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敗出中原,重新退回北方草原之后赏胚,為了徹底打擊北元殘余勢力访娶,穩(wěn)定北部邊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先后發(fā)動了十三次北伐戰(zhàn)爭觉阅,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更是五次親征漠北崖疤。然而,在接近二十次北伐之后典勇,蒙古非但沒有徹底被消滅劫哼,反而在僅僅二十多年后便又釀成了“土木堡之變”,這又是為什么呢割笙?
明太祖先后十三次北伐权烧,但主要是為了瓦解北元威脅
明朝建立以后,雖然元朝很快便敗退出了中原地區(qū)伤溉,但仍統(tǒng)治著廣闊的北方草原般码,并時常南下侵擾,對明朝北部邊防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乱顾。為了徹底瓦解北元威脅板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先后發(fā)動十三次北伐戰(zhàn)爭走净,但主要目的卻是為了穩(wěn)定北部邊疆券时。
第一次:洪武三年(1370年),因元惠宗北逃上都后一直停留在明朝邊境地區(qū)伏伯,試圖積蓄力量重新奪回大都橘洞。為此,朱元璋派徐達说搅、李文忠炸枣、馮勝等兵分兩路,一路襲取山西、陜西元朝殘余力量抛虏,另一路則出關追擊元惠宗博其,最終兩路明軍皆獲大勝。
第二次:洪武五年(1372年)迂猴,經(jīng)過一定程度休養(yǎng)生息的元朝殘余勢力慕淡,再度開始不斷南犯,為此朱元璋派徐達沸毁、李文忠峰髓、馮勝各率兵五萬,兵分三路北伐息尺,其中徐達携兵、李文忠率兵直取北元殘余勢力的聚集地和林,馮勝則兵發(fā)甘肅吸引元軍注意搂誉。結果徐紧,此戰(zhàn)中路軍徐達戰(zhàn)敗,東路李文忠得失相當炭懊,僅西路馮勝取得一定戰(zhàn)果并级。
第三次:洪武十三年(1380年),為了打擊駐扎在和林的北元國公脫火赤和樞密知院愛足侮腹,朱元璋派西平侯沐英率陜西明軍北征嘲碧,沐英偵察到元軍動向后,疾行七晝夜對元軍發(fā)動突襲父阻,元軍倉促迎戰(zhàn)慘遭戰(zhàn)敗愈涩,脫火赤和愛足皆被俘虜。
第四次:洪武十四年(1381年)加矛,北元平章乃兒不花南侵履婉,朱元璋派徐達、湯和斟览、傅友德率兵谐鼎,兵分兩路發(fā)動北伐,兩路大軍均有斬獲趣惠。
第五次:洪武十七年(1384年),北元海道千戶也先帖木兒反明身害,百戶劉林率兵平叛陣亡味悄,涼州衛(wèi)指揮宋晟奉命討伐,大敗元軍塌鸯,俘獲也先帖木兒侍瑟、吳國公等近兩萬人。
第六次: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北元太尉納哈出坐擁部眾數(shù)十萬涨颜,占據(jù)松花江以北地區(qū)费韭,對明朝東北形成了極大威脅,在明朝北部威脅基本解除后庭瑰,朱元璋以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星持,以傅友德、藍玉為副將弹灭,率軍20萬北征納哈出督暂,最終大敗其部,迫使納哈出投降穷吮,遼東自此成為明朝勢力范圍逻翁。
第七次: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為了徹底瓦解屢次遭到打擊而北撤的北元殘余捡鱼,朱元璋派藍玉率兵十五萬再度北征八回,并于次年四月探知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以北,于是率兵發(fā)動突襲驾诈,北元兵馬倉促迎戰(zhàn)慘遭戰(zhàn)敗缠诅,太尉蠻子戰(zhàn)死,包括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翘鸭、太子必里禿妃等7.7萬人被俘滴铅,另俘獲馬4.7萬匹、駝4800多頭就乓、牛羊10.24萬頭汉匙、車3000余輛,以及北元寶璽生蚁、圖書噩翠、金銀印章等,脫古思帖木兒雖然逃走邦投,但不久便被部將也速迭兒縊殺伤锚,北元統(tǒng)治至此徹底崩潰。
