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這樣一個女孩富纸,幼兒園時媽媽帶她去學游泳囤踩,她腳板是平的,俗稱“鴨腳板”晓褪,游泳一學就會堵漱,而且學得相當好,教練覺得這個孩子在游泳方面是個可塑之才涣仿,建議她的媽媽送她去市體校勤庐,將來會有機會進國家游泳隊。女孩的媽媽拒絕了,她覺得女孩還是應該小巧玲瓏學業(yè)有成才是正途埃元,把全部時間用來游泳必將鍛煉出五大三粗的身材來涝涤,然后這個女孩就放棄了游泳訓練。上小學時周圍的女孩子都在學鋼琴岛杀,這個女孩也開始學阔拳,每周末去上兩個小時的課。女孩到了小學三年級类嗤,學校開設了英語課糊肠,媽媽又給她報名新東方的課外班,也是每周末去上遗锣,一上又是三年货裹。到小學六年級時,鋼琴課早就停了精偿,這中途還上過繪畫弧圆、跳舞等別的興趣班,迫于考試的壓力笔咽,英語課外班倒一直上搔预,但并未顯著提高她小升初的英語成績。初一時叶组,這個女孩自己忽然意識到有門才藝是件很出風頭的事拯田,她跟媽媽提出想學琵琶,媽媽又去給她報班學習甩十。但這時學業(yè)壓力太重船庇,已經(jīng)抽不出更多時間來練習,學了幾次也就不了了之了侣监。到女孩高中時鸭轮,盡管她有著天使般的臉蛋,但游泳方面的天賦早已喪失殆盡橄霉,游不了多久就會嗆水张弛,繪畫、舞蹈酪劫、鋼琴吞鸭、琵琶等曾經(jīng)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學過的興趣沒有一項能拿得出手,更別提英語了覆糟。
我曾經(jīng)問過她的媽媽為什么要給她報那么多興趣班刻剥,她媽媽說,我也沒有強迫她滩字,都是她自己感興趣想學的造虏。前幾天和小區(qū)的一個家長閑聊御吞,我問她家的孩子還在學鋼琴嗎,她說早就不學了漓藕,現(xiàn)在改學畫畫了陶珠。我聽后心時一緊,真怕這個女孩又是一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例子享钞。
究竟什么才叫孩子的興趣揍诽,以及如何將興趣轉(zhuǎn)化成受益終生的能力,恐怕許多父母沒有想過±跏現(xiàn)在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興趣問題上有這樣兩種極端觀點:1.想學什么就讓他學什么暑脆,總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2.興趣就是好玩狐肢,學不學都行添吗,我沒學什么還不是一樣活得很好,干啥要把童年搞得那么累份名。那些一到周末就帶著孩子公園游樂園四處瘋玩碟联,只恨沒有稀奇玩意兒玩,只怕耽誤孩子童年玩樂的父母僵腺,她們大多都持這樣的觀點鲤孵,而這觀點來自哪里?來自“我不是虎媽”的堅定想邦,來自對“童年就是玩裤纹,玩就是學”的誤解委刘,來自“德國孩子的童年都在玩”的崇洋情結(jié)丧没,來自“我要尊重孩子玩的天性”的盲信。
一個人的天賦以興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锡移,而興趣總是在玩樂中被發(fā)現(xiàn)呕童,但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不論有沒有更多玩樂設施的刺激和老師手把手地教導,他的天賦都可以持久閃亮淆珊。但普通孩子就不一樣了夺饲,他們可能某個時期在某個認知上表現(xiàn)出超越同齡人的天賦,比如施符,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畫畫往声,畫很久都很專注,也不覺得累戳吝,而有的就覺得畫畫真不好玩浩销,畫不了幾筆就跑沒影了。這時听哭,我們可以說那個能畫很久的孩子對畫畫很有興趣慢洋,你若問他喜不喜歡畫畫塘雳,他也會說喜歡。但如果父母帶他們?nèi)ド侠L畫班試圖把這個畫畫的興趣固定下來普筹,他們可能學不了多久就出現(xiàn)畏難情緒败明,父母也感覺不到他們對畫畫的熱情了。此后即使不上這個興趣班太防,他們也回不到最初對畫畫的迷戀上了妻顶。是他們對畫畫沒有天賦嗎?也不一定杏头,天賦不是個標簽隨時貼在身上盈包,它需要持續(xù)打磨才能成形,不打磨醇王,曾經(jīng)有的一點點也可能會消失呢燥。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在游泳上的表現(xiàn)就是小時候看似有天賦,中止練習后這個天賦也就泯然眾人矣寓娩。
