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183頁開始介紹6~12歲的兒童怎樣學習乘法與除法打却。先介紹了倍數(shù)與乘法的游戲,也就是說關于乘法的引入谎倔,作者是用倍數(shù)這個概念去引入的柳击,而不是我們現(xiàn)在教材上的從加法引入。
這是為什么呢片习?
書上說當師生一起把這種新型數(shù)量關系命名為倍數(shù)之后捌肴,再神秘的對兒童說:“大家知道嗎,倍數(shù)關系啊藕咏,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運算状知,大家知道它是哪種運算嗎?哇孽查,原來就是乘法啊饥悴。”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加法與乘法的關系呢盲再,從前面學習過的加法運算直接得到乘法運算西设,這種教學設計好不好呢?我認為不夠好答朋,因為乘法不是加法的推廣或簡便運算济榨,而是對一種倍數(shù)關系的重新命名,這種命名的活動是具體的绿映、情境化的擒滑,對于兒童而言是創(chuàng)造性的,充滿了神秘性和驚異感叉弦,而從加法推廣到乘法丐一,強調(diào)的是一種運算與運算之間的邏輯關系,成人更看重邏輯淹冰,而兒童更喜歡“意義”——好玩库车,有趣,神秘樱拴,驚奇柠衍。不過對命名的重視并不意味著忽視乘法與加法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洋满,只不過命名應該在先關,注兩種算術運算之間的邏輯關系應該在后珍坊。
作者這樣的認知再一次顛覆了我的認識牺勾。從教學乘法開始,我們就強調(diào)了“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阵漏,就是從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情境引入的驻民,我們都覺得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怎么會覺得這樣不妥呢履怯?
其實作者并不是否認加法與乘法的這種內(nèi)在邏輯關系回还,但他基于“成人更看重邏輯,而兒童更喜歡“意義”——好玩叹洲,有趣柠硕,神秘,驚奇”运提,就說“我們應該命名在先”仅叫,也就是尊重兒童的意義感。
當成人的邏輯感和兒童的意義感相遇糙捺,我們?nèi)绾芜x取呢?首先得承認這兩種感并不矛盾笙隙。作者首選的是兒童的意義感洪灯。可是竟痰,我卻想選成人的邏輯感签钩。因為這個世界的真實樣子,是需要隨著一定的邏輯順序給兒童鋪陳開坏快,而不是一味讓兒童停留在自己的意義感里铅檩,否則兒童會認為這個世界就是和他認識的一個樣,但事實上莽鸿,這個差別是很大的昧旨。
難道作者的意思是:等到后面了,再去關注兒童的邏輯感祥得?
每一本書都是作者的“偏見”兔沃,作為讀者的我也會帶著自己的“偏見”,這也是一種對話過程级及。
從加法到乘法乒疏,這種理是順理成章的,學生很好接受饮焦,接受起來也很快怕吴,并且對于乘法的核心意義:幾個幾相加也能很好體會窍侧。而如果先去用倍數(shù)引入后來命名,有一種“空降”的感覺转绷,也許有些不妥伟件。
這本書讀到現(xiàn)在,基本明確了作者的一些理念暇咆。
有時候锋爪,會有兩種觀點在打架:我們所謂標準的正確的通俗的世界觀、價值觀爸业,需要對兒童潛移默化進行熏染其骄,還是順著兒童的思維,沿著他們的方向去形成呢扯旷?更多的人可能會選擇后者拯爽。
有些事還沒有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