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識的眼光來窺探人際關系
你怎么能這樣……
你本應該……但你居然…
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一旦我們用這種句式表達對他人的失望時相艇,往往還會再加一句:我真是看錯你了!
其實你說的沒錯坛芽,你確實看錯對方了。別著急获讳,下面我會慢慢告訴你你錯在哪里?
有一個賣手機的羅胖羅永浩量愧, 他在一次訪談中回答另一個羅胖羅振宇的問題時提到過一句話:自己眼中的自己帅矗,別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是三個存在。
所以兩個人交流時累颂,其實是“六個人”在交流:你以為的你凛俱,你以為的他,真正的你瘦棋;他以為的他暖哨,他以為的你,真正的他篇裁。
以我淺薄的唯識的理論來看达布,他這句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從這句話中黍聂,我也打通了心中郁結已久的一個問題:為何他人總是令我們失望产还?
學過唯識的都知道:唯識學把“人格”的性質(zhì)分為三1.遍計執(zhí)2.依他起3.圓成實。
遍計執(zhí)是一種“假設的人格”脐区。依他起是“現(xiàn)象的人格”。圓成實則是“真實的人格”炕柔。
第一種和第三種人格的產(chǎn)生,都來自第二種人格——依他起性:如果我們對它的認知出現(xiàn)錯誤陵刹,就會產(chǎn)生遍計執(zhí)欢嘿;正確的了知則可以走入圓成實——真如實相。
也正是這三個人格的互動,構成了我人的精神世界显设。
我為什么要告訴你這些?因為我想讓你明白:你很可能連自己都不認識瑟枫,更不用說認識他人了指攒。
就像你以為的自己僅僅是你以為的自己,你以為的他膝擂,也并不是真的他隙弛,僅僅只是“你以為的他”——一個關于他的“故事”。
日常生活當中叉寂,我們總是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总珠,自己對自己的觀感,環(huán)境給自己的反饋統(tǒng)統(tǒng)糅合進一個大框钓瞭,這個大框淫奔,就是“我相”。
“我相”來自我人的生命經(jīng)驗佳鳖,但并不是我人的全部相貌和真實存在。但過分的相信我相就是自己的一切来庭,則是人類的一種生物本能穿挨,更是人類認知的“根本局限”所在。
你并不是你以為的那樣科盛,你可能對自己一無所知贞绵。
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尚且有這么多待完善的地方,我們對他人的印象怎么可能是真實谴垫、完整的呢母蛛?
你腦中的對方,充其量不過是頭腦的一個假設而已前弯,和真實的對方幾乎沒關系秫逝。
正如你所能感受的我相不是完全本有的,而是借由外部反饋慢慢發(fā)展而來的筷登,你腦中關于他人的印象也全都是被動接收他人的信息后經(jīng)過大腦的拼湊得來的前方,并不是多么真實和堅固。
在唯識中惠险,這叫做相無性——我相也好班巩,人相也罷嘶炭,都是因緣和經(jīng)驗聚合而成的逊桦,其本質(zhì)不過是你的意識用撿來的破爛編的故事。
而你對他抱有的希望正寄托在這么一個虛幻的故事——“人相”上面睡陪,和他本人并沒有直接關系匿情。他會違逆你的希望,背叛你的期待汁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玲躯。
把這種因緣所生空無自性的我相和人相當做彼此的全部存在,那就像把夢境當真一樣荒唐可笑晋控。
和你刻板的我相和人相不同姓赤,真實的人是流體不铆,不是固體裹唆,所以就像你不可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你也不可能和“一個人”見兩次面许帐。
你今天見到的對方已不是昨天的對方,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明明對你有好感的人突然冷淡了起來——僅僅一天的時間距芬,就足以令對方八識田中關于你的不良記憶種子被翻出來循帐。
同樣框仔,一天也足夠你的形象在對方眼中從風華絕代變成泯然眾人拄养。
流行的“泡學”中關于維持好感有一條鐵律:保持神秘感和距離感——這二者是好感的底層建筑。? ? ? ? ? ? ? ? ? ? ? ? 用唯識的眼光來看跛梗,并不是沒有道理。
看到這里操软,相信你已經(jīng)能夠理解為什么他人總是令你失望了宪祥,那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偏偏是“他”來惹你失望呢?
因為你和他相識并不是因為“緣”藏澳,而是因為“業(yè)”
茫茫人海中耀找,為什么你偏偏多看了他一眼?因為業(yè)野芒!
滾滾紅塵里蓄愁,為什么他獨獨覺得你最特殊?因為業(yè)狞悲!