基本上孩子都是這樣叛氨,他們能同時對好幾件認知行為感興趣,可是你若讓他們坐下來研究得深一點再深一點他們就一樣也不喜歡了棘伴。有時候是老師的教導方法不得當導致孩子體會不到成就感進而喪失興趣寞埠,有時候是他們本來就不是真的喜歡。父母太把孩子嘴里的興趣當回事焊夸,就很容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仁连,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從一項興趣跳到另一項興趣中,最終一事無成阱穗。
對所有孩子來說饭冬,興趣是開始一項認知練習的敲門磚,但如果學一段時間之后最初表現(xiàn)出來的興致喪失揪阶,那和沒有這個興致也在進行這項練習的孩子來說昌抠,兩個孩子的起步?jīng)]有多大差別。如果兩個孩子有一天站在同一個競技臺比賽鲁僚,那么誰練習的時間長炊苫,花費的心力多,誰就更能獲勝冰沙。從根本上來說侨艾,孩子有沒有什么濃厚的興趣并不是重點,重點是拓挥,父母能否和孩子一起找到一項他至少不強烈反感的興趣唠梨,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堅持學下來撞叽。
如何堅持學下來姻成?請不要一上來就指望孩子自動生成良好的自制力插龄。良好的自制力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科展,但在孩子小的時候均牢,家長的半強迫半引導是完全必要的。半強迫是因為練習某項技能的過程極為枯燥才睹,孩子的大腦發(fā)育還不健全徘跪,很難忍受枯燥的感覺。半引導是因為要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琅攘,不能因粗暴強迫讓他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和逆反情緒垮庐。這樣的孩子如果在一項技能的練習上達到了某種較高的程度,他便能體會到擁有這項技能所帶來的好處坞琴,進而才會對此產(chǎn)生愿意主動繼續(xù)研究下去的興趣哨查。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大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都會有主動學習的欲望剧辐,但在他們學習成績好這個事實達成之前寒亥,他們也未必喜歡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
美國心理學家Willingham寫過一本教育類暢銷書《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荧关,這本書的特色是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教育事件溉奕。和暢銷書《無條件養(yǎng)育》的作者,教育學家Kohn反對標準化考試的觀念不同忍啤,Willingham認為加勤,標準化考試可能培養(yǎng)不出善于分析、歸納或批判的學生同波,但標準化考試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鳄梅,使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加強了記憶,積累了事實性知識参萄,這些事實性知識將存儲在一個人的長期記憶里卫枝。一個人只有長期記憶的貨箱里存放了足夠的背景知識煎饼,他才能隨時調(diào)動這些知識使自己變得聰慧讹挎,進而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他也認為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環(huán)境里吆玖,能夠在學前班甚至更早開始就更好了筒溃。
我個人的理解是,孩子的認知興趣能否長久不是看他生來對什么感興趣沾乘,而是他在某項認知的過程中積累的背景知識有多少怜奖,這種積累完全可以從孩子上學前就開始。一個孩子從6歲上小學到18歲升入大學翅阵,看似有十幾年的時間用于學習歪玲,但刨除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之外迁央,他們的業(yè)余時間少得可憐。如果真打算學習一項才藝滥崩,那最多的時間就是小學六年岖圈,初中之后他們便再無更多精力用于此。無論父母是出于功利心指望學點才藝為小升初加分钙皮,還是出于培養(yǎng)孩子的情操蜂科,都應該從一開始就固定一到兩項堅持下去,而不是把時間用于反復選擇和判斷孩子真正的興趣上短条。
(本文來自我的微信公眾號:shenduread导匣, 深度育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