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著這個案例我的心一直是揪揪著的,因為我覺得我特別能體會來訪者拙友,體會來訪者的無奈和無助为狸,對于孩子又愛又不知所措。我現(xiàn)在就覺得有時候對我兒子就不知道怎么辦遗契,特別一想到他才這么小我就不知道怎么辦那以后更不行了辐棒,每每想到此我就特別焦慮,特別想在這個時候“教育”他牍蜂,但是結果并不理想漾根,我就又陷入了更加焦慮的地步。
? ? 如果我接待這個來訪者我又得共情鲫竞,特別佩服咨詢師的條理清晰辐怕,循循善誘,因為來訪者是混亂的从绘,好像不懂又好像知道寄疏,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引導,看到最后才明白過來僵井,問題還是在家長身上陕截,調整孩子更應該先調整自己!
? ? 而且來訪者一直強調十四年了一直這樣教育的批什,其實心里是不自信的农曲,不認為自己真的能改變孩子,到后來做出面對孩子的改變渊季,到此我想來訪者開始相信并用實際行動去做了朋蔫,去做就會有效果映九,有反思蜈抓。
? 而且還學到了一手,如果來訪者不知道該做什么時号涯,可以把沙盤想象成內心世界合砂,想一下愿意拿沙具做些什么青扔?或者想一下可以跟孩子做一些什么游戲?
? 咨詢師一直都是在問來訪者感受如何,對某件事情認為如何微猖,覺得怎樣谈息,還有什么等等,一直是啟發(fā)來訪者進行自我感悟自我療愈凛剥,值得借鑒和學習侠仇!
? 換個角度看問題,換個孩子的角度看看問題犁珠,也許問題就解決了逻炊,就像常說的,愛他如其所是犁享,而非如你所想余素,這是為人母父的通病,我想做到了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炊昆,但是一旦做到也將會是很成功的教育桨吊,期待父母們的覺察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