做惡事闲孤。自己將自己的內(nèi)心清潔了,就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了烤礁。當然讼积,這里的“善”與“惡”,只是佛教的標準脚仔,依照禪宗“非善非惡”勤众、“非惡非善”,不執(zhí)著兩元對立的觀點鲤脏,又做他論决摧。
【賞析解讀】
這段公案的前面一段,是對于鳥窠道林禪師的介紹凑兰,算是文章進入核心前的一個鋪墊掌桩。但這個鋪墊很重要,猶如登樓的梯子一樣不可缺少姑食。沒有這個鋪墊波岛,就不能引出后來的白居易出場。白在當時音半,不僅僅是一個詩人的身份则拷,而且是“位鎮(zhèn)江山”的封疆大吏,手中握有管轄區(qū)域內(nèi)的生殺大權(quán)曹鸠。他去“入山謁師”煌茬,就襯托出了被謁之人不一般的分量。而在對話之初彻桃,白居易或者并無深意坛善,但鳥窠禪師卻是有意點化。最后就引出了白問“佛法大意”,禪師給出“諸惡莫作眠屎,眾善奉行”的回答剔交。但這還不是此一公案的高潮,高潮在于最后的問答改衩。白既是封疆大吏岖常,同時又是信仰佛教的飽學(xué)之士,對于鳥窠禪師這毫無新意的回答當然不滿意葫督,就認為“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竭鞍,你豈不是搪塞于我么?禪師于是說出了震撼千年的一句老實話:“三歲孩兒雖道得橄镜,八十老人行不得笼蛛。”白居易聽了這句回答蛉鹿,口不能言滨砍,惟有“作禮而退”。
這個公案對于我們后人的啟發(fā)妖异,就是要時刻的反省檢討自己惋戏,那些大而好的動聽口號,喊出來是很容易的他膳,但要做到响逢,并且能一直堅持著去做,就很難很難了棕孙。也惟因其難舔亭,才顯可貴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