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手中多少都會裝上個詞典應用啄刹,而我個人選用的是歐路詞典(Eudic)繁成,實用至上的跨軟件取詞(雖然使用起來很 hack)、跨平臺同步生詞等功能做得不錯己儒。然而崎岂,我認為在用戶界面設計上,無論是視覺還是交互闪湾,仍有很大改進空間冲甘。
搜索
搜索作為最常用的功能,歐路詞典把它放置在 tab bar 的第一位途样,并默認打開應用即調用鍵盤江醇。用戶可以直接輸入文字,根據拼寫提示進入詞匯頁面何暇;如果需要翻閱歷史記錄陶夜、使用屏幕取詞或其它功能,則需要滑動頁面或點擊右上角的「取消」收回鍵盤裆站。
從搜索行為來看条辟,關鍵詞搜索、攝像頭取詞宏胯、從歷史記錄中搜索都是搜索行為的其中一種形式羽嫡,它們是并列的,而本地檢索和在線檢索則是關鍵詞搜索的分類結果肩袍。雖然關鍵詞搜索是搜索頻率最高的形式杭棵,默認調用鍵盤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這一操作,但并不代表需要徒增其它兩種形式的使用流程了牛。
因此我作出了如下改進颜屠。通過將本地檢索和在線檢索的分類選項、攝像頭取詞的入口提到與輸入文字同一層級鹰祸,打開應用甫窟,用戶可以直接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滑動頁面查看歷史記錄蛙婴、可以點擊按鈕開啟攝像頭粗井、可以直接切換檢索分類,次級選項的取消同時也讓功能變得更清晰街图。
詞匯界面
主流的詞典應用在內容排版上相差甚少餐济,而歐陸詞典為詞匯界面加入了一條 buttom bar耘擂,可以快速定位頁面位置、發(fā)音絮姆、調節(jié)主題字體以及翻頁醉冤。這些都是很實用的功能,但在使用上改進空間還很大篙悯。
- 目錄按鈕能幫我們方便定位到指定詞典蚁阳,但通過打開新頁面來切換能不能有夠直觀的方式?
- 發(fā)音是高頻功能鸽照,而一個詞匯往往區(qū)分英音和美音螺捐,目前默認并無法切換的發(fā)音按鈕稍讓人摸不著頭腦。
- 能夠調整頁面主題和字體非常人性化矮燎,如果能夠實時查看調整的效果就更棒了定血。
- 直接在詞匯界面翻頁很方便,相鄰的詞匯有助于我們理解漏峰,但表意錯誤的圖標和隱藏的翻頁按鈕讓用戶會忽略掉這個功能糠悼。
- 添加到生詞本是歐陸詞典常用且特色的功能,但放置在 menu bar 使得它顯得不夠起眼浅乔。
另外倔喂,內容排版的方式也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幫助用戶更直觀地獲取信息靖苇。
比起一整段的文字席噩,列表的形式能讓我們更快速地獲取信息,而詞語贤壁、短句形式的翻譯太適合以列表展現了悼枢。
- 點擊收藏按鈕,頂部彈出保存成功的提示脾拆,而不再是把這個一次性的信息插入內容中馒索。
- 長按發(fā)音按鈕莹妒,與系統(tǒng)形式相同,可以切換英式或美式發(fā)音绰上。
- 相對不常用的顯示設置按鈕被調整到 menu bar旨怠,取代原先收藏的位置;并且在點擊后蜈块,設置選項從屏幕上方彈出鉴腻,而不是跳轉到新頁面,用戶可以實時查看調整的效果百揭。
- 定位到指定詞典不再需要打開新頁面來切換器一,長按屏幕右側邊緣的目標按鈕课锌,詞典列表被拓展出來并能夠拖動進行定位。
- 遵循系統(tǒng)的邏輯盹舞,如果需要從內容中搜索产镐,下拉頁面則出現 search bar。
一切為了查單詞更清晰、更直觀获印。
翻譯
翻譯也是很常用的功能述雾。很多詞典加入了自動檢測語言的功能,歐路詞典也不例外兼丰。某種語言自動檢測玻孟,而被翻譯成我們的母語,我們需要分別選擇兩個選項鳍征。這或許在一個多語言的環(huán)境上很使用黍翎,但在日常大部分時候中,我們只在兩種語言中來回切換翻譯艳丛。
歐路詞典還提供了一個橫屏的翻譯板功能匣掸,在國外問路點餐的時候相當實用。
既然能夠自動檢測所有輸入的語言氮双,辨別兩種語言的其中一種就更不是難事碰酝。如果需要分別選擇兩個選項,為什么不同時選中兩種語言戴差,讓應用自己去判斷將哪種翻譯為另一種送爸,我們只管打字粘貼就好?重設計的翻譯界面正是運用了這種思維。
此外袭厂,翻譯板切換到橫屏雖然換得了更大的顯示尺寸墨吓,但卻犧牲了輸入和切換間的便捷性。使用翻譯板的場景應是需要快速交流的纹磺,因為我認為改為豎屏的顯示模式來換取操作的便捷性更為實用肛真。
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細節(jié)。在我們完全不認識一門語言的時候乾忱,我們怎么能夠通過文字辨別出這門語言呢讥珍?拉丁字母與漢字或許差異較大,漢字也很有識別性窄瘟,但如果是對它完全不了解的人衷佃,要從中分辨出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蹄葱、日本語還是有難度的氏义。不同于選擇系統(tǒng)語言,雖然 iPhone 的系統(tǒng)語言設置頁面也提供了本機的語言文字進行輔助图云,選擇系統(tǒng)語言只是從自己熟悉的語言中選擇惯悠,而選擇翻譯語言則有可能面臨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這時候提供本機的語言文字進行輔助是必要的竣况。
本文系 Weekly Design Challenge 系列,第四周
Click here to see the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