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開示:對于動中禪只是淺嘗則止的人过椎,他沒有通過手部動作把正念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在平常他就難以做到浙芙,也是斷的捐迫。也就是他還沒有把自己的正念訓練成一個環(huán)狀乾翔,然后在生活當中他就會說還要繼續(xù)提起正念,還要去再訓練施戴。如果通過經(jīng)行和手部動作的訓練反浓,覺性已經(jīng)達到運用自如了,覺性就是不斷的赞哗,他就可以自動延伸到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去雷则。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覺性》
——禪師講法(12)
宗教的實踐有兩種,一種稱為“奢摩他”肪笋,一種稱為“毗婆舍那”月劈。
“奢摩他”是為了讓心寧靜、快樂藤乙,能夠善良與積極樂觀猜揪。
至于“毗婆舍那”,它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坛梁、平靜而姐、善良與積極樂觀』溃“毗婆舍那”是為了讓我們學習并且得以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身與心的無常拴念、苦和無我钧萍。
這樣照見之后,我們會放下對于身和心的執(zhí)著政鼠。此時就會體驗到極其美妙的幸福和快樂风瘦。一旦放下對于身與心的執(zhí)著,就會接觸到涅槃公般!
想要認識涅槃弛秋,就要徹底了解身與心,然后就可以自己親見涅槃俐载!因此,我們現(xiàn)在需要持續(xù)地開發(fā)覺性登失。
——禪師講法(13)
奢摩他的目的是為了寧靜遏佣、快樂、善良與積極樂觀揽浙。
毗婆舍那則是為了產(chǎn)生智慧状婶,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
因為目的不同馅巷,所以它們的踐行方法也不一樣膛虫。
我們要學習清楚的區(qū)分:心走什么途徑是奢摩他,心走什么途徑是毗婆舍那钓猬。
奢摩他的修行原則比較簡單稍刀,其原則是先要觀察自心。
通常敞曹,我們的心是居無定所的账月,總是漂浮不定,一直搖擺澳迫。
一會迷失到那里局齿,一會迷失到這里,一會兒抓取這個橄登,一會兒抓取那個抓歼。
一個不會修行的人,便會強迫自己的心去寧靜拢锹,強迫心是善良與積極樂觀的谣妻。可是無論如何強迫與打壓面褐,心都無法靜下來拌禾,只有緊繃與郁悶。
所以修行之后展哭,心若是緊繃的湃窍,就表示在以錯誤的方法修習奢摩他闻蛀。如果實踐正確了,心是不會緊繃的您市。
修習奢摩他的原則也是同樣的觉痛。我們只須選擇一種心所喜歡的禪法,而無須掛慮如何讓心靜下來茵休。
假如覺知呼吸是輕松薪棒、快樂的,那就覺知呼吸(觀出入息):有人稱念佛陀榕莺;有人喜歡經(jīng)行(禪)俐芯,有人修習打坐等等。如果練習之后钉鸯,心覺得輕松吧史、自在、快樂唠雕,那就練習這個方法贸营。這種喜歡與快樂是產(chǎn)生禪定的最直接因素。
一旦心有了快樂岩睁,它就不再愿意去其它地方钞脂,它便會與那個帶來喜悅感的禪修觀察對象打成一片,秘訣就在于此捕儒。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覺性》
——禪師講法(20)
如果我們及時的照見冰啃,就會看見心的瞬間生滅:
一會兒心生在眼、
一會兒心生在耳肋层、
一會兒生在心去想亿笤;
不停地變、不停地變栋猖。
所以要不斷的覺知净薛,不間斷的覺知身與心。持續(xù)的訓練蒲拉,不難的肃拜!它很簡單,比我們想象得還要簡單雌团!