第八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志衣,脫古思帖木兒去世后屯援,北元各部分崩離析,不少部落再度南下襲擾念脯,為此朱元璋派晉王朱棡狞洋、燕王朱棣兵分兩路北伐,其中燕王朱棣擊敗并迫使太尉乃兒不花等投降绿店,晉王朱棡則無所斬獲吉懊。
第九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庐橙,脫古思帖木兒去世后,蒙古內(nèi)部分裂征伐不斷借嗽,不少蒙古部落紛紛南下投降态鳖,但在內(nèi)部紛爭逐漸平息后,包括兀良哈在內(nèi)的不少部落再度反叛恶导,朱元璋于是命付友德率領郭英等討伐之浆竭,此戰(zhàn)持續(xù)數(shù)月,多有斬獲甲锡。
第十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兆蕉,該年八月哈密寇邊,都督宋晟缤沦、劉真奉命率兵出征虎韵,攻破哈密、俘獲其王子別別怯等一千余人缸废。
第十一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包蓝,殺死脫古思帖木兒后,也速迭兒自立為全蒙古大皇帝企量,并于該年策反蒙古降將失烈門测萎,朱元璋于是派周興前往討伐,在明軍的持續(xù)追繳之下届巩,元軍損失慘重硅瞧。
第十二次: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經(jīng)略遼東之地恕汇,當?shù)馗鞑柯湟娒鬈妱荽笸筮螅娂姎w附,只有海西兀者女真大酋西陽哈等少數(shù)人不僅不歸附瘾英,反而時常襲擾枣接。該年,周興等人率兵抵達開元衛(wèi)缺谴,得知西陽哈在黑松林但惶,遂命令各處明軍出擊,但等到明軍抵達后湿蛔,卻發(fā)現(xiàn)西陽哈早已經(jīng)渡過了松花江膀曾,只得無功而返。
第十三次: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阳啥,朱元璋得知大寧衛(wèi)以北有北元軍隊活動添谊,于是命朱棣率兵前往大寧,大敗北元軍苫纤,俘獲索林帖木兒等數(shù)十人,并一路追擊到兀良哈禿城,又擊敗北元將領哈剌兀卷拘。
如上喊废,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雖然曾發(fā)動了多達十三次次北伐栗弟,但除了前期乃主動出擊污筷,意圖徹底瓦解北元統(tǒng)治,解決明朝北部邊患之外乍赫,后期的北伐其實更多是出于防御性質(zhì)瓣蛀,是對蒙古各部擾邊的一種懲戒性進攻。
此外雷厂,這十三次北伐之中惋增,除了第九次“捕魚兒海之戰(zhàn)”外,大多圍繞明朝北部邊疆展開改鲫,并未深入草原诈皿,因此雖然勝多敗少,摧毀了北元的統(tǒng)治像棘,將北元驅(qū)逐出了漠南地區(qū)稽亏,一定程度緩解了北部邊疆壓力,但對蒙古各部并未形成毀滅性打擊缕题。
明成祖先后五次親征漠北截歉,但總體收效不大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烟零,但很快明朝便陷入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瘪松。在此期間,北元分裂為瓦剌瓶摆、韃靼兩部凉逛,相互之間爭斗不斷,再加上朱棣在靖難時期便對韃靼群井、瓦剌各部進行招撫状飞,因而雙方倒是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直到永樂六年(1408年)书斜,從蒙兀兒斯坦返回蒙古的元順帝曾孫本雅失里诬辈,在阿魯臺的擁立下繼承汗位,因其乃是黃金家族后裔荐吉,因而迅速獲得了大量蒙古部落的效忠焙糟,同時向東征服了兀良哈三衛(wèi),自覺實力大增的本雅失里样屠,開始對明廷采取強硬態(tài)度穿撮。
韃靼勢力大增的同時缺脉,瓦剌部卻感受到了威脅,于是主動向明朝示好悦穿,明成祖則實施“以夷制夷”政策攻礼,將瓦剌部首領馬哈木、太平栗柒、把禿孛羅全部封王礁扮,并支援各種兵器使其對抗韃靼。
