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千字 DAY.22】
最近嘹悼,關于那位“蒙眼狂奔”的CEO新聞很多罚缕。我曾經(jīng)在LETV供職若干年,與這位CEO有幾分交集,看著報章新聞中的他鸳粉,想起當年發(fā)布會上意氣風發(fā)的他、再想起公司年會上氣定神閑地怒吼《北京园担!北京届谈!》的他,不由心生感慨弯汰。
這讓我想起了湖北武漢艰山,那座寂寥的小小陵墓。
“昔人已乘黃鶴去咏闪,此地空余黃鶴樓”曙搬,到武漢旅游的人,恐怕都不會錯過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
“一橋飛架南北纵装,天塹變通途”征讲,站在黃鶴樓上的游人,看著眼前大多霧氣蒙蒙的長江橡娄,恐怕都會想起這句氣勢磅礴的詩句诗箍。
可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挽唉,就在長江大橋旁滤祖、黃鶴樓的對面,有一座陵墓瓶籽,寂寥到甚至沒有什么老頭老太太在這里下棋嘮嗑匠童,微小到規(guī)模裝飾甚至不及普通人家的祖塋。
但這卻是一座王陵塑顺!這里俏让,就是陳漢王朝的締造者、圣文德敬寧昭武皇帝陳友諒的陵墓茬暇。
對于陳友諒首昔,現(xiàn)代人的印象更多是“陰險狡詐”的陰謀家,這樣的印象來源于《明史》糙俗,洋洋灑灑的《明史》之中勒奇,對于陳友諒的記錄卻僅有一篇千字左右的《陳友諒傳》,且多不善之言:“陳友諒巧骚,沔陽漁家子也赊颠。本謝氏,祖贅于陳劈彪,因從其姓竣蹦。少讀書,略通文義沧奴《焕ǎ”“友諒性雄猜,好以權(quán)術(shù)馭下滔吠「倬”“友諒豪侈,嘗造鏤金床甚工疮绷,宮中器物類是翰舌。”(《明史·陳友諒傳》)不過成者王侯敗者寇冬骚,《明史》終究是勝利者朱元璋手下的史官所寫椅贱,對于失敗者的陳友諒懂算,不友善也很容易理解。
當然庇麦,今人讀史者不多犯犁,讓陳友諒陰謀家形象深入人心的最大功臣,恐怕當屬金庸先生女器,在《倚天屠龍記》中酸役,雖然陳友諒并非主要人物,但是卻是一個陰險毒辣驾胆、善于權(quán)謀的形象涣澡,混在丐幫之中當了八袋長老,又是(陰險毒辣的)大反派混元霹靂手陳昆的徒弟丧诺,出場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入桂。
其實,在元末的起義軍中驳阎,陳友諒是最強大的一股勢力抗愁。劉基(伯溫)曾給朱元璋分析天下局勢“我有兩敵,陳友諒居西呵晚,張士誠居東蜘腌。友諒包饒、信饵隙,跨荊撮珠、襄,幾天下半金矛,而士誠僅有邊海地芯急,南不過會稽,北不過淮揚驶俊,首鼠竄伏娶耍,陰欲背元,陽則附之饼酿,此守虜耳榕酒,無能為也∈扰龋”(《續(xù)資治通鑒·卷215》)可見奈应,在劉伯溫眼中,張士誠购披、朱元璋、陳友諒三股勢力之中肩榕,張士誠地盤不大且個性有問題刚陡,不足為懼惩妇,而陳友諒實力最強,有半壁江山之多筐乳,是最重要的對手歌殃。
不過可惜的是,這位梟雄蝙云,最終卻輸在了不讀史書上氓皱。
陳友諒與朱元璋有兩場重要的戰(zhàn)役,分別在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和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勃刨,這兩場戰(zhàn)役波材,《明史》之中皆有記載。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之役
友諒性雄猜身隐,好以權(quán)術(shù)馭下廷区。既僭號,盡有江西贾铝、湖廣之地隙轻,恃其兵強,欲東取應天垢揩。太祖患友諒與張士誠合玖绿,乃設計令其故人康茂才為書誘之,令速來叁巨。友諒果引舟師東下镰矿,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俘种,始知為所紿秤标。戰(zhàn)于龍灣,大敗宙刘。潮落舟膠苍姜,死者無算,亡戰(zhàn)艦數(shù)百悬包,乘輕舸走衙猪。(《明史·陳友諒傳》)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之役
