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山回歸大城市的時候,既有新鮮感也有恐懼禁灼。山里的三年就像是辟谷的修行,嚴苛和單調就像是一層保護罩轿曙,讓人在罩子里面摔打弄捕,枯燥卻又自由。而那種 “Be free and be oneself”的意識形態(tài)导帝,現在想起來守谓,也就是在那個新英格蘭的閉塞小鎮(zhèn)里,我們急不可耐吞咽下去的養(yǎng)分您单≌瘢可是只有在離開那塊土壤以后,才會開始懷疑“force one to be free”也是一種不自然睹限,甚至開始質疑“自然”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標準譬猫。
這兩年淺薄地、被迫地讀了許多羡疗,但也許是沒有讀到任何一個符合自己口味的染服,又或許是人生實際的經歷太少而智商又無法做到從因推到果。經常覺得自己卡在了半山叨恨,無法忘記糾結柳刮,但又無法站到山頂去領略豁達。早就勸自己放棄完美主義的執(zhí)念,學著做快樂的悲觀主義者秉颗,學著舍棄翻山越嶺和那種渡河到彼岸的態(tài)度痢毒。那么,回歸內心就是答案嗎蚕甥?
一遍遍地讀McCarthy的這句話哪替,“He thought that in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were hid a secret. He thought the world's heart beat at some terrible cost and that the world's pain and its beauty moved in a relationship of diverging equity and that in this headlong deficit the blood of multitudes might ultimately be exacted for the vision of a single flower” 當年看覺得那本書蒼涼荒寂,充滿了我當初不屑一顧的英雄主義和羅曼蒂克菇怀∑静埃可是如今心態(tài)不同了,反倒是在美麗的代價里發(fā)現了苦澀之外的希望爱沟。如果沒有辦法擁有一蓑煙雨帅霜、心如止水的禪念,且又向往著冒險的遠方呼伸、玫瑰與槍炮身冀,那就只有在不停地忙碌、選擇括享、奔跑搂根、失落里成長和翻滾。世界的美好和困頓也許真是兩條分流铃辖,而人總要看著自身被它們拉扯兄墅、塑造。
無論意義在于快樂還是職責澳叉,人格在于獨立還是高貴隙咸,意義本身是否存在,存在本身又是否有意義成洗。
踏實做事五督,用心待人,用力生活瓶殃,安靜接納充包。
這個春天開始,要把寫東西和跑步的習慣找回來遥椿,用做抵抗大紐約的雞湯基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