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晴
本想從書柜里拿一本《讀者》看的,目光卻一下被那一排《讀者》牽絆住,以前倒沒大在意的烘苹。雖說這幾年買《讀者》少了,可一年年積攢下來片部,哇镣衡,我的《讀者》竟也有這么多了。
還有相伴的厚厚的一摞《青年文摘》档悠。
雖說也有一些《讀者》已經(jīng)失散多年捆探,已不知它們身歸何處,可還是很想念的站粟。翻看一摞雜志黍图,自己留存的年齡最大的一本《讀者》是1994年的。封面上的女孩是不是目光澄澈奴烙、含情脈脈助被?
喜歡買《讀者》剖张,一方面是受吸引于它的可讀性,內(nèi)容豐富揩环,有美文搔弄,有知識,有言論丰滑,還有小幽默顾犹;一方面是它的定價不至于有割肉的感覺,1994年定價是1.50元褒墨,再后來是3元炫刷,4元,直到現(xiàn)在的6元郁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喜歡它的封面和它綠色的小蜜蜂標志浑玛。
就像1999年10月版的封面,齊白石老人九十二歲高齡執(zhí)筆的一幅畫是《和平》噩咪。名家的筆墨大氣端然顾彰、與眾不同。
再比如2000年的第7期的封面胃碾,花與花瓶涨享,紅色的底色,粉白的花朵藍色的花瓶仆百,小清新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厕隧。
《讀者》秉承著它一貫的設(shè)計,每一期的《卷首語》就像《簡書》的首頁儒旬、《今日頭條》一樣熱門可讀栏账,有時帶給你的是美文欣賞帖族,有時帶給你的是心靈指引栈源,名家名作總是能讓人甘之如飴。
2012年19期這一期的卷首語是林清玄的一篇文章《查塔卡的杜鵑》竖般,不妨再來回味下:
傳說印度有一種叫查塔卡的杜鵑甚垦,它只在雨天唱歌,只飲雨水為生涣雕。如果很久沒下雨艰亮,查塔卡就會停止歌唱;如果更久沒下雨挣郭,查塔卡就會集體死亡而消失迄埃。
堅持走向完美,堅持做世間稀少的物種兑障。
畢淑敏寫的卷首語《節(jié)令是一種命令》侄非,帶給我們別樣的感受:
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蕉汪,去播種;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逞怨,去收獲者疤。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叠赦。
年輕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驹马,不必厚此薄彼,顯出對某道工序的青睞或是鄙棄除秀,那是對造物的大不敬糯累,是一種淺薄而愚蠢的勢利。
2015年11期有一篇是吳曉波寫他的1999鳞仙,那時候他在寫《大敗局》寇蚊,自此后保持一年出一本書的節(jié)奏。多年認真做一件事棍好,如今的他火得一塌糊涂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仗岸。
很多的時候,只是因為喜歡一個封面或是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借笙,就愛屋及烏地買下了一本雜志扒怖。
《讀者》相伴,如美人在側(cè)业稼,是一件幸福的事盗痒。
鑒于《青年文摘》大多是青年讀者群體的定位,也曾伴我一段時光低散,即便最近幾年在翻閱《讀者》時俯邓,也會順便留戀地掃一眼她們。
同樣是優(yōu)秀的封面圖案設(shè)計熔号,優(yōu)質(zhì)的內(nèi)容稽鞭,讀起就舍不得放下。
感謝一冊冊的《讀者》和《青年文摘》引镊,帶我們進入文字的江湖朦蕴,溫暖我們的人生,伴隨成長的腳步弟头,給我們留下一段段溫馨可人的記憶吩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