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摩原名為“阿史那·思摩”斟赚,乃東突厥的貴族着降,后來歸順唐王朝。在他去世以后拗军,不僅陪葬昭陵鹊碍,而且筑墳象白道山厌殉。2018年2月11日食绿,我?guī)е约旱拇蠼`3無人機侈咕,對李思摩墓進行了航拍——
李思摩墓位于禮泉縣昭陵鄉(xiāng)莊河村西北側(cè)的山頂上,順著山路來到半山腰器紧,再也沒有向上的道路耀销。于是,我操作無人機從墓冢下方的路上升起铲汪,圍繞墓冢旋轉(zhuǎn)一周熊尉,不遠處的昭陵和山下的陪葬墓群盡收眼底。
?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的《李思摩傳》中掌腰,對李思摩的墓冢分別有這樣的記載:“立墳以象白道山”和“筑墳象白道山”狰住。所謂的“白道山”,指的是今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大青山中的蜈蚣壩齿梁,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一處交通要道催植,連接著東突厥和唐王朝的領土。?
由此可見勺择,將李思摩的墓冢修建成白道山的形象创南,不僅象征了他給大唐王朝立下的功勞,而且表達了李思摩對家鄉(xiāng)深深地思念省核。但是稿辙,如今的李思摩墓與一般的墓冢沒有什么區(qū)別,與同樣“象山型”的李勣墓和李靖墓封土相差甚遠气忠。
?
那么邻储,所謂的“象白道山”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當無人機繞到李思摩墓西側(cè)時旧噪,在陽光強烈地照射之下吨娜,整個墓冢與山體融為一體∩嗖耍或許萌壳,墓冢與山勢的相互融合,正好象征了白道山的巍峨險峻日月。
從空中俯瞰袱瓮,李思摩墓前的山坡上,有一塊撲倒在地的石碑爱咬,已經(jīng)斷裂為三個部分尺借,應該就是李思摩墓的神道碑。此碑立于唐貞觀二十一年精拟,螭首龜趺燎斩,可惜碑文已經(jīng)泯滅虱歪,所以一直被遺棄在這里。
1992年10月栅表,考古工作者對李思摩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笋鄙。這座墓葬遭到多次盜掘,墓中僅存墓志怪瓶、壁畫和少量陪葬品萧落,由于沒有經(jīng)過正式發(fā)掘,所以墓葬形制已經(jīng)模糊不清洗贰。但是找岖,根據(jù)史書和墓志的記載,李思摩死后充分享受了一名突厥貴族高官的特殊禮遇敛滋。
李思摩(许布?—公元649年),歷事啟民绎晃、始畢蜜唾、處羅、頡利四可汗箕昭。武德時灵妨,數(shù)奉使入朝,受封為和順都王落竹。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泌霍,李靖在陰山大破突厥,他與頡利可汗同時被擒述召。因為賞識思摩的忠心朱转,唐太宗任命他為右武候大將軍、化州都督积暖。
貞觀十七年(643年)藤为,思摩改任右武衛(wèi)將軍,跟隨唐太宗東征高句麗夺刑,被流矢擊中缅疟,唐太宗親自替他吮血。不久班師回朝遍愿,思摩死于京師存淫,追贈兵部尚書、夏州都督沼填,陪葬昭陵桅咆,將其功勞刻碑立于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