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節(jié)超級育兒師的節(jié)目《網(wǎng)癮叛逆少年》遵湖,一個初三的孩子每天“沉迷于游戲”不去上學。這也讓我不禁想起學習心理學這兩年多來遇見的一些初中休學的孩子罗侯。節(jié)目里可以看到一個窮追不舍的媽媽和一個只能躲在廁所的兒子仑撞,一個情緒失控的媽媽和一個不斷回避的兒子聋袋⊥槐叮”雖然這是我在視頻里看到的片段腔稀,但是這種場景在許多家庭都是存在的盆昙,這種模式不止存在于親子關系,許多親密關系也是如此焊虏。
很多時候父母都只看到了孩子當下的行為淡喜,從沒想過他到底是為什么變成了這樣,他們行為背后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又是什么诵闭?而父母也只是用自己以為的理由安在了孩子身上炼团,眼光一直是向外的,從來沒有從自己身上來思考一下涂圆,認為孩子就是沉迷于手機或者游戲们镜,總是晚睡币叹,不尊重父母…比如節(jié)目里润歉,媽媽說,孩子初一開始沉迷于游戲颈抚,一天至少玩12小時踩衩。比如,以前遇見的一個休學的初一的女孩子贩汉,她不愿意去上學驱富,每天就是在家刷抖音,看漫畫匹舞,玩游戲褐鸥,黑白顛倒,經(jīng)常通宵赐稽,然后白天再睡到下午6點叫榕。又比如最近許多媽媽說孩子高三了,但經(jīng)常早上睡到不起來上網(wǎng)課姊舵,孩子晚上又12點多1點才睡晰绎,這樣對身體不好,還有有的媽媽說括丁,自己這么自律荞下,孩子怎么就一點也不隨她……節(jié)目里可以看到媽媽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直在講道理,要不就是在嘮叨史飞,要不就是在說教尖昏,要不把孩子與別人與比,與自己比較构资,沒有把孩子只是當作他自己会宪,也根本沒有注意孩子當下的感受,只看到事情蚯窥,只看到行為掸鹅,更沒有做到眼中有人塞帐。
有時媽媽自以為的溝通其實讓孩子是崩潰的,當孩子好不容易嘗試想要開始溝通或者試著去做什么巍沙,但是媽媽的消極應對葵姥,不信任,懷疑句携,也沒有對孩子鼓勵和肯定榔幸,或者覺得是孩子的態(tài)度的問題,是他這個人的問題矮嫉,讓孩子非常難過和想要放棄削咆,然后自暴自棄,讓他們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蠢笋,那個他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里拨齐,那個可以讓他有成就感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孩子會沉迷于游戲的原因昨寞。
當孩子說媽媽流淚流多了瞻惋,他習慣了,也煩援岩,尤其是有的話天天說歼狼,重復不斷的說,聽到就煩享怀,并且想要回避羽峰,給他想逃的感覺。這里我除了看到了親子關系是這樣添瓷,其實許多親密關系也是如此梅屉,我們許多女性也是這樣和另一伴相處的,從一開始對方看到你哭可能不知所措仰坦,最后就會讓人想逃履植,甚至不想回到家去面對這些,壓抑的空間下讓人沒法自由的呼吸悄晃。
當孩子說所有商量溝通都是媽媽做的決定 玫霎,媽媽規(guī)定好他的人生,一定要這樣妈橄,一定要那樣庶近,但是他不想,為什么要那樣子眷蚓,他的人生他想自己做決定 鼻种。
這里我不禁想到,許多時候我們也有許多媽媽說沙热,和孩子商量好的叉钥,孩子答應的事罢缸,或者他自己安排的事總是做不到,有沒有想過投队,這些事到底是孩子想做的枫疆,還是自己想要他做的,很多時候是不是都是條件交換的呢敷鸦?“你完成什么就可以干嘛……”息楔,所以有時孩子答應你也不過是權宜之計,為了可以實現(xiàn)他的想法扒披。我也想到之前看的紀錄片《鏡子》里那個十四五歲孩子哭著說
"他就是想讓父母看到自己可以值依,而不是一直在父母的想法下活著,那他一直去上學又有什么用碟案,覺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愿险,永遠都沒有自己的想法,買東西買什么全是父母買好了蟆淀,就只讓自己去上學拯啦,只在學習聽課就好了澡匪,無論干任何事情都要經(jīng)過他們的同意熔任,就算騎車都要受到限制,就想騎遠點唁情,但騎過武漢的街疑苔,他們都不讓,他們就直接拒絕甸鸟,從來都不讓自己把話說完的惦费。那個孩子最后說,你覺得我能不暴躁嗎?"
當時聽到這的時候特別心疼抢韭,這何其不是許多孩子的影子……
很多時候薪贫,孩子的某些行為,哪怕是父母認為不合理的行為刻恭,其實跟大人一樣瞧省,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鳍贾,可能是生理需求鞍匾,或其他需求。當然骑科,也有可能是一種情滿而泄橡淑,由于壓抑的情緒導致了某些行為。而我們太容易掉進評判的習慣中咆爽,用好與不好或是乖與不乖來評判孩子梁棠。通常當孩子出現(xiàn)一些我們所不能接納或理解的行為時置森,我們總是急著去教育孩子什么是對錯好壞,又或者下意識地否定孩子當時的狀況符糊,從而錯過了一個深入了解孩子的機會暇藏,也讓某些真相石沉大海,成為孩子不被看見的委屈濒蒋。
在關系中要帶著覺察和覺知盐碱。真真切切地去看,看自己沪伙、看生命瓮顽、看他人∥穑看到投射暖混,收回投射,自己處理自己的部分翁授,才能真正地陪伴對方拣播。界限的守護,需要信任收擦。如果我們無法信任孩子贮配,就總會想著做點兒什么來“保護”孩子。
做父母的過程塞赂,是不斷看見自我泪勒、面對自我的一個過程。稍有覺知宴猾,我們就會看到圆存,我們常帶著預設,或帶著期待養(yǎng)育孩子仇哆,而這些預設和期待往往就是父母內在匱乏感的投射沦辙。如果沒有覺察到這些來自我們自身的投射,就會把孩子拉進我們的那個叫作失落或恐懼的世界里讹剔,希望孩子活出我們曾經(jīng)想要的部分油讯,好讓我們的心得到些許彌補。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辟拷,孩子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自己的樣子撞羽。生命是一趟不斷前行的旅程,孩子屬于明日世界衫冻,而我們的世界注定會成為過去诀紊。紀伯倫說,你可以拼盡全力隅俘,變得像他們一樣邻奠,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笤喳,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碌宴。
尊重孩子杀狡,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詢問孩子當下的感受贰镣,信任他呜象、鼓勵他,而不是懷疑碑隆,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恭陡,把孩子人生的方向盤還給他們自己。讓他們自己選擇吃什么上煤、穿什么休玩、聽什么、聞什么劫狠,做什么拴疤,允許孩子去經(jīng)歷和探索他們的內在世界,學會與自己独泞、與世界相處呐矾,讓他們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