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兒童應避免的十大錯誤
(作者陳長書)雖言天下父母心隘截,當父母的總希望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然而教育子女真的并非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溜徙;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愛才能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溶诞;有時也會因為一些無心之過對孩子造成傷害或是難以挽回的損失枪萄。
美國教育專家克萊格(CraigPlaystead)便指出現(xiàn)代父母在工作與家庭間疲于奔命之時常犯的十大錯誤。若是為人父母都能更細心地避免以下的錯誤史飞,才能培育出一個樂觀而積極的孩子〖饣瑁現(xiàn)在,不妨來個自我檢測构资,仔細的檢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需要調整之處抽诉。
1.過度寵愛
小孩需要父母的陪伴勝于對物質的欲望。即使父母出于好意吐绵,但一味的物質滿足迹淌,而忽略小孩對親情的渴望,這樣的缺口會造成心靈愈來愈空虛己单,得不到滿足唉窃。沒有親情作后盾,將來更無法應付人生中的諸多不如意纹笼。從孩子年幼時即灌輸他們知足及感恩的人生態(tài)度纹份,并在孩子需要溫暖與鼓勵時在旁給予鼓勵及支持,比一切物質的東西都來得重要廷痘。
2.未適時教導自律
如果平時孩子在家時未適時地教導其行為規(guī)范蔓涧,那么孩子在別人家時也會同樣的不安份。何況笋额,在別人家里更應注意良好的規(guī)矩元暴,和別人應對禮儀也應該是父母不可忽視的責任。否則兄猩,會對以后和他們接觸的人造成困擾昨寞,包括親屬瞻惋、教練、老師以及他們自己交往的朋友援岩。因此從小約法三章才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歼狼。
3.未和老師保持聯(lián)系
除了自己家里,小孩待在學校的這段時間也在塑造將來的人格享怀,所以父母對于班上師生的情況也應多加了解與關心羽峰。即使工作再忙,請假和老師見個面也是值得的添瓷。況且老師也會因你的關心而更樂于和你聯(lián)系梅屉,一起幫助小孩在各方面的發(fā)展。
4.過度地獎勵
有針對性的鼓勵遠勝于「凡事有獎」的方式鳞贷。當小孩表現(xiàn)亮眼時坯汤,鼓勵他再接再厲,可以幫他建立自尊搀愧。但若為一個小小的成就而開個大派對惰聂,則會扭曲他對真正成就的定義。
5.未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做日常家事不應按件計酬咱筛。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全力維護居家的整潔與秩序搓幌。如果愿意額外的付出可以用零用金來獎賞。并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迅箩,而適量地增加家務溉愁。如此一來,不僅能減輕家長的負擔饲趋,也能借此奠定他們日后完成大學學業(yè)與完成份內工作的能力拐揭。
6.不貫徹承諾
如果你已下了禁足令,你一定要說到做到奕塑。在生活中對小孩子做承諾和執(zhí)行處罰可能有些傷神投队,但是建立誠信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一再的毀約爵川,那以后你所說的孩子都不會認真的看待敷鸦。當他們再也不信任父母時,那將會是一個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寝贡。
7.未建立良好夫妻互動模式
夫妻之間善待彼此也是善待子女的一種方式扒披。如果夫妻任何一方總是一有爭論就大吼大叫,就等同在教你的小孩如法炮制圃泡。長期下來碟案,也將影響到他們日后人際關系的發(fā)展與夫妻的相處模式。因為他們會很快的學會了你的錯誤示范而將你平日的諄諄教誨拋諸腦后颇蜡。反之价说,如果父母互相敬愛辆亏,那么子女會喜歡家的溫暖,不管外頭的世界如何鳖目,他們知道家永遠是他們最安全的避風港扮叨。
8.未設立合理的期望
小孩的天性好動,兩领迈、三歲的女兒肯定無法如公主般端坐并陪你們外出享用一頓美好的晚餐彻磁。而那壯碩卻只愛吹單簧管的兒子也肯定無法成為你一直憧憬的足球明星。放棄自己所有不切實際的妄想狸捅,才能看見孩子快樂的成長衷蜓。
9.未教導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人生觀
如果父母對待子女一直像小嬰兒一樣的照料著尘喝,那么在他們調教下的小孩會顯得脆弱無助磁浇。長大后也就很自然的忽視了認真工作和獨立自主的價值。現(xiàn)代小孩茶來伸手朽褪,飯來張口置吓,連居室都要父母幫忙整理,還不時得救急安慰他們的受傷心靈鞍匾。真正愛他們就是從頭教育他們加強自我應變的能力并堅強起來。
10.未讓孩子保有自我特性
孩子終究還是孩子骑科,不要加諸太多大人的觀點給他們橡淑。即使你原先立志要嫁給有錢人的夢碎了,也不要強制自己的女兒為你圓夢咆爽。即使穿金戴玉適合你梁棠,可不見得適合于她。這樣你可能覺得日子十分無趣斗埂。然而符糊,子女確有保留自我茁壯的權利和前進的空間。何況呛凶,摸索著前進對他們已經(jīng)很難了男娄,更不應消耗他們的青春在取悅你的份上。讓他們找到自己適合的路漾稀,對他們才是最有利的模闲。
由于少子化的現(xiàn)象日趨普遍,也造就了所謂的新一代「直升機父母」崭捍。意指過度介入尸折,一心期望造就「完美兒童」的父母。這些父母像極了直升機殷蛇,在孩子上空盤旋实夹,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橄浓。天下雜志曾指出:這類的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亮航,每天在孩子上空盤旋荸实,并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可能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因此檩赢,教育孩子切不可急進钮糖;無論太過與不及均不是良好的教育模式。唯有理智的教育圆存,良好的示范與溝通才能建立起與孩子溝通的最佳管道。誠如天下雜志所言:在這關鍵時刻仇哆,父母與社會需要另一種新教養(yǎng)與新價值沦辙,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