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鳴鳳喬
-1-
讀完《余秋雨》的《我的山河》,除了內(nèi)心變得恢弘厚重揍魂,眼界也更加開闊了桨醋。
文章中出現(xiàn)的許多新概念,是我以往認知里的空白现斋。這些名詞或許只對我是新的喜最,這卻更突顯了自己的淺薄,因此對每一個字都如饑似渴庄蹋。仿佛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瞬内,這世界有如一座高山,而我只是山腳下的一株小草限书。
作者說自己出生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虫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嚴格說來倦西,我們誰不是山河之子呢能真?
我們——山河的孩子,大多是同樣的人生軌跡。是讀書帶領(lǐng)我們走出了山河粉铐,走進了城市疼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后蝙泼,突然明白程剥,人生走到最后,還是要回到山河汤踏。
只有明白這個道理织鲸,才能從云端走到地上,回到真正意義上的故土茎活,這個故土不僅是故鄉(xiāng)的草木昙沦,而是更加廣袤無垠的空間。
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载荔,為此我們走了很多彎路盾饮,最后終于明白了,不管是哪一種文化最終都會走向低調(diào)而又平靜的生態(tài)文化懒熙。
何為生態(tài)文化丘损?
生態(tài)文化最早起源于人類圖騰時代,行至現(xiàn)代生態(tài)文明工扎,歷經(jīng)了漫長的歲月徘钥。
為了找尋中國文化的生存狀態(tài),作者辭去一切官職肢娘,從書本走進曠野呈础,在山河間開辟道路,用腳步來丈量歷史橱健。
-2-
在介紹生態(tài)文化的脈絡之前而钞,作者介紹了我們的星球,我們生活的土地拘荡。
站在宇宙的高度臼节,我們的星球只是銀河系里幾乎找不到的一個顆粒。十分之七是海洋珊皿,十分之三是陸地网缝,在這些陸地上,最大的是歐亞大陸蟋定,大陸的東邊有一塊山隔海圍的地方粉臊,就是中國。中國的東邊是海洋驶兜,西北是沙漠维费,西邊和西南邊是高原果元, 這是一塊被嚴嚴實實圍住的土地促王。
在古代犀盟,由于科技落后,我們很難走出這個圈子蝇狼,更別說走得遠了阅畴。但由于地肥水美,加上春種秋收迅耘,男耕女織贱枣,就不愁溫飽,所以人們并不愿意打破這種狀態(tài)颤专。人在吃飽的狀態(tài)中基本是缺乏斗志的纽哥。
“靠天吃飯”也是有風險的,它會受到氣溫栖秕、氣候春塌、降水量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中國最近的五千年簇捍,溫度的波動也是很大的只壳。
開始一直溫暖,延續(xù)到殷商暑塑。西周冷了吼句,到春秋、戰(zhàn)國回暖事格,秦漢也比較暖惕艳。三國漸冷,西晉驹愚、東晉很冷远搪。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么鹤、唐终娃、五代。北宋后期降溫蒸甜,南宋很冷棠耕,近元又暖。明清兩代柠新,都比較冷窍荧,直到民國,溫度上去一點恨憎,也不多蕊退。
氣候的溫度郊楣,或多或少也會變成歷史的溫度,影響歷史的走向瓤荔。
諸葛亮借東風净蚤,因為準確地預測氣候而贏取了赤壁之戰(zhàn);成吉思汗縱橫天下输硝,他的后代卻在攻取日本的時候而失敗今瀑,也是因為海上臺風的緣故。
人太渺小点把,怎么會強得過天呢橘荠?是天地,給我們的生態(tài)文化奠定了基礎郎逃。
-3-
作者認為哥童,我們生存的這個封閉空間里,有三條最大的天地之線褒翰,這也是中國文化在山河大地上的印記贮懈。
第一條是黃河,第二條是長江影暴,第三條在前兩條的北面错邦,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線——也是區(qū)分農(nóng)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線。
黃河流域有黃帝軒轅氏的出生地,有先秦諸子的足跡。
由于氣候的原因员咽,西晉時期比較寒冷,人們開始向南魂拦,即向長江流域移動。到了宋朝搁嗓,經(jīng)濟中心基本就轉(zhuǎn)到了長江流域芯勘。后來一直南行至珠江,到了近代腺逛,南方氣候漸漸成型荷愕。
第三條線為什么叫四百米降雨量分界線呢?
是因為高于四百米降雨量的地區(qū)棍矛,適于種植農(nóng)作物安疗。低于四百米降雨量的地區(qū),是草原和沙漠够委,適合游牧荐类。而長城就在這條分界線上,所以第三條分界線也可以說是長城茁帽。這是天地之力借秦始皇的手畫下的一條神奇之線玉罐。
那些沉重的歷史也因此而變得輕松屈嗤。
由此得出結(jié)論,中國生態(tài)文化的三條生命線分別是:黃河吊输、長江饶号、長城。
長江長城璧亚,黃山黃河讨韭,在我心中重千金⊙Ⅲ《我的中國心》
黃河長江孕育了我們,長城仿佛是冥冥中遠祖的呼喚狰闪。
-4-
接著作者又對人類戰(zhàn)爭的原因做了全新的闡釋疯搅。這也是令我驚詫的。
一直以為戰(zhàn)爭是殘酷的埋泵,是有悖歷史發(fā)展幔欧,是不可取的。
文章闡述:對農(nóng)耕文明來說丽声,戰(zhàn)爭是壞事礁蔗。而對于游牧文明,戰(zhàn)爭是為了開疆擴土雁社,就是好事浴井。
有戰(zhàn)爭就會有沖突,沖突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交融霉撵,長城內(nèi)外的沖突和交融磺浙,促進了朝代的更迭,歷史的進步徒坡。
比如撕氧,鮮卑人建立的北魏,不僅保護了漢文化喇完,還讓漢文化具有馬背上的雄風伦泥。由此浩浩蕩蕩走進了大唐。
還有清朝皇帝建立的熱河行宮锦溪,不僅讓統(tǒng)治者重溫自己祖先的生存方式不脯,還讓各方面利益得到了平衡,避免沖突的發(fā)生海洼。
-5-
另外還有一種文明是“海洋文明”跨新,由于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是追求穩(wěn)定、統(tǒng)一坏逢、保守和集權(quán)域帐。即使在鄭和生活的年代就已經(jīng)擁有了超棒的海洋技術(shù)赘被,也無心去侵略。但是你不想欺負別人肖揣,別人不一定不欺負你民假。
所以山河大地也曾千瘡百孔,但一切終將會煙消云散龙优。只有走起來羊异,動起來,才能更多地掌握山河的各種微妙細節(jié)彤断,才能感受到野舶,在天地間活過一次,也真的不錯宰衙。
再繁華的紅塵也都會歸于泥土平道,再宏大的權(quán)力也是留不住的,只有山河依舊供炼。
劍門關(guān)再雄大一屋,再堅不可破,也會有陸游的”“細雨騎驢入劍門”來消解袋哼。堂堂大漢王朝冀墨,也隨顧炎武所云“常將《漢書》掛牛角”,而掛在牛角上晃蕩了涛贯。
一切偉業(yè)诽嘉,最后也都會變成尋常風景,我們因此而變得輕松疫蔓。把一切都放下含懊,放回到山河里。也只有放下衅胀,才能找到生命的終點岔乔,找到一切文化的終點。
終點——一如陶淵明所言:“死去何所道滚躯,托體同山阿雏门。”
(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