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后面的一句“直慕史魚”連在一起翻譯:到他從政以后记焊,其清廉可比伯夷逸月、叔齊,其鯁直不讓史魚遍膜。
今日認識四位人物(伯夷碗硬、叔齊、史魚捌归、蘧伯玉)肛响,以下內(nèi)容全部百度自網(wǎng)絡,有些重復和混亂惜索,只為增長知識特笋,就不費時間詳細編輯了。
1.伯夷巾兆、叔齊猎物,乃商末孤竹國第八任國君亞微的兩個兒子。伯夷為長子角塑,弟亞憑蔫磨、叔齊。其父死圃伶,遺命叔齊繼位堤如,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遂讓位于他,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窒朋,便逃跑了搀罢,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
武王伐紂侥猩,車載著文王的牌位行軍榔至。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欺劳,爰及干戈唧取,可謂孝乎?以臣弒君铅鲤,可謂忠乎?”衛(wèi)士欲殺之,姜太公曰:“此義士也枫弟⌒舷恚”衛(wèi)士就把他們趕走了。
武王大會八百諸侯于孟津淡诗,渡河后陳兵于牧野驼仪,殷紂王發(fā)兵70萬拒之,奴隸陣前倒戈叛紂袜漩,紂王自焚于鹿臺绪爸,商朝滅亡了。
伯夷宙攻、叔齊恥食周粟奠货。便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座掘,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递惋,此亦周之草木也∫缗悖”二人羞憤萍虽,絕食而死,葬于首陽山形真。
歷代對伯夷杉编、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咆霜、“二君子”邓馒,唐韓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稱頌蛾坯。惟獨西漢東方朔不以為然光酣,說這兩人是“古之愚夫”,認為“賢者居世脉课,與之推移救军,不凝滯于物√攘悖”固守滅亡的事物而不變唱遭,算什么賢人?
也有辨證看待夷齊二賢讓位與不食周粟之事的,江南靖士《首陽山懷古》詩:“當仁不讓最周全视事,離卻人民挽局難胆萧。世界從來無定主庆揩,何須餓死首陽山俐东〉耄”
首陽山位于河南洛陽市偃師市邙嶺鄉(xiāng),為邙山在偃師境內(nèi)的最高處虏辫。海拔359.1米蚌吸。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砌庄。首陽山鎮(zhèn)羹唠,因境內(nèi)有首陽山,故名娄昆。
當然佩微,全國的首陽山尚有多處,也有伯夷萌焰、叔齊墓哺眯。偃師西北為孟津,會盟即為武王會各路諸侯之地扒俯,洛陽西三門峽扣馬尚有遺跡可考奶卓,鑒此與伐紂有關的地名,“回師息戎”的偃師撼玄。故曰:偃師首陽山乃伯夷夺姑、叔齊真隱居所也。
2.史魚掌猛, 春秋時衛(wèi)國(都于濮陽西南)大夫盏浙。名佗,字子魚荔茬,也稱史鰍只盹。衛(wèi)靈公時任祝史,負責衛(wèi)國對社稷神的祭祀兔院,故稱祝佗殖卑。吳國的延陵季子經(jīng)過衛(wèi)國時,贊史魚為衛(wèi)國君子坊萝、柱石之臣孵稽。衛(wèi)靈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衛(wèi)國的公叔子曾設家宴招待靈公十偶,告誡他說:“子富而君貧菩鲜,必將遭禍。免禍的辦法惦积,只有富而不驕接校,謹守臣道。”他多次向衛(wèi)靈公推薦蘧伯玉蛛勉。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鹿寻,以勸戒衛(wèi)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史稱“尸諫”诽凌≌毖孔子稱他為“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侣诵,邦無道如矢”痢法。
《韓詩外傳卷七》:
衛(wèi)大夫史魚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數(shù)言蘧伯玉之賢而不能進杜顺,彌子瑕不肖而不能退财搁。為人臣生不能進賢而退不肖,死不當治喪正堂躬络,殯我于室足矣妇拯。”衛(wèi)君問其故洗鸵,其子以父言聞越锈,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貴之,而退彌子瑕膘滨,徙殯于正堂甘凭,成禮而后去。生以身諫火邓,死以尸諫丹弱,可謂直矣〔桑《詩》曰:“靜恭爾位躲胳,好是正直∠死眨”