第一步燃领,要讓真正的覺性顯露。
首先锦援,找一個方法來訓練覺知猛蔽。
在看到身和心的實際真相之前,一定要先看見身和心。如果忘記身也忘記心了曼库,是不可能看到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的区岗。因此要先訓練覺知身與心,發(fā)展覺性就是覺知身 與心毁枯,這是修行的起點慈缔,也是修習毗婆舍那的第一步。
我們的心一直處在迷失狀態(tài):
迷失在看种玛、聽藐鹤、想,
迷失在品嘗味道赂韵,
迷失在身體接觸的感受里娱节。
比如坐著坐著,身上會癢祭示,我們就會抓癢括堤,對嗎?抓的時候绍移,心會比較舒服。我們并未覺知到身在抓癢讥电、心覺得舒服蹂窖。我們只是習慣性的無意識抓癢而已。那時恩敌,我們已經(jīng)忘了身與心瞬测。無論做什么,如果忘了身與心纠炮,就是沒有覺性月趟。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覺性》
——禪師講法(21)
老師說的覺性是指修習四念處的覺性,
是指知道身與心的覺性恢口。
忘記身和心的時候孝宗,就稱為沒有覺性。
我們可以試著衡量耕肩,看看自己忘記身和心的頻率高到什么程度因妇?注意到了嗎,當我們“想”的時候猿诸,心就像是沖進了“想”里婚被,對于身與心的意識就失去了。雖然有身梳虽,但就像沒有身一樣址芯;雖然有心,但就像沒有心一樣。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與心谷炸,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內(nèi)容北专。
剛開始的階段,很簡單淑廊,找一個禪法作為觀察自心的參照點逗余。
比如習慣于觀呼吸,那就觀呼吸季惩,以玩游戲的方式去覺知录粱,目的不是為了寧靜。如果喜歡念經(jīng)禮佛画拾,那就念經(jīng)禮佛啥繁,輕松游戲地念,念不是為了寧靜青抛。如果喜歡觀腹部 的升降旗闽,就去觀;喜歡觀行蜜另、住适室、坐、臥举瑰,就去觀行捣辆、住、坐此迅、臥汽畴;如果喜歡觀手部動作,就去做耸序。那樣做是為了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忍些。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覺性》
——禪師講法(22)
舉例來說,觀呼吸時坎怪,輕松自在的呼吸罢坝。心跑到呼吸了,要及時知道搅窿;心跑去想了炸客,要及時知道。心升起苦戈钢、樂痹仙、好、壞殉了,要持續(xù)知道开仰。
透過觀呼吸, 持續(xù)知道自心≈诠或者念經(jīng)與念誦“三藐阿羅漢”之類的恩溅,念的時候,心一跑去想別的事谓娃,及時知道心跑了脚乡。念經(jīng)時,心寧靜了滨达,知道心寧靜奶稠;心散亂,知道心散亂捡遍。念經(jīng)的時候要持續(xù)知道心的變化锌订。這就是訓練覺性。
無論心做什么画株,都要知道辆飘。
問;老師谓传,請您指導我如何誦經(jīng)蜈项?
答;誦經(jīng)就是在憶念佛陀续挟。沒有任何的能量和磁場可以和佛陀的法力相提并論战得,念誦可以讓心歸位。
一邊念誦一邊覺知庸推。看到身體坐著嘴巴一張一合看到說心跑到嘴巴這里來了浇冰,一直念下去贬媒,心會慢慢地集中,心跑過來抓住身體肘习,知道心抓身體了际乘。
念經(jīng)可以獲得禪定,可以開發(fā)智慧漂佩,可以看到蘊在工作脖含。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覺性》
——禪師講法(23)
當我們著手于實踐,起步階段都要找到一個禪法叔汁,一個自己比較擅長與順手的方法夷野。修習之后自阱,心感到輕松自在了,就可以繼續(xù)選用那個方法关拒。
念佛也行,念三藐阿羅漢也可以;呼吸也行着绊,行禪經(jīng)行也行谐算,誦經(jīng)也行。但請注意归露,修習目的不是為了讓心靜止洲脂,而是為了持續(xù)看見心的變化無常與運行軌跡。
比如稱念“佛陀”剧包,心跑去想了恐锦,要及時知道; 或者稱念各菩薩名號玄捕,心跑去想了踩蔚,要知道,或者念誦經(jīng)文枚粘,心又跑了馅闽,也要知道。如果經(jīng)常如此訓練馍迄,以后心只要稍有一點動靜福也,剛一想,覺性就會自己升起攀圈。
問暴凑;尊者您好!請問修行的原則是什么赘来?
答现喳;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任何時候犬辰,只要修行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嗦篱,以此修行不會太慢。
-頂禮阿羅漢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覺性》
——禪師講法(24)
覺性無法依靠人為的指揮而升起幌缝,覺性升起的原因在于心牢牢記得那種狀況灸促。
就是心牢記那種狀況,它是覺性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涵卵。
不斷的訓練心去看到各種狀態(tài)浴栽,直到有一天,覺性自然升起轿偎。一旦真正的覺性顯露典鸡,就可以慢慢體會到,覺知會自己升起的坏晦。
一旦覺性自然升起椿每,從此我們的修行便再沒有門戶之見伊者。觀身還是觀心等問題再不會存在。剛開始的階段间护,有人可能選擇觀身亦渗,有人可能選擇觀受,也有人選擇觀心汁尺,那都只是起步階段法精,選擇一個禪法來作為參照物而已。一旦越
來越多的及時知道心痴突,覺性可以自己升起搂蜓。之后,就再也不存在哪門哪派辽装。僅僅只剩下——當下是有覺性還是沒有覺性帮碰?
