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莊子》的“近死之心莫使復陽”呢款筑?
要先說說,什么是“生死”腾么?《列子》中有一句說:“生者寄也奈梳,死者歸也〗馐”意思是說攘须,生命只是依托于有形的身軀,而死亡就是返回宇宙的本源殴泰。由此來看于宙,活著就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物質(zhì)的形態(tài)浮驳,而死亡就是無法改變物質(zhì)的形態(tài),將改變物質(zhì)形態(tài)的權(quán)力還給大自然捞魁。
所謂“無中生有”至会,生命都是誕生于無形之中,而有形的東西必然毀滅谱俭。這就是《莊子》說的“其分也奉件,成也;其成也昆著,毀也”县貌。由此來看,道家崇尚的是掌握一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無形本源凑懂,也就是那個“道”煤痕,否定固定不變的東西。
為什么道家反對儒家的“仁義禮”呢征候?順便說一下杭攻,儒家的始祖是堯舜,而不是孔子疤坝。同樣兆解,道家的始祖是黃帝,而不是老聃跑揉。所以《老子》否定仁義禮锅睛,并不是否定孔子的學說±《老子》說:“上仁為之现拒,而無以為;上義為之望侈,而有以為印蔬。上禮為之,而莫之應脱衙,則攘臂而扔之侥猬。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捐韩,失仁而后義退唠,失義而后禮。夫禮者荤胁,忠信之薄瞧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垢油,而愚之始盆驹。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苯彰纭召娜;處其實,不居其華惊楼。故去彼取此玖瘸。”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檀咙,哪怕是最上級的仁雅倒,也是有意為之,雖然不追求結(jié)果弧可;哪怕是最上級的義蔑匣,也是有意為之,并且追求結(jié)果棕诵;至于最上級的禮裁良,是不接受他人的反饋,不會調(diào)整校套,只是強迫他人做同樣的舉止价脾。道、德笛匙、仁侨把、義、禮妹孙,是逐漸具體化的秋柄,道最無形無狀,而禮是最具體的要求蠢正。仁義禮這些具體的行為骇笔,只是道的浮華表面,不切合道的實質(zhì)嚣崭,不是真正的智慧來源蜘拉。道德,是本質(zhì)有鹿,要采納;仁義禮谎脯,是浮華葱跋,要拋棄。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比喻就容易理解了娱俺。比如說電腦編程稍味。“道德”對應的是什么呢荠卷?“道德”對應的是程序員對編程語言的理解模庐,只要掌握了編程語言,就能編寫出想要的程序油宜,雖然說這個過程很辛苦掂碱,往往需要很長時間。那么“仁義禮”對應的是什么呢慎冤?“仁義禮”對應的就是編寫好的程序疼燥。這些程序可以直接拿來用,但如果只有這些編寫好的程序蚁堤,使用者自己不會編程醉者,那么這些程序就是死的,只能解決固定的舊問題披诗,一旦新問題出現(xiàn)撬即,就無能為力了。
再說回《莊子》的“近死之心莫使復陽”呈队。這句話在原文中是用于否定辯論的剥槐,認為喜歡辯論的人是“近死之心莫使復陽”。這些喜歡辯論的人掂咒,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名家”才沧,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绍刮。他們辯論的話題雖然不是仁義禮温圆,但比仁義禮更具體,是分辨概念的話題孩革,例如手指不是手指岁歉、馬不是馬之類的。莊子在文中對這些人予以嘲諷膝蜈。
道家思想給人們帶來的一個啟示是锅移,看待問題不是要看具體的現(xiàn)象,而是要去看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zhì)饱搏。越是變化的非剃,越是“生”;越是不變推沸,就越是“死”备绽。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只盯著那些不變的事物券坞,例如做好本職工作、好好工作賺錢肺素,那么他就不見得能取得什么像樣的成就恨锚。只有一個人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也就是那個“道”倍靡,例如處世的原則和方法猴伶、產(chǎn)生社會價值的方式和內(nèi)在原因,那么他就不會拘泥于某一種特定的工作塌西,而是無論做什么都能賺到錢他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