(《韓詩外傳》是一部記述中國古代史實坯苹、傳聞的著作,共十卷摇天,由360條軼事粹湃、道德說教、倫理規(guī)范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nèi)容的雜編泉坐。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shù)摹对娊?jīng)》引文作結(jié)論为鳄,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jīng)》聯(lián)系的程度而論腕让,它對《詩經(jīng)》既不是注釋孤钦,也不是闡發(fā)。
《韓詩外傳》以儒家為本,因循損益偏形、以傳資政静袖,從禮樂教化、道德倫理等方面闡發(fā)了其思想壳猜。)
百度譯文:
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位賢人蘧伯玉滑凉,為人正直且德才兼?zhèn)渫嘲猓l(wèi)靈公卻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彌子瑕的畅姊,作風不正派咒钟,衛(wèi)靈公反而委以重任。
史魚是衛(wèi)國一位大臣若未,看到這種情況朱嘴,內(nèi)心很是憂慮,但屢次進諫粗合,衛(wèi)靈公始終不采納萍嬉。
后來,史魚得了重病隙疚,奄奄一息壤追,將要去世前,將兒子喚了過來供屉,囑咐他說:「我在衛(wèi)朝做官行冰,卻不能夠進薦賢德的蘧伯玉而勸退彌子瑕,是我身為臣子卻沒有能夠扶正君王的過失傲尕ぁ悼做!生前無法正君,那么死了也無以成禮哗魂。我死后肛走,你將我的尸體放在窗下,這樣對我就算完成喪禮了录别「耄」
史魚的兒子聽了,不敢不從父命庶灿,于是在史魚去世后纵搁,便將尸體移放在窗下。
衛(wèi)靈公前來吊喪時往踢,見到大臣史魚的尸體腾誉,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輕慢不敬,因而責問史魚的兒子利职。史魚的兒子于是將史魚生前的遺命告訴了衛(wèi)靈公趣效。
衛(wèi)靈公聽后很驚愕,臉色都變了猪贪,說道:「這是我的過失磅尉础!」于是馬上讓史魚的兒子热押,將史魚的尸體按禮儀安放妥當西傀,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桶癣,接著又辭退了彌子瑕并疏遠他拥褂。
當孔夫子聽到此事后,贊嘆地說道:「古來有許多敢于直言相諫的人牙寞,但到死了便也結(jié)束了饺鹃,未有像史魚這樣的,死了以后间雀,還用自己的尸體來勸諫君王悔详,以自己一片至誠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難道稱不上是秉直的人嗎惹挟?」
《詩經(jīng)》有言:「君使臣以禮伟端,臣事君以忠》嘶停」身為臣子责蝠,為國為民,盡忠職守萎庭,勸諫君王霜医,是為臣的本分。
3.蘧qú伯玉驳规,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大夫肴敛。
史魚以耿直敢言、公正無私著稱吗购。據(jù)《韓詩外傳》卷七記載医男, 史魚曾多次向衛(wèi)靈公推 薦賢良的蘧伯王,并多次建議衛(wèi)靈公罷免 奸臣彌子瑕捻勉,但沒有被衛(wèi)靈公采納镀梭。史魚臨死時 叫兒子不要在正 堂為自己辦喪事,以此來勸諫衛(wèi)靈公重用蘧伯王踱启,罷免彌子吸报账。所 以研底,史 魚又有“生以身諫,死以尸諫”之稱透罢,是剛直不阿的典型榜晦。
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稱,但他的性格與做法都與史魚不一樣羽圃。用 《韓詩外傳》的說法乾胶, 他是“直己而不直人”,內(nèi)直而外寬朽寞,嚴以 律己识窿,寬以待人。所以愁憔,政治清明就做官腕扶, 政治黑暗就賦閑孽拷,能屈能伸吨掌,通權達變。
在孔子看來脓恕,兩人都是賢臣膜宋,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君子之道炼幔, 所以感嘆為“君子哉蘧伯玉秋茫!”由此也可見儒學主張通權達變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乃秀。
蘧伯玉肛著,名瑗,河南人跺讯,春秋末年衛(wèi)國大夫枢贿,為人有賢名〉对啵孔子周游列國走投無路之際局荚,數(shù)次投奔蘧伯玉。有一個成語“蘧瑗知非”即來自蘧伯玉愈污,即蘧瑗耀态。他知過善改,求進甚急暂雹∈鬃埃《淮南子。原道》載:“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杭跪。"蘧伯玉總是感到自己所作所為不正確簿盅,感到今是而昨非挥下,名人語錄。后比喻不斷反省桨醋,改過自新棚瘟。李清照《金石錄后序》:“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喜最,憂患得失偎蘸,何其多也∷材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