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漣漪
“不憤不啟喜喂,不悱不發(fā)瓤摧,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夜惭∫鲈睿”
2012-02-14 10:54閱讀:82,074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诈茧,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捂掰「一幔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對我們的實際教學有很大指導意義。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这嚣, “不到學生冥思苦想而有所體會的程度鸥昏,教師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姐帚,不要去啟發(fā)他吏垮;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罐旗∩磐簦”
我的理解:
這闡明了孔子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的教育思想九秀。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體會遗嗽,他反對“一言堂”、“填鴨式”鼓蜒、“滿堂灌”的做法痹换。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怎樣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都弹,再對他們進行啟發(fā)娇豫、開導,這才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畅厢,我們今天的教學過程仍需加以借鑒冯痢。
課堂上,不能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復列舉系羞,而應該啟發(fā)學生去舉一反三郭计、觸類旁通。聰明的老師在向學生教授新課的時候椒振,往往從提問或做游戲開始昭伸,那樣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澎迎。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現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庐杨,學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夹供,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灵份。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教師也經诚ⅲ苦惱填渠,現在的學生為什么獨立思考能力不強。是不是應該趕緊反思一下鸟辅,自己在很大程度就因為教學進度緊氛什,時間安排不充裕,或者預定教學設計流程太密等等原因匪凉,我們往往等不及學生“憤”就“啟”了枪眉;等不及學生“悱”就“發(fā)”了。學生獲得答案時沒有“眾里尋他千百度再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期盼贸铜、驚喜、成就感聂受,久而久之蒿秦,思維的沖動逐漸淡漠了。我們的老師喜歡學生找標準答案的沖動饺饭,總會淹沒對學生舉一反三等待的耐心渤早,于是,我們的孩子等老師喂飯的習慣就養(yǎng)成了瘫俊。
學生為什么獨立思考能力不強鹊杖?老師們該反思一下,往往借口教學進度緊扛芽、時間安排不充裕等等原因骂蓖,我們往往等不及學生“憤”就“啟”了,等不及學生“悱”就“發(fā)”了川尖。學生獲得的答案是教師“包辦”的登下,自然體會不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驚喜與沖動,久而久之被芳,也就放棄了思考的動力缰贝,等著老師給“喂飯”了。
我的建議和做法:
學生的“憤”與“悱”是一種教學中我們渴求學生達到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畔濒。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剩晴,教師的啟發(fā)和誘導才會卓有成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得到發(fā)揮侵状。
但同時赞弥,“憤” “悱”也是一種教育機遇。這種機遇的把握必須以充分了解并理解學生為前提和基礎趣兄,對策略绽左、方法、時機進行科學選擇艇潭。教師需要努力尋找拼窥,有時還要在適當時機努力去創(chuàng)造學生“憤”“悱”的狀態(tài)點。
關鍵點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暴区,無求知欲是不會有“憤”與“悱”的情境的闯团。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平時我是從以下方面嘗試做起的:
1. 強化正確的學習動機仙粱。即根據學習的具體情況,采取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彻舰,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伐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谢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隔心。一個人只有對某一知識具有濃厚興趣,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尚胞,才會不遺余力地去追求硬霍,去探索,并能達到“僨悱”的境界笼裳。
3.講究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唯卖。
比如,新授課運用具有啟發(fā)意義的語言材料躬柬,使學生能容易地從自己原有的舊知識中提取信息拜轨,來同化和順應新知識。
其次允青,啟發(fā)式教學時橄碾,教師要非常講究“問”的質量和技巧,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善于把學生的求知欲直接激發(fā)到思考的制高點法牲。然后經過巧妙的點撥使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史汗。有合理的思維強度和成就感,才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和積極性拒垃,達到學思的有機結合停撞。
再次,利用導學案材料恶复,在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中怜森,引導學生超前學習教材內容,通過學生主動的學習和教師的積極誘導谤牡,實行學在前副硅,教在后;在教學過程中交錯使用談翅萤、議恐疲、講、練套么、問培己、答、評等多種教學方式胚泌,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認識作用省咨。
還要注意堅持課堂教學的民主,把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結合起來玷室,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和結論零蓉,以免打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情緒,壓抑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穷缤。
另外敌蜂,對于學生的表現一定要及時并恰當地進行評價,開展學習競賽津肛,使先進更先進章喉,后進有信心,從而達到“憤悱”的境界身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