友諒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樓船數(shù)百艘布近,皆高數(shù)丈垫释,飾以丹漆,每船三重撑瞧,置走馬棚棵譬,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预伺。載家屬百官订咸,盡銳攻南昌曼尊,飛梯沖車,百道并進脏嚷。太祖從子文正及鄧愈堅守骆撇,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將救之父叙。友諒聞太祖至神郊,撤圍,東出鄱陽湖趾唱,遇于康郎山涌乳。友諒集巨艦,連鎖為陣鲸匿,太祖兵不能仰攻爷怀,連戰(zhàn)三日,幾殆带欢。已运授,東北風起,乃縱火焚友諒舟乔煞,其弟友仁等皆燒死吁朦。友仁號五王,眇一目渡贾,有勇略逗宜,既死,友諒氣沮空骚。是戰(zhàn)也纺讲,太祖舟雖小,然輕駛囤屹,友諒軍俱艨艟巨艦熬甚,不利進退,以是敗肋坚。(《明史·陳友諒傳》)
第一場戰(zhàn)役乡括,被故人詐降誘、第二場戰(zhàn)役智厌,巨艦連鎖被火攻诲泌,可能當時《三國演義》還沒有成書,陳友諒又無瑕看看《三國志》铣鹏,所以沒有想到一千一百多年前敷扫、兩百公里開外的地方(赤壁)的那一場戰(zhàn)役會被復刻在他身上吧。
可惜吝沫,陳友諒沒有曹操的運氣呻澜。
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大敗递礼,卻最終華容道脫險惨险。
鄱陽湖之戰(zhàn)陳友諒大敗羹幸,而且,直接丟掉了性命辫愉≌な埽“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恭朗,驟中流矢屏镊,貫晴及顱死。軍大潰痰腮,太子善兒被執(zhí)而芥。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尸遁還武昌膀值」髫ぃ”(《明史·陳友諒傳》)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二月乙未,復自將征武昌沧踏,陳理降歌逢,漢、沔翘狱、荊秘案、岳皆下×市伲”(《明史·太祖本紀》)陳漢政權(quán)由此覆滅阱高。據(jù)說朱元璋登基后曾以大明皇帝的身份來武昌祭吊陳友諒,并書“人修天定”匾額茬缩。
之后朝代更迭赤惊,陳友諒墓逐漸荒蕪,被雜草湮沒寒屯,人跡罕至荐捻。
清光緒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同盟會成員萬耀煌寡夹、耿仲釗等發(fā)現(xiàn)已荒廢的陳友諒墓处面,辛亥革命后,湖北省內(nèi)務司于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議請整修菩掏,次年建成完工魂角。時內(nèi)務司司長饒漢祥還撰寫了《大漢皇帝陳友諒墓碑銘》立于墓旁(今已遺失)。
1956年智绸,武漢人民政府在1913年的基礎上又對墓園進行修葺野揪,“文革”期間陳友諒墓被毀访忿,1981年重新修復,1998年再次修繕擴建至今斯稳。
這些年卧斟,因為名人效應,許多歷史人物被各個地方追捧憎茂,比如陳友諒的故鄉(xiāng)湖北省黃蓬鎮(zhèn)就簡稱目前武漢的陳友諒墓只是部將張定邊為掩人耳目而修的衣冠冢珍语,至于陳友諒的真身則被秘運回了故里,葬于青龍山中竖幔。甚至陳友諒的出生地也在不斷爭論之中板乙。
牽強也好、附會也罷拳氢,歷史終究是歷史募逞。
究其一生,陳友諒亦頗可用“蒙眼狂奔”來形容饿幅,草莽出生卻也叱咤風云凡辱,雖然最終失敗成為歷史的一個注腳,但畢竟曾是一方梟雄過栗恩。
“陳友諒雖然失敗了透乾,但他畢竟是反對元朝蒙漢地主階級統(tǒng)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磕秤,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乳乌、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保存著市咆,供來往游人悼念汉操。”(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
更有意思的是蒙兰,陳友諒不曾想到千年前的赤壁之戰(zhàn)被復刻在他的身上磷瘤,更為諷刺的,則是赤壁之戰(zhàn)中一位重要成員搜变,漢昌太守魯肅墓(衣冠冢)竟然就與陳友諒的葬身地隔江而立采缚。
講個小八卦,陳友諒之子陳理挠他,降朱元璋后扳抽,被封“歸德候”,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被流放高麗,據(jù)說后與高麗皇族通婚贸呢,繁衍至今镰烧。(大漢陳友諒文史研究會·程衛(wèi)國《大漢王二世陳理在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