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行為背后是什么敞掘?我們行動的意義是什么?
為什么我們要喝水吃飯楣铁?
為什么我們要逛街上網(wǎng)玖雁?
為什么我們要學習工作旅游?
當然是因為要消除口渴饑餓的感覺盖腕,要有趣赫冬,要成長……
再進一步問一下,
為什么要消除口渴饑餓的感覺溃列?
為什么要獲得“有趣”劲厌?
為什么要獲得“成長”?
不妨這樣想:通過這些行為我們能得到的是什么哭廉。
答案真的很簡單脊僚。
所有行為都是為了:避開(或者減輕)痛苦以及獲得最終的快樂。
?
難道不是嗎遵绰?
舉個栗子。
小時候我姐姐生病了增淹,不愿打針椿访,被我媽媽追了好幾條街。而長大后虑润,每次發(fā)燒成玫,她甚至會選擇打點滴,一點一滴地持續(xù)痛苦幾十分鐘拳喻。為什么哭当?
我們知道,打針吃藥冗澈,甚至幾十分鐘的點滴后钦勘,疼痛感不適感會減輕。但是小孩子不知道亚亲,他們會認為彻采,打針吃藥的痛苦是沒有目的的腐缤。
在小孩的世界里,打針吃藥就是“終點”肛响,換言之痛苦就是終點岭粤。沒有目的地走向痛苦,當然沒有人愿意特笋。只不過是長大了剃浇,我們知道,這些行為通向的是最終的快樂猎物,那些痛苦都是暫時的偿渡。
再舉個栗子。
為什么很多成長的人說那些不務正業(yè)霸奕,整天去玩的人“幼稚”溜宽,不會去效仿?這些“幼稚”的人倒是覺得质帅,自己過著的是無憂無慮(可能是暫時的)的生活适揉。為什么選擇成長的人很焦慮,反而會選擇咬緊牙關繼續(xù)走下去煤惩?
兩種不同的行為嫉嘀,都是因為想要快樂。前者無憂無慮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快樂魄揉,后者焦慮卻堅持剪侮,是因為他們的快樂是在掙脫了成長憂慮后出現(xiàn)的。
再一次洛退,
所有行為都是為了:避開(或者減輕)痛苦以及獲得最終的快樂瓣俯。
?
也就是說:“無憂無慮”不一定是快樂的,“焦慮”無疑是痛苦的兵怯,之后卻有可能快樂彩匕。那要逃避“真正的”痛苦和獲得“最終的”快樂,好像就有點讓人困惑了媒区。
我怎么知道什么樣的痛苦才是暫時的驼仪,什么樣的快樂才是真正讓人自由的。
想想那些帶來“最終的”快樂的事情袜漩,以及中過的“暫時快樂而后痛苦”陷阱绪爸。
現(xiàn)在想想,高中時候解開過的難度系數(shù)大的數(shù)學題宙攻,真的讓人覺得很快樂奠货,盡管思考的時候真的是“絞盡”腦汁。那種愉悅感粘优,真的很難言喻仇味。就像很口渴的時候喝下一杯可樂呻顽,既解渴還覺得更甜了。還有一種臆想出來的被神諭的感覺丹墨,覺得自己萬里挑一廊遍,就是那種“你咋不上天”的感覺。
另外一種“暫時的快樂”贩挣,我覺得用“看電影不買爆米花”來形容真的太合適了喉前。不止一次,入影院之前王财,看看標牌卵迂,摸摸口袋,放棄了心愛的爆米花绒净,以為快樂地省了錢见咒。然后整場電影,每次聽到爆米花在別人嘴里吧唧吧唧的響的時候挂疆,心里好像被用毛毛掃過一樣改览,癢癢的。所以真的很想吃的時候缤言,朋友宝当,買吧。
解一道難度系數(shù)大數(shù)學題胆萧,對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庆揩,從分值和效率來看,一般都不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跌穗,特別是在做練習的時候订晌,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解開題目后的快感瞻离。而這個看電影是為了什么呢腾仅,顯然是享受整個過程而不是省錢,所以真的很想吃的時候套利,朋友,買吧鹤耍。
所以肉迫,總結一下的話,那些帶來“最終的”快樂的事情稿黄,都是因為滿足了“最初的”需求喊衫。
?
“最初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杆怕?只是一種享受族购,一種快感嗎壳贪?