之后瞬沦,明成祖又派出使臣郭驥出使韃靼太伊,并送還了被明軍俘獲的22位汗廷家仆,郭驥要求本雅失里歸降逛钻,結果反被本雅失里和阿魯臺殺害僚焦。明成祖大怒,于永樂七年(1409年)派淇國公丘福率兵十萬征討韃靼绣的,但因丘福輕敵冒進結果慘遭大敗叠赐,明成祖聞訊震怒,對丘福大家懲戒的同時屡江,決定親征蒙古芭概。
第一次: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朱棣調(diào)集50萬大軍北伐惩嘉,韃靼自知不敵決定撤退避戰(zhàn)罢洲,后因與阿魯臺在撤退方向上發(fā)生分歧,君臣二人遂分道揚鑣文黎,本雅失里率部向西逃往瓦剌惹苗,太師阿魯臺則向東逃竄。得知消息耸峭,明成祖親率將士追擊本雅失里桩蓉,于斡難河大敗本雅失里,本雅失里孤身一人逃走后被瓦剌部馬哈木所殺劳闹;之后院究,朱棣又回軍在斡難河東北大敗阿魯臺,韃靼軍隊再度大敗业汰,阿魯臺墜馬逃遁。此戰(zhàn)之后样漆,韃靼被迫臣服于明朝晦闰,向明廷進貢馬匹放祟。
第二次: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假褪,韃靼部慘遭戰(zhàn)敗之后啸驯,與其敵對的瓦剌部趁機發(fā)展壯大奉芦,軍隊進駐臚朐河骗奖,開始覬覦中原。朱棣于是親率大軍征伐瓦剌醒串,先敗瓦剌游兵执桌,后敗依托山勢阻敵的瓦剌三萬主力,此戰(zhàn)瓦剌數(shù)千人被殺仰挣,其余兵馬各自逃散缠沈。此戰(zhàn)之后,瓦剌多年不敢犯邊洲愤。
第三次: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瓦剌部戰(zhàn)敗后不久馬哈木身亡亡问,韃靼部又趁機發(fā)展了起來肛宋,遂又開始與明廷交惡,時常南下騷擾劫掠明朝北部邊疆酝陈,并于永樂十九年(142年)圍攻興和所(原元朝中都),殺死明軍指揮官王祥锈死。于是遇西,明成祖朱棣于次年率兵征伐韃靼馅精,阿魯臺得知消息后連夜逃離粱檀,明成祖隨即班師,但卻在回師途中發(fā)兵攻打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部压彭,斬殺數(shù)千部眾。
第四次: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壮不,明軍退兵后韃靼卷土重來,再度滋擾明朝邊境隐孽,朱棣遂于同年八月再度出兵健蕊,在抵達達沙城(今河北張北以北)時,阿魯臺部下阿失帖木兒率部投降缩功,并告知朱棣阿魯臺已被瓦剌打敗,部眾已經(jīng)潰散嫡锌。十月,明軍北上擊敗韃靼西部軍隊蛛倦,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投降啦桌。
第五次: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因韃靼部阿魯臺再度南犯山西大同茸塞、開平等地查剖,明成祖朱棣遂調(diào)集山西、山東笋庄、河南、陜西直砂、遼東兵馬,兵分五路大舉北伐济丘,結果阿魯臺再度望風而逃,明軍一直追擊到答蘭納木兒河摹迷,仍然無法找到阿魯臺部,無奈之下只得下令班師近哟,而明成祖朱棣也最終于班師途中病逝鲫寄。
如上,明成祖先后發(fā)動五次北伐地来,除了第一次大獲全勝和第二次略有斬獲之外,其余三次皆由于蒙古軍隊的望風而逃,基本算是無功而返适掰。
明朝兩位帝王近二十次北伐,為何始終沒能消滅蒙古
明朝初期载城,為了徹底解決北部邊患费就,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先后發(fā)動了近二十次北伐戰(zhàn)爭力细,雖然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蒙古各部,但卻始終沒能消滅北部威脅煞聪,這又是為什么呢逝慧?個人認為,應當有以下幾點原因:
1笛臣、蒙古戰(zhàn)略縱深太大。作為游牧部落静陈,機動性便是蒙古各部的天然優(yōu)勢诞丽,縱觀歷朝歷代對北方草原部落的進攻贵白,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崩泡,便是尋找敵軍主力。如果游牧民族不想交戰(zhàn)角撞,誠心在大草原上和你“躲貓貓”,那么便很難取得戰(zhàn)果热康。
