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前一篇 《歡樂頌1》五美與她們的原生家庭? 更新后堕澄,朋友微信我,你讓我們認識到了原生家庭的問題坛猪,但是解決方案在哪里?我們怎么才能走出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皂股?其實墅茉,這也是一直困惑我的問題,本文我們共同來探討這個問題呜呐。
(1)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父母的天職
繼續(xù)來看《歡樂頌1》就斤。
樊勝美是該劇中最為出彩的一個角色,因為編劇卵史,也因為蔣欣對角色精準(zhǔn)的揣摩與把控战转。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安迪迷離的身世與出眾的智商;沒有曲筱綃的身家背景以躯;沒有關(guān)雎爾“官二代”的幸運槐秧;通常也不會像邱瑩瑩那般一根腸子通大腦桐玻。
而樊勝美其實是最接地氣的一個人物設(shè)定傻昙。她出生于“普通的重男輕女”家庭。無可厚非蚓庭,她的父母只是像普通的中國老百姓一樣址晕,受到社會集體意識力的影響而喜歡男孩膀懈,認為男孩就是比女孩好,更加疼愛她的哥哥谨垃。
而孩子與父母之間有著天然的鏈接启搂,無條件的認同父母的觀點硼控。所以,小小的樊勝美也認為做男人更好胳赌,無數(shù)個夜深人靜輾轉(zhuǎn)反側(cè)之際牢撼,她無比的悔恨自己為何沒有投成男兒身。
有如此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疑苫,沒有在樊勝美生命的最初給予她無條件的愛熏版。而正常情況下,我們在嬰兒狀態(tài)——人最弱小捍掺、最無助撼短,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備的時候,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挺勿。
這種愛是包容的愛曲横,是無論我們美丑、健康與否满钟、男孩抑或女孩胜榔,無論我們將來是否會有出息胳喷,是否會孝順父母湃番,在一切未知的情況下,仍舊需要的愛吭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父母的天職吠撮,是為人父母需要學(xué)習(xí)的第一課。
小小的樊勝美對父母“無條件的愛”是有期待的讲竿。而樊父樊母的愛卻是是有條件的泥兰,他們的條件是“你得是個男孩”。生命最初狀態(tài)的樊勝美其實已經(jīng)有感受父母情緒的能力题禀,這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美】邁克爾?加扎尼加《人類的榮耀》)鞋诗。沒有得到父母“無條件愛”的小小樊勝美,沒有得到愛的滋養(yǎng)迈嘹,心理層面“愛”的營養(yǎng)是匱乏的削彬,內(nèi)心是沖突的,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創(chuàng)傷秀仲,讓她自然對父母產(chǎn)生了怨恨融痛。
矛盾之處就在于,生而為人神僵,我們又是對父母無條件的忠誠雁刷。她對得不到父母的愛的解讀是——我是個女孩,我不夠好保礼!至此沛励,她對自我形象的認定是——因為我不是男孩责语,我不夠好,所以得不到父母的愛目派。這一信念的建立是影響她命運的核心鹦筹。
但是,沒有人心甘情愿承認自己是不夠好的址貌。切記铐拐,我們都有“反生存動力”。我們要通過行動像父母證明练对,像外界證明自己是足夠好的遍蟋,是有價值的是。像樊勝美——像男人一樣獨自在大上海打拼螟凭;像男人一樣養(yǎng)活著全家老行榍唷:“ 哥哥結(jié)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還貸也是我螺男,連生孩子的錢都是我出的”棒厘;像男人一樣有擔(dān)當(dāng)——用做諸多有益于家庭的事情來獲得父母的認同和愛。
而悲劇從此而生下隧。在“反生存”這條路上走得越遠奢人,越成功,越光鮮亮麗淆院,內(nèi)心就越痛苦何乎。所以,這同時也告訴我們?yōu)槭裁床荒芤陨鐣u價體系來界定個人的成功土辩。而應(yīng)該看做的事情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愿意支救。
(2)卡普曼鐵三角
美國心理學(xué)家卡普曼(Karpman)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人心中經(jīng)常會上演由三個角色構(gòu)成的三角戲効教浴: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迫害者)各墨。我們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切換,而當(dāng)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启涯,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贬堵,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yīng)的角色。這部心理劇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逝嚎,每天的生活中上演扁瓢,或許你從未覺察到...