心與境的互動構成了所謂的因緣撮抓,而心和境互動的“動力”所在,則正是“業(yè)種子”摇锋〉ふ“業(yè)種子”是你們相識的“親因緣”,而所謂的緣分荸恕,不過是種子成熟后的自然結果而已乖酬,充其量只能稱為增上緣。
不過無論是業(yè)種子還是所謂的“緣分”融求,都是一段關系得以發(fā)生的“俱有依”咬像,所謂俱有生宛,就是和能依同時存在的重要依止县昂。
而緣分在關系中之所以為人們所看重,是因為它還是人際關系的“開導依”茅糜,沒有它的開導七芭,關系就不能發(fā)展下去,
而從哲學意義上來說蔑赘,一段關系里緣分屬于“動力因”狸驳,而“業(yè)種子”既屬于“動力因”也屬于“質(zhì)料因”预明。
人際關系其實就是因緣和業(yè)力最強存在證明
所以我要說清楚這一點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清楚的了知和對方相識是因為業(yè)而不是緣,那就可以減輕在這段關系中的投入耙箍,執(zhí)著就會減少撰糠,陷入傾軋掙扎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因為你和他的交往不過只是在“例行公事”而已。
糾正了這個認知上的細微偏差辩昆,你的計較阅酪、貪婪、敵意之情會減少很多汁针,與此相應的心情就不會陷入水深火熱中你能看出如戲的唯識觀术辐,執(zhí)著就會減少,心靈的自由就顯現(xiàn)出來施无。
當你的心靈變得清明辉词,自由時,計較猾骡、貪婪瑞躺、敵意之情就會相應減少,心情也不再天天陷入水深火熱中——這對你將來的解脫也大有裨益兴想,因為你熏習的愛染和嗔恨種子也都將大大的減少幢哨,你的心識將更加清靜,你的孽緣將不斷減少嫂便。
雖然“現(xiàn)行熏種子種子熏現(xiàn)行”在理論上是同時進行的——種子現(xiàn)行之時捞镰,當即又會在賴耶識中填充新的種子,如此循環(huán)往復顽悼,無窮無盡——人是一種“心隨境轉”的動物曼振,所以業(yè)因跟果報几迄,種子和現(xiàn)行一定會交互作用蔚龙。
但在你能夠“正知而住”之后,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映胁,你將跳出這種“惡性循環(huán)”木羹,只是單純的“消舊業(yè)”不再莫名其妙的“造新秧”——不再無意識的被現(xiàn)行塑造和支配,繼續(xù)熏習新種子解孙。
在你和對方的交往過程中坑填,第一個生起的是觸心所,其次是作意弛姜、受脐瑰、想、思等其他心所廷臼,但觸心所是沒有任何思維和判斷的功能的苍在,它只負責提供信息給第六意識和其他心所绝页,也就是說,只要保持正知而住寂恬,在觸生起之后不進入強烈的好惡分別中续誉,我們就可以控制這段關系走向良性的發(fā)展,就可以不因順境而歡喜初肉,不因逆境而悲傷酷鸦,從而享受真正高質(zhì)量的人際交往。
反而如果我們帶著強烈的分別牙咏、貪嗔臼隔、接觸對方,就會很容易引發(fā)怨憎會妄壶,或者愛取有——無論是哪一種躬翁,你和他的生死輪回都將由此繼續(xù)展開,永無休止盯拱。
其實我們無論多么努力盒发,在凡夫位都不可能真的“認識”他人,因為我們都活在自己的心識表現(xiàn)的“境界”里狡逢,也就是唯說所說的“以所變?yōu)樽运墶薄?/p>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既然我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舰,那么為什么“我”會看到其他人?
因為其他人的境界是我們的“疏所緣緣”奢浑,而我們自己的“境界”則是自己的“親所緣緣”蛮艰。我們因為共業(yè)同住一個環(huán)境里,彼此認識的還是自己的境界雀彼。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可以“感受”其他人的存在壤蚜,卻不能“認識”其他人的存在。就像佛堂里供了幾萬盞燈徊哑,燈與燈之間雖然可以影響袜刷,但彼此之間卻都是獨立的,不能被交互替代的莺丑。
我們各自的境界互為“疏所緣緣”——互為彼此精神世界的“增上緣”著蟹。
關于這句有點失憶風格的標題,我的解釋就到這里梢莽,無論你從中看到了什么萧豆,都請記住:這是你自己的識所變昏名,自己的業(yè)所感涮雷,我的文章,不過是你們此刻認知活動的疏所緣緣和增上緣而已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