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學校源自于十八世紀中葉工業(yè)革命之后的社會發(fā)展需求工坊,教育界對于教學與學習采「容器觀」献汗,也就是認為知識是由外在灌輸,學習是正確知識的累積王污,教學者的任務是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多正確知識罢吃。在這樣教育思潮的引導下,十九世紀初發(fā)明的黑板因為能夠提高教學效果昭齐,因而成為每一間教室的標準配備尿招,教師以講述的方式,搭配黑板粉筆進行有效率的教學。而在教學哲學上就谜,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以狗實驗把沼,讓狗聽到鈴聲刺激就會流口水的古典制約實驗,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以老鼠實驗吁伺,讓老鼠在史金納箱中按操作桿就能得到食物的操作制約實驗饮睬,以及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以貓實驗,讓貓在迷箱中踩到踏板逃出箱外取得食物的嘗試錯誤實驗篮奄,這些實驗所建構出來的行為主義學派捆愁,主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教育理論發(fā)展。
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窟却,信息技術的發(fā)明使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昼丑,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對于能力的需求與后工業(yè)革命時代完全不同。教育界摒棄了以動物實驗建構起來的行為學派理論夸赫,對于教學與學習改采「互動觀」菩帝,認為學習者透過與外界互動的歷程中來建構知識,學習是以既有知識去詮釋外在訊息以建構新知識茬腿,因此教學者的任務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呼奢、善用策略及發(fā)現(xiàn)迷思概念,這個時期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皮亞杰(Jean Piaget)和維果斯基(Lev Vygotsky)切平。皮亞杰重視實際動手操作與心智操作握础,持學習者是透過與「物」互動來學習的觀點;而維果斯基重視在社會實際情境中與他人互動悴品,認為學習者是透過與「人」互動來學習的觀點禀综。互動觀的教育哲學由「做中學」大師杜威(John Dewey)總其成苔严,他認為教學應該是「學習者與教師或其他同學在有目的的活動中定枷,或是在共同興趣的探索下進行互動〗烨猓」
教學中的互動越多欠窒,學生的學習刺激越多,學習效果也就越好悼沈。思考課堂互動應該關注兩個層面贱迟,一個是互動的「量」,一個則是互動的「質」絮供。傳統(tǒng)上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大多為一對一形式衣吠,也就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一次有一個學生回答壤靶,這種課堂的互動量受到極大限制缚俏,而且經(jīng)常這樣的課堂互動形式無法反應學習的真實面貌。要提高課堂教學互動的「量」,教師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互動的機會忧换,而要提高課堂互動的「質」恬惯,教師必須讓學生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進行互動,課堂互動氣氛應該要是熱烈且融洽的亚茬,并且互動過程中的學生反應必須獲得進一步回饋酪耳,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能依據(jù)學生整體反應,實時調整教學刹缝。
要提高教學互動質量碗暗,就必須從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兩方面著手。
在生生互動方面梢夯,主要以小組合作學習來進行言疗,類似像「幾個好用的合作學習法」一文中介紹的三種小組合作學習法,都是透過教學活動的機制設計颂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與其他學生進行口語互動噪奄,并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實踐基于「人」的互動教學觀人乓。
而在師生互動方面勤篮,主要是以問答的方式實施,包含教師提問撒蟀、學生發(fā)問叙谨,以及師生間的對話,這三者對于互動效果和學習成效至關重要保屯。有關師生互動,《禮記.學記》篇早就給了指導方向涤垫,它說:「善問者姑尺,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蝠猬,后其節(jié)目切蟋,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榆芦”猓」又說:「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匆绣,叩之以大則大鳴驻右,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崎淳】柏玻」然而,現(xiàn)代課堂一名教師要同時教導數(shù)十名學生,若完全依循《學記》的方法森爽,一堂課問不了幾個問題恨豁,能夠參與互動的學生也沒幾個人,教師顯然需要一些協(xié)助才行爬迟。