——禪師講法(25)
當下若有覺性,有時候覺性會覺知身拾积,有時候覺性會覺知感受殉挽,有時候覺性會覺知心,我們無法選擇覺知身還是覺知心拓巧。如果有誰還在選擇只觀身或是只觀心斯碌,那么就掉進了奢摩他。
因此肛度,真正的覺性在何時升起傻唾,我們無法選擇,有時候是覺知身承耿,有時候是覺知感受冠骄,有時候則是覺知心。
就像剛來的時候加袋,法工安排大家先坐等一下凛辣,時間還沒到,有位穿綠色衣服的居士來報告禪修進度锁荔。報告進度時,他說有一天他在洗澡蝙砌、刷牙還是梳頭時阳堕,感到身體不是“自己”。在完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择克,覺性自己升起了(不是人為造作出來的)恬总,然后就看見“我”不存在。
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身體肚邢,就會知道身體不是“我”壹堰。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感受拭卿,就會知道感受不是“我”。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善心與不善心贱纠,就會知道心不是“我”峻厚。一旦真正的覺性升起,就開始照見——是身體在呼氣谆焊,不是“我”在呼氣惠桃;是身體在吸氣,不是“我”在吸氣辖试;是身體在行辜王、住、坐罐孝、臥呐馆,不是“我”在行、住莲兢、坐汹来、臥,身體不是“我”怒见。
《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覺性》
——禪師講法(26)
如果真正的覺性升起俗慈,當苦樂產(chǎn)生時,就會看見苦樂只是另一個混入身體的部分而已遣耍,不再是“我”苦闺阱、“我”樂。一切的善心與不善心(比如貪舵变、嗔酣溃、癡)升起,就會照見是心(它)貪纪隙、心(它)嗔赊豌、心(它)癡,而不是“我”貪绵咱、“我”嗔碘饼、“我”癡,就會看見一切都不是“我”悲伶。
在剛開始艾恼,可以協(xié)助一下。每個人都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禪法麸锉,喜歡經(jīng)行也行钠绍,適合念佛也可以,都可以花沉,要選擇一樣作為參照物來觀察心的運行軌跡柳爽。
然后媳握,覺性將會自然升起。一旦覺性升起磷脯,它會覺知身與覺知心蛾找。有時候覺知身、有時候覺知感受争拐、有時候覺知心腋粥,然后就會照見它們不是“我”;看見正在移動的身體不是“我”架曹;看見正在呈現(xiàn)的感受——苦隘冲、樂、不苦不樂——不是“我”绑雄; 看見心的善與不善不是“我”展辞,“我”不存在。
——禪師講法(28)
別以為我們已經(jīng)懂得法了万牺。
佛陀教導說:五蘊是苦罗珍!此身此心是苦!可是我們根本沒有看見此身此心是苦脚粟。一個真正看見身是苦的人覆旱,一定是三果阿那含。一個真正看見心是苦的人核无,則是四果阿羅漢扣唱。
至于那些認為身是時苦時樂;心是時苦時樂的人团南,隨著覺性的增長噪沙,就會看見苦充滿身體,只是多和少而已吐根。心會自己看見正歼!
一旦看見身體是苦,看見那些組合成身體的——眼拷橘、耳局义、鼻、舌冗疮、身——是苦萄唇,我們會放下對于眼、耳赌厅、 鼻穷绵、舌轿塔、身的執(zhí)著特愿。如果連眼睛都不執(zhí)著仲墨,就不會執(zhí)著于色;如果連耳朵都不執(zhí)著揍障,就不會執(zhí)著于聲目养;如果連鼻子都不再執(zhí)著,就不會執(zhí)著于氣味毒嫡;如果連舌頭都不再執(zhí)著癌蚁,就不會執(zhí)著于味道。之所以還會粘著眼兜畸、耳努释、鼻、舌咬摇、身伐蒂,是因為心還在粘著色、聲肛鹏、香逸邦、味、觸在扰,就會在色缕减、聲、香芒珠、味桥狡、觸這些方面有喜歡與不喜歡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