另一個層面上,在這個鐵三角中补君,我們每個人對三個角色的占比不同引几,這個比例會隨著外境的改變而變化。
【受害者】
角色的內(nèi)在聲音:我的痛苦是你造成的,我很可憐伟桅。
處于受害者心理狀態(tài)的人敞掘,低自尊,自卑楣铁、低自我評價玖雁,認為自己不好。有時甚至?xí)で蠹雍φ邅碣H抑自己盖腕,或是尋找拯救者的幫助赫冬,來肯定自己“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A校”
受害者是我們一直以來最會扮演的一種角色劲厌,可以說是“渾然天成”。小時候听隐,只要我們稍稍不隨心所愿补鼻, 擺出“爸爸媽媽,你們傷害我了”的姿態(tài)雅任,爸媽就會心軟下來风范,圍著我們團團轉(zhuǎn),不能說屢試不爽沪么,但十之八九很奏效硼婿。
三歲的豆豆就經(jīng)常上演這樣的戲碼。每天下班進門第一件事情是拉著我到床上和他“打架”成玫。幾百個回合后我已累的人仰馬翻加酵,而人家卻越戰(zhàn)越勇拳喻,絲毫沒有休戰(zhàn)的跡象哭当。兒科醫(yī)生告訴我們四歲男孩的睪丸酮素是兩歲的三到四倍,我深以為然冗澈。在饑?yán)Ы患又H钦勘,我索性躺倒“僵尸挺”。豆豆亦不罷休亚亲,抬腿彻采,扶頭,搖身體捌归,我卻巋然不動肛响。看死磨硬泡不管用惜索,癟著嘴下床特笋,蹬蹬跑陽臺上哼哼唧唧,哼哼唧唧巾兆。豆?fàn)敔斅牭胶哌舐暳晕铮哌^去問緣由虎囚,豆豆帶著半哭腔,委屈的低吟:“沒有人喜歡豆豆蔫磨,沒有人陪豆豆玩淘讥,沒有人理豆豆〉倘纾”豆?fàn)敔斠宦犉蚜校亩蓟耍骸盃敔斉愣苟雇妗搀罢!倍苟贡闩吭跔敔敿珙^嫉嘀,微露笑容,時不時瞟一眼床上“僵尸挺”的我魄揉。
不禁感嘆剪侮,我們天生都是演員。都會用出演受害者的角色來博別人的同情洛退。
小小的我們便發(fā)現(xiàn)瓣俯,受害者角色其實非常好用,它能讓人產(chǎn)生一種“我很弱小兵怯,很無辜彩匕,都是你的錯”的良好道德感。樊勝美在弱小的生命最初媒区,在重男輕女的父母那里驼仪,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受害者心理萌芽袜漩。
自居受害者绪爸,其實非常被動,因為主動方在加害者宙攻。他背后的潛臺詞是:“我很痛苦奠货,但錯并不在我這里,而在你座掘,所以递惋,你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來終結(jié)我的痛苦溢陪∑妓洌”換句話講,我痛苦形真,但原因和解決的方法都在你那里杉编。
受害者還有一個痛苦是“被傷害的預(yù)期”,因為處于受害者的弱者位置,所以總是感覺自己會被挑剔王财,被傷害卵迂,被忽視,被犧牲绒净,不被理解……因為被傷害的預(yù)期见咒,他們可能采取消極被動的防御姿式,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虛弱挂疆、無助改览、恐懼的感覺里。
【加害者】
角色的內(nèi)在聲音:我在努力向前缤言,你卻在拖后腿/你怎么那么差勁/這么簡單的事情怎么都做不好/你腦子壞掉了啊
還記得嗎宝当?我們有“反生存動力”。想要像外界證明我很好胆萧,我是有價值的庆揩。做受害者太被動太軟弱無能,于是有人不想做受害者了跌穗,他想掌控自己的生活订晌。有一部分的受害者會很快轉(zhuǎn)換角色變?yōu)?b>加害者。但是人與人是有差異的蚌吸,沒有人會完全的聽命于另一個人锈拨,所以他傾向于去控制別人,達到自己的想法羹唠。
加害者的角色會讓人感到力量和強大奕枢,以逃避自己內(nèi)在的軟弱和無能。很多加害者還很可能自認為優(yōu)越佩微,追求完美缝彬。很多表面上的“好家長”就是這種類型,他們可能會常常無意識地表演自己對子女教育的用心和努力喊衫,至于現(xiàn)實中孩子的煩惱和問題跌造,他們會把問題巧妙地怪罪到別人頭上去∽骞海“我努力做好了我作為家長的那一部分,所以陵珍,如果孩子還是問題孩子寝杖,那都是別人的錯!”
這個別人互纯,
要么是自己的伴侶:“都是你不好瑟幕,我好不容易培養(yǎng)孩子刷牙的習(xí)慣,你卻不僅不支持,還總和我唱反調(diào)只盹,這樣怎么能讓習(xí)慣持續(xù)下去辣往?”
