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一篇文章:說他寫文章從來都是一氣呵成,討厭咬文嚼字肠虽。
寫文章該不該‘’咬文嚼字‘’幔戏,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溯职。
極致的‘’咬文嚼字‘’晃琳,‘’推敲‘’千年以后的人們?nèi)栽谕魄谩?/p>
這個典故出自唐朝詩人賈島做的一首詩:閑居少鄰并宰缤,草徑入荒園告丢。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僧敲月下門到底是用敲還是推呢垒玲?賈島苦苦思索陆馁,確定不了,后來遇到大文學家韓愈合愈,他認為用敲好叮贩,體現(xiàn)了對友人的尊重。
現(xiàn)代有人認為這只是詩人看到的景象佛析,詩人并不是當事人妇汗。僧人是回家還是拜訪友人并不確定。如果是回家那么用推更能體現(xiàn)荒涼的景象说莫。一人一寺一荒園杨箭,反而是推更貼切。似乎也有道理储狭。
不過古人也覺得像賈島這樣有些過了互婿,所以稱賈島為苦吟僧。
另一個讓人贊嘆不已的例子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辽狈。最先用到字慈参,覺得不好,改成過字刮萌,不滿意換成入字驮配,還是不行,換了十多個字換成綠字着茸。
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壮锻,春風吹拂著江岸,小草發(fā)出嫩綠的新芽涮阔,長出綠芽的柳枝隨風搖擺猜绣。一個綠字是多么有感染力啊敬特!
再把其它字代入看看掰邢,高下立判。
舉這兩個例子并不是說我的觀點是寫文章要‘‘咬文嚼字’’伟阔。
我的觀點是:所有人寫文章都咬文嚼字辣之。你先別急著反駁我,你想皱炉,如果寫文章你不理解每個字怀估,每個詞的意思你怎么組織語言呢?如果你不能準確地體會每個詞的含義娃承,每個詞代表的語境奏夫,你怎么把字組成詞怕篷,把詞組成句子历筝,把句子連成文章呢酗昼?
每個人都有故事,很多人都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梳猪,很多人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文章麻削,有的文章流傳千古,更多的默默無聞春弥。為什么呛哟,因為他的文章引人入勝,才能廣泛流傳匿沛。為什么引人入勝扫责,因為他能很好地組織語言,也就是咬文嚼字逃呼。
你說鳖孤,我沒有摳字眼,我的文章是一氣呵成的抡笼。
好吧苏揣,聽我講一個故事。有兩個畫師是好朋友推姻,都覺得自己比對方厲害平匈,于是決定比賽畫公雞。其中中國畫師一揮而就藏古,一下子就畫好了一只公雞增炭。而另一個西洋畫師架起畫架,一筆一筆地畫拧晕,一筆一筆地修弟跑,過了幾天才畫好。
中國畫師的一揮而就是功在畫外防症。為了這一揮的表現(xiàn)孟辑,之前幾年,幾十年的一揮蔫敲,二揮饲嗽,幾十揮……不斷的練習,試錯奈嘿,修正才能夠在這一揮出彩貌虾。
西洋畫師是在畫布上涂抹,修正裙犹,再細描尽狠,再改衔憨,直到涂抹到滿意為止。
都是咬文嚼字袄膏,只不過你是經(jīng)過幾年或幾十年的訓練践图,所有的文字爛熟于心,而且能夠自如的運用寫作技巧沉馆,所以能夠一氣呵成码党。
而有的人,因為習慣斥黑,或者沒有很好的功力揖盘,不能很好地運用詞匯,不能很好地使用技巧锌奴,所以只能先把字句堆砌出來兽狭,然后慢慢修改。
兩種看起來好像不一樣鹿蜀,實際上本質(zhì)都一樣箕慧,都是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