對于增進課堂互動最有效且最簡便的工具當屬學生反饋系統(tǒng)(Student Response System, SRS)橘蜜,也有稱為課堂反饋系統(tǒng)(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 CRS)、聽眾反饋系統(tǒng)(Audience Response System, ARS)付呕、即時反饋系統(tǒng)(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IRS)扮匠,或簡稱為反饋器(clicker)。最早聽眾反饋系統(tǒng)的發(fā)明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期凡涩,IBM公司為了提高會議的生產(chǎn)力棒搜,推出一套稱為Consensor的系統(tǒng),當時是采有線設計活箕,每一個與會者有一個連接通訊線路的盒子力麸,盒子上有回答問題用的撥號盤和紅黃綠三個指示燈,會議主持人以口頭提問育韩,所有參加會議的人轉動撥號盤數(shù)字回答克蚂,當多數(shù)人回答的數(shù)字相同,綠色指示燈會亮起筋讨,否則亮出黃燈或紅燈埃叭。
聽眾反饋系統(tǒng)后來逐漸為大專院校所接受而開始在教育上應用,隨后慢慢擴及到中小學悉罕,系統(tǒng)配置也從有線進化到無線赤屋,所采用技術則由紅外線IrDA技術演進到無線射頻RF,學生終端則變得與普通遙控器相近壁袄。最新的技術發(fā)展則是以APP應用形式类早,讓智能手機變身為反饋器,以WiFi進行通訊嗜逻。
在教學應用方面涩僻,初期反饋器大多用于過程性評價,也就是老師教學一個段落后栈顷,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利用反饋器來回答逆日,老師可以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立即得知學生對于這個段落教學的理解情形,幫助他們決定是要重新教過萄凤,還是可以繼續(xù)教下去室抽。另一種使用目的則是為了提高人數(shù)超過百人的大班級教學中的學生課堂參與度,當老師提出問題后蛙卤,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按鍵回答狠半,如果學生缺席或上課不專心噩死,立刻就會在號碼列表中顯現(xiàn)出來。
近十幾年來反饋器結合教學原理神年,使課堂應用越來越朝向提高課堂效率與促進認知思考的方向發(fā)展已维,例如哈佛大學艾瑞克.瑪祖爾(Eric Mazur)教授所提出的「同儕教學法」被證明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臺北市立大學附小王瑀老師的「思考金三角」教學法則是以反饋器為工具已日,經(jīng)由數(shù)據(jù)所反應的學生思考垛耳,讓老師根據(jù)數(shù)據(jù)決策,進而擴展飘千、轉化與再應用這些被看見的思考堂鲜,深化認知教學活動。
一個看似簡單的反饋器护奈,背后涵蓋的教學思路卻很廣泛缔莲。教師根據(jù)反饋數(shù)據(jù)所施行的教學決策,反映出個人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哲學霉旗,自然也就深深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痴奏。曾有一位老師非常喜歡反饋系統(tǒng),他常常在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時間出20道題厌秒,每一題讓學生思考2分鐘作答读拆,等于一整節(jié)課時間學生都在使用反饋器,這樣的應用模式雖然有很高的課堂互動「量」鸵闪,但「質」卻十分低下檐晕。曾有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反饋系統(tǒng)時間在不超過15%到20%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效果“鏊希瑪祖爾的研究則指出辟灰,在同儕教學法中,教師的提問使學生答對率介于30%到70%之間啦逆,學習的成效較好伞矩。
有人說反饋器是the art of teaching,不僅說明反饋器做為一項技術(art)夏志,能將按鍵信號轉換成數(shù)字,經(jīng)由數(shù)據(jù)匯整苛让、圖表轉換與精妙的軟件設計沟蔑,達到提高課堂互動量的效果,更使教師能夠根據(jù)精準的數(shù)據(jù)狱杰,實時進行教學決策瘦材,施行妥適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互動的質仿畸,使教學具備多樣化面貌與豐富生命力而成為一門藝術(art)食棕。從事教學工作的人豈能不深入探索朗和、好好運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