要么是孩子本人,有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測智商——我那么努力地教育他了殖卑,他的成績還是很差站削,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這孩子智商有問題孵稽?
有的加害者實在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许起,于是就會向內(nèi)攻擊自己。你有沒有過在犯錯的時候想抽自己幾巴掌呢菩鲜?你有沒有過因為一些小錯而罵自己笨蛋傻缺呢园细?這就是你心中的加害者在壓迫你心中的受害者。自責(zé)很難受接校,但它能讓我們避免體會受害者的悲慘猛频。
但是加害者們也并不快樂,他們常生活在憤怒和苛責(zé)之中蛛勉,為什么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伦乔?為什么別人都不配合我?特別地董习,當(dāng)他們認識到受害者的痛苦后烈和,擺脫不了自責(zé)和挫敗感。
【拯救者】
角色的內(nèi)在聲音:我很好皿淋,我沒事招刹,我還可以幫助別人。
這不就是樊勝美的口頭禪嗎窝趣?有姐在疯暑,不怕/媽,有我呢哑舒!
樊在鐵三角中拯救者角色占比最大妇拯。
作為拯救者的角色同樣也把別人看得較低、不好洗鸵,但他的方式是高高在上越锈,給別人提供幫助,他的信條是“我必須幫助別人膘滨,因為他們不夠好甘凭,無法幫助自己。
他們試圖解決爭端火邓,化解矛盾丹弱,尋求解決方案德撬。
作為拯救者的你,不再抱怨(受害者)躲胳,也不再生氣(加害者)蜓洪,你最關(guān)心的是,如何讓痛苦消失坯苹,如何讓問題解決隆檀。最強的拯救者既同情加害者又同情受害者,他體貼雙方的痛苦北滥,努力安慰雙方刚操,并希望憑自己的勸說讓受害者能夠更加堅強,負起自己的責(zé)任再芋,加害者能反省自己的嚴(yán)苛菊霜,平息憤怒和不滿。
但他們不明白济赎,正是他們的安慰和寬容鉴逞,讓受害者更加委屈和無助,讓加害者更加放縱脾氣司训。
如果沒有從根本上去著手构捡,和稀泥只會掩蓋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壳猜。拯救的姿態(tài)本身就暗示著:我比你強勾徽,我比你優(yōu)越,我很好统扳,我沒事喘帚,我很幸福,看咒钟!我還可以幫助別人吹由。
這樣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一種逃避。又怎么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呢朱嘴?
受害者倾鲫、加害者和拯救者都不能通向幸福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會固定呆在一個位置上,而是會在三個位置之間來回轉(zhuǎn)換萍嬉,然后把身邊的人放進另外兩個相應(yīng)的位置乌昔。
當(dāng)我受傷害時,別人就是加害者帚湘;當(dāng)我想要控制一切時玫荣,別人就是受害者;
當(dāng)我想要平息糾紛時大诸,我就是拯救者捅厂,別人就是加害者或受害者。
但是资柔,無論這三個位置如何變換焙贷,都是一種向外的指責(zé),而不是真正地為自己負責(zé)贿堰。因為暗含的指責(zé)辙芍,所以不能通向平等、友好的諒解與解決羹与。把這個三角形叫做“受害者牢籠”故硅,就是這個意思。
(3)自我覺察 走出鐵三角
如果讓周圍的親戚朋友對我的境況進行評價纵搁,他們多半會覺得我已經(jīng)非常幸福吃衅。出生于公務(wù)員家庭,物質(zhì)無憂腾誉,父母從小給予無微不至的愛徘层,名校畢業(yè),有著穩(wěn)定的工作利职。
但是趣效,在這之前,我的記憶卻都是負面的猪贪,想到的都是爸爸對我的控制跷敬,媽媽不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指引。
現(xiàn)在的我明白热押,有這種負面體驗的何止我一人西傀,這種負面的體驗不是我的錯,上千萬年的進化史楞黄,讓我們更容易關(guān)注到危險的信號池凄,所以創(chuàng)傷記憶往往印象更加深刻,生活中的美好記憶也會被淡化或者選擇性忘卻鬼廓。印象深刻的創(chuàng)傷記憶肿仑,讓我們每個人都逃不脫受害者的角色。我們天然認為“世界欠我的”碎税,一旦我們進入受害者角色尤慰,鐵三角循環(huán)便啟動。
那么雷蹂,我們怎么才能跳出鐵三角呢伟端?
自我覺察。
在做一件事情的當(dāng)下匪煌,靜心覺察自己:我是心甘情愿做這件事情的嗎责蝠?
如果是党巾,要問自己:
我是否有能力完成這件事情?
