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習不能深入态鳖?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愛上學習。
恰巧今天幫一個朋友的孩子做期末試卷分析唾糯,我發(fā)現(xiàn)一個特別聰明,做事機靈的孩子,怎么在落筆答卷的時候丟三落四移怯,語焉不詳呢香璃?蒼白的答案后面就是蒼白的思維,越發(fā)意識到芋酌,學習的真正內(nèi)核是思維活動增显。沒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就不會真正開始脐帝。
我自己不也是這樣嗎同云?以前讀書聽課學習研討,自己一直在主動獲取方方面面的能量堵腹,知識的能量炸站、思想的能量、方法的能量等等疚顷。凡是自己未見過的旱易、新鮮的、合理的就有價值腿堤,就運用拿來主義收入囊中阀坏。這種簡單的積累加上自己淺薄的消化,自認為就是一種有效的提升笆檀。
可是這樣的積累不能有質(zhì)的提升忌堂,我需要的是“破碎與重組”,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方法就是:“思辨與提問”酗洒。我越來越意識到“提問”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士修。
沒有提問,所有的接納和吸收都是被動的接納和吸收樱衷;有了提問棋嘲,我們的接納和吸收才能和自己的“前有”(先前的認知)發(fā)生緊密關(guān)系。提問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思辨精神矩桂。過去沸移,我是一個沒有問題的聽話的學生,現(xiàn)在耍鬓,我要做一個開始提問的思辨的學生阔籽。
當我把這個觀念引入課堂,我就有了下面的觀點:
學生什么時候開始真正提問了牲蜀,他的學習才真正開始笆制。
于是,我在我的課堂引入并嘗試踐行這一觀念涣达。我不再作為問題的主要提出者在辆,學生的問題才是我們課堂的起點证薇,學生的思考必須通過他的設置的問題來體現(xiàn),而不是我問他答的思考匆篓。
于是浑度,我和孩子們慢慢發(fā)現(xiàn):好問題一定是可以引發(fā)更深刻的思考的問題,人一旦開始愿意思考鸦概,根本停不下來的節(jié)奏箩张。
例如:在《蚊子和獅子》(《伊索寓言》)一課中,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主要有:
1.蚊子最后撞上蜘蛛網(wǎng)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窗市?
2.蚊子單挑的對象為什么偏偏是獅子先慷?而不是別的?
3.最后捉住蚊子的為什么偏偏是“蜘蛛”咨察,而不是別的论熙?
4.蚊子最得意的時候如果遇到了十分警惕意欲復仇的獅子,故事又會怎樣摄狱?
5.蚊子脓诡、獅子和蜘蛛究竟誰更厲害?
6.蚊子哪兒來的自信去挑戰(zhàn)獅子媒役?
7.蚊子為了戰(zhàn)勝獅子做了哪些方面的準備祝谚?
? ? ? ? ?這些問題真的很有價值,不過接下來怎么做目前還出于摸索階段酣衷,邊走邊總結(jié)經(jīng)驗吧踊跟。至少我發(fā)現(xiàn),提問可以點亮思維鸥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