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個電話,我們聊的話題是關(guān)于壓力臀栈,純粹來自于家庭的壓力陷遮。我是前不久剛了解到關(guān)于“原生家庭”這個概念,諸多的微信公眾號都分享過關(guān)于這個詞匯的文章重挑。百度百科上關(guān)于這個詞匯解釋如下:“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嗓化,兒子或者女兒并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谬哀〈谈玻”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玻粪,而這種聯(lián)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隅津。”也有人說劲室,我們不由自主地與某些人產(chǎn)生愛或者恨的關(guān)系,潛意識中是在與對方的情緒互動而產(chǎn)生的快樂或者痛苦的過程中结窘,得到去醫(yī)治過去所受心理創(chuàng)傷的機會很洋,彌補過去童年時特別想要卻未能得到的需求而形成的遺憾。
雖然隧枫,我們不能夠?qū)⒑筇斐砷L過程中顯露出來的“缺陷”全都如數(shù)歸咎于童年時代的經(jīng)歷喉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官脓,那時所形成的某些“烙印”確實將會伴隨我們的一生协怒。
像我這個年紀的人,父母大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卑笨,經(jīng)歷過饑寒交迫和風云動蕩的政治年代孕暇,安穩(wěn)而富足的生活對于他們而言是一種奢望,隨著年紀的增長赤兴,時代在變化妖滔,但是這種奢望卻根深蒂固,自然而然寄希望于子女的身上桶良。
讀書幾乎是農(nóng)村孩子擺脫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的唯一出路座舍,也是最有可能過上夢寐以求的富足生活的唯一方式。所以陨帆,自從記事起曲秉,在家里采蚀,但凡提到關(guān)于我的話題,大都是學習承二、考試和作業(yè)搏存。
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基本上處于中等矢洲,但好在令父母感到欣慰的是璧眠,不聰明但肯用功,成績一般但聽話读虏,總體來說责静,是個不會惹是生非讓父母操心的孩子。
這么多年過去了盖桥,每每面對父母灾螃,我的內(nèi)疚感和自責感卻從未消失,即便是我已經(jīng)謀到一份足以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揩徊,也已經(jīng)能夠做到改善父母的生活腰鬼,讓他們無后顧之憂。但是塑荒,我卻始終沒有有過絲毫的輕松熄赡。
我相信自己與其他同齡的小孩一樣,大都是聽著諸如此類的話長起來的齿税,“我們都是為了你”“你考得這么差彼硫,怎么對得起我們”“你得給我們爭氣啊,你看誰家那個誰”…
父母這一輩子的操勞幾乎都是為了孩子凌箕,這一點毋庸置疑拧篮。養(yǎng)活孩子,教育孩子牵舱,為孩子掙錢串绩,為孩子攢學費,幫助孩子成家立業(yè)芜壁,繼續(xù)幫助孩子撫養(yǎng)下一代…他們的一生很是辛苦礁凡,根本上都是希望孩子能過得好。
小的時候沿盅,家里的氣氛是與我的考試成績密切相關(guān)的把篓。凡是考試成績糟糕,家里的空氣都是凝滯的腰涧,母親會一臉愁容韧掩,連連嘆息,父親進進出出窖铡,一言不發(fā)疗锐,鐵青著臉…那種冷冷的氛圍至今想起來仍舊會感到如芒在背坊谁。
從那時起,自責和內(nèi)疚就開始在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fā)芽滑臊,與日俱增口芍。因為學習成績并不是很突出,為了彌補這一缺憾雇卷,我總是乖乖聽父母的話鬓椭,不打架不惹事,不早戀不逃學关划,按時上學按時放學小染,只希望他們能放心一些,由此對我學習成績的失望程度能減少一些贮折。
然而裤翩,伴隨著內(nèi)疚和自責一起不斷生長地還有時刻想要逃離家庭的沖動。面對父母時不敢聲張调榄,過分壓抑自我的性格踊赠,成年后的我一度逐漸變得自卑、敏感每庆、多疑筐带,還有就是不合群,生怕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能讓別人滿意進而引致別人對自己的失望扣孟。這種狀況烫堤,直到工作之后因為工作性質(zhì)的原因才稍稍有所改善。
在參加工作的最初幾年里凤价,我?guī)缀鯖]有攢下多少積蓄,幾乎都在補貼家里拔创。這么做的原因利诺,除了是盡應(yīng)有的孝道之外,更多是抱著一種償還的心理剩燥。償還他們多年來在我身上的付出慢逾,不管是金錢還是物質(zhì)。
我知道父母子女之間愛的給予和傳遞灭红,并不能夠用金錢和物質(zhì)來衡量侣滩,但是,金錢和物質(zhì)大概是表達關(guān)愛最直接的回饋方式了变擒,當然君珠,平日里的噓寒問暖也是少不了的。
每次回家娇斑,我待的時間并不長策添,父母依然會嘮叨從前的各種付出和辛苦材部,我常常默不作聲,等到回到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唯竹,才會覺得無比輕松自在乐导。
有時候,我會想浸颓,為什么給予我們愛和溫暖的家庭卻時常會有讓我們想要逃離的沖動物臂。是因為那無形的壓力讓人不自在或者難以承受吧,帶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愛和付出會讓接收者深感隱隱不安产上。
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是無私的棵磷,他們沒有錯,但是對于孩子而言蒂秘,本就將父母的辛苦和勞累看在眼中記在心里泽本,卻又時刻被耳提面命,提醒著自己的存在給父母家人帶來了多么沉重負擔也帶來了遙不可期的希望和夢想姻僧。
自己的行為舉止和表現(xiàn)规丽,無時不牽動著父母的神經(jīng),無時不牽動著整個家庭的未來和走向撇贺,無限被放大的責任和道義赌莺,別說是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就算是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也唯恐避之而不及松嘶。
周國平在《只有一個人生》里說艘狭,“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翠订,一切外界的誘惑與熱鬧對于他的確成了無關(guān)之物巢音。你的身體盡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尽超,關(guān)鍵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官撼,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成為你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扑”
對于早期形成的人格無論后天進行如何修葺和改善傲绣,來自原生家庭的“烙印”或許始終無法完全泯滅,無論逃離到天涯海角巩踏,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脈淵源都無從割舍秃诵。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試著建立起以自己為核心的生活圈子,推翻重塑的過程會是緩慢而曲折塞琼,但總好過始終帶著想要逃離的沖動繼續(xù)此后的生活菠净。
在父母的生活逐漸安穩(wěn)之后,我開始試著營造屬于自己的生活。對于生活上面臨的困境嗤练,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的困惑榛了,工作變動等等之類的事情,我基本上很少跟父母提起煞抬,并非是心存芥蒂霜大,而是想要真正成為一個羽翼豐滿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會碰壁會受挫革答,但無論怎樣都是屬于我自己的感受战坤,并從中獲取完全屬于我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我想這大概是逃離原生家庭最正確的打開方式吧残拐,能夠以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啟一條新的人生之路途茫,并勇敢地走下去。
完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