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測出我是個天才
文 / 涼爽
在上月個的世界哲學日赫冬,網易推出了火爆朋友圈的《哲學氣質測試》讽坏,可以測出自己的哲學氣質;在八月蜕企,有一項“轉瘋了”的《榮格心理測試》咬荷,可以測出自己的內外人格;在今年更早些時轻掩,還有一個《你的使用說明書》的H5幸乒,根據你對幾段音樂的感知來展示一些和你相關的表述。
我們?yōu)槭裁茨敲聪矚g做測試唇牧?
我們在測試中可以獲得什么罕扎?
測試結果通常會綜合運用兩個效應:波麗安娜效應(只說正向的描述)和巴納姆效應(籠統(tǒng)的描述),讓你覺得這個測試很準丐重。
波麗安娜效應(Pollyanna principle)是一種現象腔召,人們會對于一些正面描述普遍表示認同。在潛意識層面扮惦,人腦會傾向于關注樂觀積極的信息臀蛛。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也是一種現象,測試的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崖蜜,任何一個選項都放之四海而皆準浊仆,能適用于很多人。人們會認為這些人格描述好像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豫领。
1抡柿、自我覺察
蘇格拉底有一句非常哲理的話:認識你自己。沒錯氏堤,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了解自己沙绝。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人有自我搏明,本我和超我。潛意識下的自己猶如海面以下的冰川闪檬,深不可測星著。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成為了我們一生的追求粗悯。
心理學中有一個認知的概念是“自我覺察”虚循,超越自我,關注內心投射样傍,把自己的意識獨立出來思考横缔。對于真正自我覺察,普通人難以做到衫哥。
2茎刚、自我認同
如果你時常自我懷疑,對自己和外界事物有較高的信任成本撤逢,可以通過心理測試的題目描述膛锭、答案選擇、組合搭配蚊荣、測試結果來達到自我認同初狰。
3、“我與你們不同”
我們有渴望得到外界關注的社會本能互例,分享心理測試能讓朋友更加了解自己奢入,重新為自己的社交形象加入新的解釋。如果我是朋友圈里第一位分享這個測試的媳叨,我可能會有種優(yōu)越感腥光。當測試結果與別人有異時,我會感受到一種“獨一無二”的高級感糊秆。
心理測試的應用——“我有可能是個人才柴我!”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扩然,美國開始借助智力測試挑選士兵艘儒,后又廣泛應用于軍隊官員的選拔與安置。二戰(zhàn)后夫偶,美國則開始將職業(yè)測試應用于服務行業(yè)和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界睁。
在國內,很多外企以及一些大中型企業(yè)在招聘中兵拢,早就開始用心理測試的方法來挑選應聘者翻斟。
人們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精細,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人才说铃,具體的工作對人的素質访惜、興趣嘹履、能力和心理適應性的匹配度和要求越來越高,單憑過去的人事經驗和依據簡歷的選拔方法難以對人的心理素養(yǎng)和能力素質進行科學準確的評估债热。人力資源部可以借助心理測試的運用砾嫉,評估和分類應聘者的天賦和能力,比如性格外傾者比較適合銷售者窒篱,合理人崗匹配焕刮,讓決策更科學、準確墙杯。
心理測試能讓所有人相信自己目前在從事的工作也正是自己最適合配并、最能做出成就的工作。
當然高镐,心理測試也不能完全準確地測出某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和人格特質溉旋,畢竟心理測試是可以作弊的。
如何在心理測試中作弊嫉髓?
如果知道自己的企業(yè)主和面試官對下屬有何種喜好低滩,或者知道雇主會根據類型偏好作出晉升或解雇的決定,我們就可以根據傾向去做題岩喷。
以抑郁自評量表為例,假如把抑郁自評量表用于面試篩選监憎。
(摘自楊靖心理機構官網www.yj-pc.com的心理測試)
第一題“在過去一個星期里纱意,以前不會擔心的事現在開始令我憂心”和第二題“我不想吃東西,胃口很差”都是負面的表述鲸阔,面試官不會喜歡抑郁傾向的應聘者偷霉,我希望我呈現出來的形象是積極的,我就會直接選擇A褐筛。
再以才儲的108題版的《九型人格測試》為例(很多公司招聘或者晉升都喜歡用這個測試)类少,隨機抽出幾題:
“我時常拖延問題,不去解決”
很明顯渔扎,沒人喜歡拖延癥硫狞,于是選“否”。
“當別人請教我一些問題晃痴,我會巨細無遺地分析得很清楚”
我想老板喜歡這樣的氛圍残吩,我選“是”。
“我野心勃勃倘核,喜歡挑戰(zhàn)和登上高峰的滋味”
如果我的目標是想要管理崗位泣侮,我會選擇“是”。
在招聘上紧唱,心理測試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活尊,并不能幫我們認識真實的應聘者隶校。如果有條件的公司,可以測謊+心理測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應聘和選拔蛹锰。
總的來說深胳,心理測試可以幫助我們“趣味”認識自己,還能幫我們“故意”塑造一個特別的形象宁仔。一起來分享你最喜歡的心理測試稠屠!
Reference
1、夏瑛. 心理測試在招聘中的應用[J].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 2004(3):38-40.
2翎苫、曉艾. 騙人的“巴納姆效應”[J]. 家庭科技, 2017(9).
3权埠、朱華珍. 你相信星座學嗎——自我認知中的巴納姆效應[J]. 成才與就業(yè), 2015(7):43-43.
4、郝琦, 陳依雯. 心理自我覺察能力的培養(yǎng)[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