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張萌麟君《中國史綱》收獲頗豐雕憔,故作文一篇,以表胸懷糖声。
張君萌麟斤彼,史學之大家分瘦,然其作品較少,故在普羅大眾之間聲名遠不及陳寅恪琉苇、費正清嘲玫、錢穆、呂思勉并扇,近不及“學術(shù)明星”易中天去团、錢文忠之流。近來翻看張先生《中國史綱》穷蛹,方知其史學功底之厚土陪,見解之深,不禁嘆服俩莽。
本書所講從商起旺坠,到漢至乔遮,取主要史實分篇介紹了各代事件扮超、人物、制度蹋肮、文化出刷,使讀者對這段歷史的主要脈絡一目了然,可謂講史佳作坯辩。為什么不從盤古開天馁龟、三皇五帝抑或禹夏講起呢?張先生認為商代之前無文物證實漆魔,無典籍流傳坷檩,皆不可考,作為傳說改抡,故不取矢炼。以此可見先生治學之嚴謹,講史之負責阿纤。因張君乃民國時期人物句灌,故其行文之風自有民國之范,在我看來欠拾,當時之文風可謂白話文學之高峰胰锌,非我輩人所能及也。
讀完《中國史綱》使我不僅對由商到漢的歷史有了更細致的了解藐窄,更加深了我對歷史的認識资昧。思考如下:
其一,什么是歷史荆忍?自我看來歷史歸根到底是人史格带,是過去人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與精神文化史诺凡,沒有人就沒有歷史。從最早的傳說時代起践惑,歷史就是以人為依托的腹泌。譬如盤古開天辟地之中的盤古就是人,又如女媧造人中的女媧說到底也是人尔觉,只不過他們是人的高級階段被神話了的人——神凉袱。其后的各代,諸如夏商周侦铜、秦漢唐专甩、元明清,我們所了解到的叫做歷史的東西都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東西钉稍,可見歷史的出現(xiàn)晚于人的出現(xiàn)涤躲,因為歷史是人寫的,是人講的贡未,是人創(chuàng)造的种樱。那些以出土文物為依據(jù)的歷史只能叫做考古,因為文物是不會說話的俊卤,我們所說的讓文物講述自己的歷史大都是人依據(jù)各自史料附會上去的嫩挤,所以歷史不能離開人而存在,那些唯文物論者常常鬧出把古人的夜壺奉若至寶的笑話消恍。
再者岂昭,歷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見解,個人所認識到的歷史才是他的歷史狠怨,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歷史是不一樣的约啊。因為時光不可逆轉(zhuǎn),我們無法回到歷史事件的現(xiàn)場去了解這個事件佣赖、這個人物究竟是什么樣的恰矩,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都是后人修史這所講的,人皆有好惡茵汰,所以難免對一些事一些人做出有失公允的記錄枢里,也難免受其他方面的影響做出夸大或不實的歷史,所以史書只是參考蹂午,不同之人當有不同見解栏豺,自不必大驚小怪。舉一例來說豆胸,西漢末年王莽篡權(quán)奥洼,建立新朝,這里的“篡”是后漢史學者的定義晚胡,因為當時大漢才是正統(tǒng)灵奖。王莽為什么能“篡”呢嚼沿?原因無外于西漢末政治的腐朽,出了幾個弱智皇帝及外戚的專權(quán)瓷患。破的骡尽、腐朽的東西就要破除,這叫破舊立新擅编,所以站在王莽的角度我們又驚奇的發(fā)現(xiàn)他之篡漢是順天應人的攀细。何況沒有王莽之“篡”也就不會有東漢光武之興,可見王莽可謂開東漢二百年之關(guān)鍵人物爱态。而且王莽沒“篡”之前為人恭孝謙謹谭贪,遠近聞名,這樣的人怎么能是“賊”呢锦担?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俭识,王莽辛勤未篡時。倘使當初身便死洞渔,一生真?zhèn)斡终l知套媚?”
其三,因為有些歷史不可考證痘煤,所以我們讀史不必深究凑阶,對我國史大略有所了解、有所見地才是首要之務衷快。如我之前所說,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了解歷史的本來面目姨俩,不同的人就同一歷史課題有不同的見解是正常的蘸拔,我們不必探個究竟,也探不出個究竟來环葵。比如關(guān)于“春秋五霸”的問題调窍,比較主流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齊桓公张遭、晉文公邓萨、宋襄公、楚莊王菊卷、秦穆公缔恳,還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洁闰、楚莊王歉甚、吳夫差與越勾踐,爭議在宋襄扑眉、秦穆與吳夫差纸泄、越勾踐赖钞。就我來看,第一種似乎更加合適聘裁,因為春秋之代雪营,中原地區(qū)乃是政治、經(jīng)濟衡便、文化的核心區(qū)域卓缰,“問鼎中原”而成霸主更說的通,宋襄公召集盟會雖被撂空砰诵,但起碼有“名”征唬,秦穆公不僅“益國十二,開地千里茁彭,遂霸西戎”总寒,而且取河西之地震動諸侯,可謂有“實”理肺,所以這兩人應該更加名副其實摄闸。而吳越兩國距離中原遙遠,且最初兩國人文風俗與中原不同妹萨,“斷發(fā)文身”年枕、“噥噥吳語”對中原正統(tǒng)禮教文化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但吳越代興乎完,數(shù)侵中原各國熏兄,其國力可見一斑,從這個角度說稱霸也通树姨,故五霸之爭摩桶,見仁見智。
其四帽揪,歷史必須容許爭論的存在硝清,這樣我們才能給歷史找到最合適的解釋。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擦出真知的火花转晰,雖然歷史沒有絕對的真知芦拿,但我們完全有可能給它以相對的真知。我國的史學巨臂查邢,陳寅恪蔗崎、錢穆、呂思勉侠坎、熊十力等人對于歷史的見解不盡相同蚁趁,也有頗多爭論,至于普通的好史之人更是唇槍舌戰(zhàn)实胸,正是這些爭論才使我國的歷史研究不斷發(fā)展進步他嫡。有爭論才有新思想番官,一家獨大不適合學術(shù)的發(fā)展,這一點不僅是對歷史而言的钢属,其他學問同樣如此徘熔。
最后,讀史使人明智淆党,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必須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所了解酷师,有所認同。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星河燦爛染乌,然而這些東西似乎不太為今人所喜歡與關(guān)心山孔,人們大都更樂意了解西方繁華富庶的現(xiàn)代文明,這是不對的荷憋,更是危險的台颠。一個不了解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我閱讀西方人所著關(guān)于中國的歷史書籍時每每感慨勒庄,外國人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的歷史串前,甚至比我們知道的更多,自感羞愧萬分实蔽,作為中國人我們有什么理由比外國人知道自己的歷史更少?況且在我國的歷史中的很多事件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荡碾,依然可以為今天提供借鑒。讀史讀什么局装?前車之鑒以為后事之師坛吁。所以我呼吁中國的教育界要更重視國民歷史的教育,這樣更有利于民族認同感贼邓、自豪感的建立與民族團結(jié)阶冈。我們的鄰邦、同屬中華文化圈日韓都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塑径,作為中華文化圈核心的我們自然不能落后。重視歷史填具,了解自己统舀,強大自己,以使我們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劳景。
尾聲再謝萌麟先生大作使我思忖頗多誉简,再以所述環(huán)表身邊朋友,與諸君共勉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