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小事看中國與德國教育孩子的差別
(一)
“媽媽创泄,我想要一塊巧克力糖沪蓬!”
這一天,在德國的一家超市里我聽到了這句在國內經(jīng)常聽到的撒嬌聲羞秤。
“這里是公共場合缸托,不要大聲說話,會影響到別人的瘾蛋。這星期我們計劃要買的東西已經(jīng)全在這里了俐镐。”說著哺哼,這位德國媽媽指了指她的購物筐佩抹,“如果你有能力為自己買一塊巧克力糖的話,你可以去買取董,如果沒有那你就只能放棄了棍苹。”
我靜靜地聽著茵汰,感覺很難想象這是在跟一個可能只有三四歲的小孩在說話枢里。只見那個孩子眨了眨雙眼,無奈但卻順從地跟隨著媽媽去了收銀臺。
試想坡垫,這一幕若是發(fā)生在中國梭灿,大多情況下是會以家長在孩子的哭鬧聲中妥協(xié)為結局的。而這對母女之間卻沒有任何的責罵與哭鬧冰悠,德國家長都習慣于將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德國的孩子們也不像我們的孩子那樣將哭鬧作為自己達到目的的“武器”配乱。在德國溉卓,無論是公共場合還是我去過的私人家庭,都很少聽到家長的責罵或是孩子的哭喊搬泥,你能聽到的桑寨,只是他們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對話交談忿檩。
(二)
在中國尉尾,小孩兒上高爬低是大人們最為擔心的事,生怕萬一不小心摔著孩子燥透。而在慕尼黑的奧林匹克公園里沙咏,我卻碰見了一位“膽大”的父親。
慕尼黑的奧林匹克公園依山而建班套,有很多陡坡和山路肢藐。在公園的足球場外就有這樣一段很陡的坡路,而只有爬上這段坡才能看到足球場內部吱韭。經(jīng)過這里時吆豹,我看到了一個小男孩站在坡下,踮起腳尖探著身子想要看看里面理盆,而面對眼前的這個陡坡痘煤,孩子的眼里卻又有一絲膽怯。這時猿规,孩子的父親走上來拉住他的手說:“來衷快,抓住我 的手往上爬,沒事的坎拐,我的男子漢烦磁,大膽點!”孩子略帶遲疑地慢慢向上爬哼勇,快到頂上的時候都伪,定是因為看到了壯觀的足球場地,孩子高興地回頭向媽媽揮手积担。而正在這時陨晶,這位父親卻放開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來,并喊道:“我勇敢的寶貝,自己跑下來先誉,你一定行的湿刽。”孩子先是一驚褐耳,但聽到了爸爸的鼓勵后他定了定神兒诈闺,小 心翼翼地走了下來。這時夫妻倆一起抱起兒子铃芦,像是孩子做出了什么壯舉似的雅镊,親吻著他,稱贊著他刃滓。父親放下兒子后仁烹,捧著他的臉說:“這一次不要依靠別人的幫助,自己爬上去咧虎,怎么樣卓缰?”
那一天,只是在經(jīng)過這一家三口時碰巧看到了這一幕砰诵,然而征唬,我卻久久不能忘懷。對于這個可能只有四五歲的孩子而言胧砰,這可能是最初的鳍鸵,也是最原始的針對膽量和獨立能力的訓練。與中國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不同尉间,這位德國父親選擇了引導孩子離開家長的庇護去勇敢地偿乖、獨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
外國的小女孩兒也像中國小女孩一樣喜歡玩兒布娃娃哲嘲。布娃娃對于中國父母而言贪薪,無非是在孩子哭鬧時用來安撫他們的工具,而在德國眠副,我卻看到了我從小就熟悉的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種“玩法”画切。
我的德國鄰居有一對很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他們總是喜歡到我們家來串門子囱怕,每次來還都是一人推著一個小嬰兒車霍弹,車里睡著一個芭比娃娃。我心想娃弓,兩個才剛滿三歲的小毛孩兒典格,自己不坐嬰兒車就已是不錯,誰想竟然還一人推了一個假娃娃台丛,真不知我的這個鄰居是怎么想的耍缴。
有一次說起了這事兒,孩子們的媽媽笑著對我說:“這個芭比可不是光用來給她們玩兒的,而是讓她們從小就要有關心和照顧他人的習慣防嗡。在照顧芭比的同時变汪,他們自己也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按時起床睡覺蚁趁,按時吃飯裙盾,照顧芭比的這件事會使她們更有責任心,也更加自律他嫡∶泼海”看著兩個話都還說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點兒一邊給 小娃娃蓋被子,一邊給她們講著剛從幼兒園里學來的童謠涮瞻,我和她們的媽媽相視而笑。
同樣的一個玩具假褪,德國的家長卻在玩中注入了他們獨特的家庭教育因素署咽。讓孩子用成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從被照顧的對象成為去照顧他人的人生音,這樣的角色轉變宁否,不但使得他們對家長對他們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認同感,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缀遍。
中國的孩子總是長不大的慕匠,或者更客觀地來說,是中國的家長們不想讓他們長大域醇,或者是不認為孩子可以長大台谊。生活在家長溫暖的羽翼下,漸漸習慣了這種安全感和這份舒適的孩子們譬挚,于是漸漸喪失了自由飛翔的能力锅铅。而在德國,大多家長都選擇用理性的减宣、成人式的談話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盐须,早早地就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立 的個體,并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地做事情漆腌,處理問題贼邓。
兩種教育方式,我們并不能武斷地說出優(yōu)劣闷尿,在中國式的教育下塑径,我們的孩子大都對家庭和家人有著更為深厚的情感。然而悠砚,雛鳥終究是要離巢的晓勇,在放飛他們之前,是不是應該更早地讓他們走出我們的羽翼,去試著經(jīng)歷風雨的歷練呢绑咱?
(文章來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