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Dong
文/馬扎羅
針對于知識類書籍的話蜘犁,讀過就忘怎么辦呢翰苫?
事情起源是這樣的,自己在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这橙,可是自己讀過去奏窑,再返回去想的時候,我天析恋,居然什么都想不起來了良哲!怎么回事盛卡?
反思了自己是怎么做的呢助隧?
1.只讀一遍
2.讀之前打開就讀
3.不知道自己從書中要看什么
4.文章邏輯沒理出來
5.沒有歸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解決辦法:
1.先調(diào)查書的背景和簡介,搞清楚這本書在講什么。這時候強壓住自己好奇并村,新鮮感巍实,閱讀下去的感覺。
為什么哩牍?因為用原先激進的辦法并沒有讓自己對這本書理解更深刻棚潦。
2.通過看目錄了解書本脈絡(luò),鎖定自己需要讀的地方膝昆。
讀書最怕的就是犯了強迫癥丸边,把一本書讀完,看似讀完了一本書荚孵,其實就是虛假努力妹窖,自我感動罷了。
3.初步建立起對這個領(lǐng)域的框架收叶。有了框架才能更好的吸收知識骄呼,不然對這個領(lǐng)域的碎片就是碎沙,怎么也搭建不起金字塔判没。但是這個需要一個不斷的長時間的積累才可以蜓萄。
具體的操作步驟又是怎樣呢?
首先明確一個事情澄峰,我們讀書嫉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疑惑而讀書的俏竞。
我們讀書耻蛇,真的是讀“書”么?其實我們是在讀一個人的思想胞此,書是人寫的臣咖,是一個人思想的體現(xiàn)。
但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漱牵,我們無法去和作者面對面的去交流夺蛇,只能借由媒介去洞察作者的思想,去探求那些優(yōu)秀的人到底是如何思考的酣胀,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距又在哪些地方刁赦?
如果時間和空間允許的話,我們寧愿去和作者去對話一下午闻镶,也不愿意去讀書這種二手資料甚脉。
我愿意拿我所有的一切換和蘇格拉底坐談一個下午∶——喬布斯
所以牺氨,我們讀一本書,其實就是在了解一個人。
那我們?nèi)绾瘟私庖粋€人呢猴凹?
他的三觀夷狰,他的主張,家庭背景郊霎,親朋好友沼头,婚姻生活,飲食愛好……
大可不必书劝。
我們只需要知道他在他擅長的領(lǐng)域的三觀就可以了进倍,也就是他的主張。
而一個人的主張一輩子也不過幾個购对。
例如孟子的“以民為本”背捌,“民有恒產(chǎn)”,“側(cè)隱之心洞斯,人皆有之”毡庆;孔子的“君君,臣臣烙如,父父么抗,子子”,“克己復(fù)禮”亚铁;韓非子的“以法為教”……
我們就是要抓住主線蝇刀。用主線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徘溢,我們也要了解這個人的朋友吞琐,老師,徒弟然爆,對手等站粟,進行對他的一個定位,人不是孤立的曾雕,我們要了解他的交際圈奴烙。
再次回到這本書《人生的智慧》,我們開始進行對這本書的一個梳理:
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么整理呢剖张?
有這么幾個好處:
1.排除哪些華而不實的書切诀,控制自己攝取知識的質(zhì)量。
近幾年市場書太多了搔弄,人人都是自媒體幅虑,出書成本也越來越低,不是自己專業(yè)領(lǐng)域的人顾犹,也會出書倒庵,所以采用在這種方法就可以排除那些沒有權(quán)威性的書褒墨,只讀精品。
而有些書是出版社編撰的哄芜,并非是作者自己寫的貌亭,除非是知名主編柬唯,否則也不必要讀认臊。例如《中國人場面話大全》,《思維導(dǎo)圖》之類的锄奢,直接就可以淘汰失晴。
2.產(chǎn)生興趣。
書本很無聊拘央,但是我們把讀書當(dāng)成和一個人交流的話涂屁,就可以更加有讀書的樂趣,從中享受到知識的獲得感灰伟。
3.慢成長拆又。
我們已經(jīng)過了死記硬背的年紀(jì)了,對于我們來說栏账,怎樣更好的理解和應(yīng)用知識才更加重要帖族。
這樣讀書,可以讓我們對這本書更好的理解挡爵,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竖般,找到其他書單,比如可以讀他的競爭對手茶鹃,隊友涣雕,老師
的書都可以。這樣便能把這個小團體給拿下闭翩。
最后挣郭,整理完之后,問一下自己疗韵,你想從中獲得什么丈屹?自己是想研究哲學(xué)么?
哲學(xué)體系這么大伶棒,你怎么研究旺垒?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一本書看完。
我們其實更期待的是從這本書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肤无。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先蒋,那買這本書要干嘛呢?
對于這種知識類的書宛渐,更多是改變我們的認知竞漾。
然后我們翻看目錄:
對于我而言眯搭,我想知道的是人生各個階段到底是哪幾個階段,又該如何劃分业岁,有什么特征鳞仙。
然后我覺得第二,三笔时,四部分也很有意思棍好,叔本華是怎么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鎖定了自己讀的區(qū)域允耿,二三四借笙,和第六章。
確定了自己的問題:
人生各個階段到底是哪幾個階段较锡,又該如何劃分业稼,有什么特征,我處在這個階段應(yīng)該怎么做才不會對我后面的階段有壞的影響蚂蕴?這幾個階段之間彼此是怎么互相影響的低散?
我們對待自己應(yīng)該持有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要持有這種態(tài)度骡楼?叔
本華運用了哪些例子和論證說明熔号?
我們對待他人應(yīng)該持有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要持有這種態(tài)度君编?叔本華運用了哪些例子和論證說明跨嘉?
我們對于命運和世事的發(fā)展應(yīng)該持有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要持有這種態(tài)度吃嘿?叔本華運用了哪些例子和論證說明祠乃?
好了,整理出來了兑燥,這本書對我有價值的東西就是這么多亮瓷,開始讀吧!
參考推薦:
《知識社會史》
《這樣讀書就夠了》
李源《高效閱讀訓(xùn)練營》
我的存在能不能讓這個世界有一點點不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