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wǎng)上流行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轻局,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梧却。
對于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民珍,所以才顯得珍貴襟士。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內(nèi)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么呢嚷量?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陋桂?
關(guān)于這個話題,千年前的文人蘇軾有話說:
蘇軾這一生蝶溶,有過很多身份嗜历。人生得意時,他是皇帝的秘書抖所,喜唱反調(diào)的人梨州;失意時,他是酒仙田轧,是樂天派暴匠。于是林語堂先生又用"天真的小孩"來形容他,人生最大的率真不過就是能雖不能做到"不以物喜傻粘,不以己悲"每窖,但卻總能像孩子蹣跚學(xué)步一樣帮掉,摔倒了再爬起來。
我想岛请,關(guān)于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警绩,而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崇败,更是在短短28字內(nèi),道盡人生的三大境界肩祥。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后室,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混狠,廬山煙雨浙江潮岸霹。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詩首尾相同将饺,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贡避。一般人往往只能讀懂前面3句,而讀懂4句的堪稱高手予弧。
在詩歌中刮吧,他不提自己為官經(jīng)歷,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這兩處風(fēng)景代指掖蛤,既具禪意杀捻,又很唯美。
大體意思就是:在他看來蚓庭,廬山的煙雨致讥,浙江的錢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見的美景,像許多人一樣器赞,他曾經(jīng)對此充滿了向往垢袱,若不能親臨觀賞,想必會是一生的遺憾港柜。
可當(dāng)他親眼看到了迷蒙的廬山煙雨惶桐,壯闊的錢塘大潮,卻發(fā)現(xiàn)也不過如此罷了潘懊。
那么當(dāng)初為何會那般向往呢姚糊?
廬山煙雨還是原來的廬山煙雨,錢塘大潮也還是原來的錢塘大潮授舟,它們并沒有變化救恨,變的只是我們的心態(tài)。
而當(dāng)我們把心態(tài)放平释树,它依然以本相存在于那里肠槽,可我們的心卻由“物”入“悟”擎淤,體會到了禪的意境。
雖然第1句和第4句一字不差秸仙,兩者寓意卻是背道而馳嘴拢,相去甚遠(yuǎn)。
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列出來寂纪,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于禪境席吴。
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捞蛋,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第一見山是山孝冒,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拟杉,見水不是水庄涡;其三,見山還是山搬设,見水還是水穴店。東坡此詩,正用此意拿穴。
最后一境界迹鹅,則是返璞歸真。等經(jīng)歷了人生種種贞言,再以最原始的赤子之心去看待山水斜棚,心中已無雜念,山水則回歸了最真實(shí)的面目该窗。只可惜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弟蚀。
能做到第三種境界的,除蘇軾之外酗失,還有"文能橫槊賦詩义钉,武能上馬斬賊"的大宋詞人辛棄疾,對此规肴,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寫的:
"眾里尋他千百度捶闸。驀然回首,那人卻在拖刃,燈火闌珊處删壮。"
蘇軾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祿,幾十年官場的起起伏伏兑牡,讓他明白了: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央碟。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yī)心均函;品蘇軾的人生亿虽,讓人奮發(fā)菱涤。
蘇東坡就是一位千古一遇的集大成者,人品洛勉、才華粘秆、能力、態(tài)度收毫,都值得我們敬仰和學(xué)習(xí)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