我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愿意嗎霜医?
做完這件事情我是否很享受(評價標(biāo)準(zhǔn)內(nèi)收)齿拂?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的內(nèi)心是平安的肴敛,是喜悅的署海,不論做任何事情都是無怨無悔的,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医男。真正的”愛“是付出砸狞,不是索取,是真心貢獻自己的力量镀梭。
如果不是刀森,你的自動化模式便啟動,失去覺察的你丰辣,不考慮自己是有能力完成撒强,是否發(fā)自內(nèi)心的意愿,即使很漂亮的完成事件本身笙什,你自己是不享受的飘哨。
(4) “胡同公主”樊勝美的鐵三角
因為沒有得到重男輕女的父母的全然的愛,小小的樊勝美便烙上了受害者的烙印琐凭,她覺得父母虧欠她太多太多芽隆,她的生活的所有的艱辛都是父母造成的。
但是我們的樊大姐有著強烈的反生存動力统屈,她不相信自己很糟糕胚吁,不承認自己的無價值,她要證明給別人看愁憔。一證明就把自己轉(zhuǎn)到了拯救者的位置(并不是所有的有受害者心理的人都會轉(zhuǎn)變?yōu)檎日咄蠓觯c個性特征有關(guān)系,有的人會一直待在受害者的位置)——
她獨自扛起整個家庭吨掌, 事實她并沒有這樣的能力半抱,以她一己之力,填不滿家里的那個無底洞的膜宋。而且她做得并不開心窿侈,她只是想向別人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意愿秋茫。
在幫助哥哥解決了打架糾紛之后史简,她的內(nèi)心并不喜悅,她抱怨為什么總要她來為哥哥收拾殘局肛著,她的付出并不發(fā)自內(nèi)心圆兵,她帶著怨跺讯,帶著恨;她在拯救者的角色里衙傀,表面在付出抬吟,實際上在索取萨咕,在索取父母的愛统抬,她以為她為家里付出這么多,會得到父母的愛危队,哥哥會感恩戴德聪建,她是可憐的”愛的乞丐“。
當(dāng)她得不到母親的認可時痛哭流涕茫陆,痛苦萬分金麸,可見她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在父母那;同時簿盅,當(dāng)她指責(zé)父母對她的索取挥下,對哥哥的溺愛縱容時,她已經(jīng)悄悄扮演了加害者的角色桨醋。樊勝美在鐵三角中一直循環(huán)卻不自知棚瘟。
(5)樊勝美的“如果”
試想一下,如果樊勝美意識到自己在鐵三角中循環(huán)喜最,如果她知道可以用“自我覺察”來跳出鐵三角偎蘸,她的生活會是怎么樣一幅畫面?
覺察的前提是接納瞬内,接受我們生命本來的模樣迷雪。小樊如果接受她自己是個女孩,接受父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虫蝶。
如果她能認識到章咧,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性別是他們的事情,是他們的生命的選擇能真,她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與父母的觀念赁严,與她自己是不是女孩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她只管活好自己就好舟陆。
她就不會去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误澳,不進入鐵三角,也就不會把自己置于高高的拯救者的位置進退維谷秦躯。
從人性最深層最微妙的那個小角落望進去忆谓,小樊其實是非常高興看到哥哥的懦弱無能,無事生非的踱承,如此一來才能滿足她“圣母”般的拯救情懷倡缠。她越拯救哨免,家人對她的依賴越強;越付出昙沦,家人對她的索取越多琢唾。
如果從一開始,她就能清晰地劃分自己與哥哥的界限——哥哥他已是成年人盾饮,他的人生要他自己負起責(zé)采桃,她不會幫她收拾爛攤子——她的哥哥也許就不會如此有恃無恐的糾纏;
如果從一開始丘损,她就能清晰地劃分自己與父母的界限普办,就不會把自己的命運與父母的命運捆綁起來。
如果在每一次付出之前徘钥, 她能覺察衔蹲,能反問自己是否有能力拯救,是否心甘情愿的付出呈础,是否非常享受自己的付出舆驶,她都可以終止鐵三角的循環(huán)。因為她內(nèi)心對父母有著深層的怨恨而钞,她的拯救行為是基于自己的“反生存”動力沙廉,常常事情表面的成功是對她內(nèi)心一次次的摧殘,她內(nèi)心的征戰(zhàn)無一刻停止笨忌。這樣的她不可能活得開心快樂蓝仲!
為人父母,我們盡所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官疲;
為人子女袱结,我們要明白,沒有完滿的原生家庭途凫;
終止鐵三角牢籠的循環(huán)垢夹,從帶著愛的自我覺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