總結得最得人心的理論應該是以下這個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寝杖,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生理需求违施,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瑟幕,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磕蒲。前兩個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中間兩個是心理需求只盹,而最后一個辣往,自我實現(xiàn)自成一派。
而Tony Robbins發(fā)表的Why We Do What We Do演講里面殖卑,提到了6個需求:
1.確定性
2.多樣性
3.重要性
4.愛與聯(lián)系
5.成長
6.貢獻
根據(jù)二者的理論站削,我們的需求模型可以是這樣的:
?
當我們滿足了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時候孵稽,我們才有了“確定性”许起,才有起點。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滿足基本需求的時候肛冶,身體的欲望和需要基本就把大腦填滿了街氢。比如說乞丐,哪里有免費食物睦袖,就往哪里去珊肃。比如說難民,哪里安全馅笙,就往哪里去伦乔。沒有“確定性”,就不知道起點在哪董习,不知道從哪里開始烈和。
這個階段的基本需求不能滿足,是沒有辦法更好地滿足下一階段的需求的皿淋,最好的證據(jù)之一就是招刹,大腦會在糖類不足的時候減緩思考的進程。
中間一個階段窝趣,藍色部分是對應心理需求疯暑。對應Robbins的“多樣性”“重要性”和“愛與聯(lián)系”。
但是這個階段對人類是沒有限制的哑舒,對個人是有限制的妇拯。心理需求多種多樣,可以不斷發(fā)展洗鸵,但是人可以感受的范圍是有限的越锈,超出范圍就是所謂的“感覺超載”仗嗦,超過某一極限,腦子就會一片空白甘凭,失去正常的功能稀拐。 比如說,牙科醫(yī)生利用這個發(fā)現(xiàn)对蒲,給病人帶上耳機钩蚊,將聲音調大,一直到他沒有痛覺蹈矮。
最后一個階段砰逻,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對應“成長”與“貢獻”的需求泛鸟,是無限的蝠咆。成長是無限的,沒有終點的北滥,正如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刚操,情感,也是無限的再芋。
有一個英語單詞菊霜,叫“calling”。我覺得這種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济赎,就是對“calling”的回應和行動鉴逞。無論是翻譯成“天職”,“使命”司训,還是“召喚”构捡,個人認為都不能完全體現(xiàn)這個詞的魅力。
自我實現(xiàn)壳猜,像是從內心發(fā)出的一種召喚勾徽,也像是有一種宿命注定的“天職”,是神圣的统扳。當一個人響應“calling”喘帚,像Robbins,救助幾十個國家的飽受饑餓的人咒钟,會覺得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魅力啥辨,即使他松松垮垮的大衣,沒有刮干凈的胡渣也蓋不住這種光芒盯腌。
?
在滿足每個層次的基本需要后,這里每個層次的需求都是并行的陨瘩。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腕够,又同時實現(xiàn)著不同的需求级乍。
不同點在于:每個人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不一樣,每個人實現(xiàn)這些需求的方式不一樣帚湘。
有些人最主要的需求是受到別人的重視玫荣,他們的一部分人會選擇努力獲得成就,一部分人卻選擇暴力大诸,不惜摧毀自己的夢想來滿足這一個需求捅厂。他們的需求都滿足了,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快樂”资柔。
但是如果我需要滿足擁有“歸屬感”的心理需求焙贷,又想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呢?那還能快樂嗎贿堰?
最典型的就發(fā)生在情侶之間辙芍。拿《愛樂之城》來說吧,女主角最后選擇了追求自己的演員夢(自我實現(xiàn))羹与,而放棄了和男友共同生活(歸屬感)故硅,這可能是最頻繁發(fā)生在身邊的電視劇情節(jié)了。但是到結局纵搁,女主也是快樂的吃衅。
為什么選擇摧毀夢想而選擇暴力,為什么選擇放棄暫時的歸屬感選擇追求夢想腾誉,這就是對不同需求賦予的價值大小的不同徘层。
在上述情況下,“被重視”是更被需要的妄辩,道德就相對沒有那么重要了惑灵。追求自我價值是更被需要的,歸屬感也就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了眼耀。
如果搞錯的次序英支,就會認為解難度系數(shù)大數(shù)學題為了得到高分,從而失去快感哮伟,看電影不買爆米花為了省錢干花,而減少了享受的樂趣。
所以楞黄,只有清楚自己“最需要的需求”是什么池凄,才能更好地做出抉擇,學習怎么通過行為來獲得“最終的快樂”鬼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