而明朝時期的蒙古劣领,相較于此前歷朝歷代的游牧民族,其戰(zhàn)略縱深更大尖淘,原因在于蒙古在強勢崛起之后,已經(jīng)將整個北方草原的其他游牧民族徹底消滅村生,這為他們贏得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如此一來辽话,哪怕中原朝廷出動數(shù)十萬大軍卫病,一旦撒向整個蒙古草原,也根本不夠看蟀苛,別說擊敗敵軍了,要找到對方的主力都極為困難础废。而就算擊敗了蒙古軍隊罕模,他們也完全可以不顧一切的北撤,而中原軍隊想要持續(xù)追擊進而徹底將其消滅淑掌,根本無法做到。
這個問題芋绸,直到俄羅斯東擴以后才得以解決,此后蒙古部落再也無法隨心所欲的向北逃竄了摔敛。
2马昙、糧食補給問題。由于長期從事游牧活動行楞,這使得蒙古軍隊對于后勤補給的需求極小,畢竟整個大草原就是他們的補給基地形用,因此蒙古軍隊外出征戰(zhàn)证杭,往往只需要隨身攜帶少量的補給。實在不行他們還可以現(xiàn)搶躯砰,畢竟相對于游牧民族携丁,農(nóng)耕民族的生活地區(qū)相對更為固定。
中原軍隊則不同李茫,正所謂“兵馬未動肥橙,糧草先行”,后勤補給問題始終是困擾中原軍隊的一個大問題存筏,這也是中原軍隊進攻游牧民族,始終無法深入追敵的一個重要原因予跌。雖然漢朝霍去病曾采取過就地補給的策略善茎,但這種做法卻只能供應少量精銳部隊,而無法為整個大軍提供補給,另外在大草原上找蒙古部落也是個問題航邢。
事實上骄蝇,在明朝初期的北伐之中,便有多次是因為補給問題乞榨,而最終不得不撤軍。
3考榨、戰(zhàn)爭代價問題鹦倚。由于相對比較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松散的組織形勢震叙,蒙古軍隊并不像中原軍隊那樣高度職業(yè)化,兵民一體的形勢使得他們根本無需為戰(zhàn)爭付出太多代價乐尊。而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划址,由于生活習慣的問題,他們相較于中原地區(qū)的百姓更為善戰(zhàn)痢缎,這為他們提供了龐大的兵源,哪怕是臨時組建的軍隊独旷,他們的戰(zhàn)斗力同樣極有保障寥裂。
中原地區(qū)則不同,自秦漢以后歷朝歷代的主力軍隊皆實行脫產(chǎn)職業(yè)化咱台,即使明朝實行衛(wèi)所制俭驮,也只能滿足平時的自給自足春贸,從而維持龐大的軍隊數(shù)量遗遵,而一旦爆發(fā)戰(zhàn)事,兵餉车要、撫恤、武器裝備类垫、后勤補給等都是一筆極為龐大的戰(zhàn)爭支出琅坡。如此一來,中原王朝發(fā)動戰(zhàn)爭的代價榆俺,便要遠遠高于游牧民族。
4陪捷、蒙古的回血能力诺擅。由于以上三點原因的影響,結果便是蒙古擁有比中原王朝更強的回血能力烁涌,連年的對外征伐,中原王朝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個較長的時間來恢復國力驰怎,這既有人口方面的恢復二打,也有經(jīng)濟層面的恢復掂榔。
而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哪怕戰(zhàn)爭損失再大瑞信,只要人口恢復過來穴豫,他們便再度擁有了戰(zhàn)爭發(fā)動的能力逼友,這使得他們的恢復周期相對更短秤涩。而這一點,才是歷朝歷代對于游牧民族最為頭疼的地方筐眷。
綜上所述匀谣,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對蒙古發(fā)動了近二十次北伐武翎,極大的打擊了北元殘余勢力,一定程度緩解了明朝北部邊疆的壓力梳庆。但也正因長期的戰(zhàn)爭卑惜,導致明朝自仁宣兩朝開始,便不得不轉(zhuǎn)入戰(zhàn)略防御恢復國力露久,而北方的蒙古各部則憑借著更為快速的回血能力,很快便又重新恢復了戰(zhàn)爭能力征峦,再度對明朝構成了極大威脅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