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個詩詞愛好者的同學或者家長來說,了解這些“詩語”榜旦,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鑒賞能力幽七,分辨能力,更上一層樓溅呢!
古體詩澡屡、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咐旧,主要分五絕驶鹉、七絕、五律铣墨、七律室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xiàn)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伊约。
【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姚淆,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屡律、平仄腌逢,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超埋,句子有四言搏讶、五言、六言霍殴、七言體和雜言體媒惕。
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繁成、樂府詩吓笙。“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巾腕。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面睛,是一種講究平仄絮蒿、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形成于唐代叁鉴。句數(shù)土涝、字數(shù)、平仄幌墓、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但壮。分絕句和律詩。
【絕句】
即"絕詩"常侣。亦稱"截句"蜡饵、"斷句"。詩體名胳施。截溯祸、斷、絕均有短截義舞肆,因定格僅為四句焦辅,故名。
以五言椿胯、七言為主筷登,簡稱五絕、七絕哩盲。也有六言絕句前方。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种冬。
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镣丑。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娱两,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莺匠,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十兢。
【律詩】
詩體名趣竣。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旱物,故名遥缕。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宵呛。
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单匣。第二、四、六户秤、八句押韻码秉,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鸡号。分五言转砖、七言兩體,簡稱五律鲸伴、七律府蔗。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汞窗,則為排律姓赤。
律詩中,凡兩句相配杉辙,稱為一"聯(lián)"模捂。五律、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蜘矢、二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综看、四句)稱"頷聯(lián)"品腹,第三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红碑,第四聯(lián)(七舞吭、八句)稱"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析珊,下句稱"對句"羡鸥。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忠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惧浴。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jīng)》奕剃,大都為四言衷旅。漢代以后,格調(diào)稍變纵朋。自南朝宋齊以后柿顶,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操软。由五字句所構(gòu)成的詩篇嘁锯。起于漢代。魏晉以后,歷六朝隋唐家乘,大為發(fā)展品山,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烤低、五言律詩肘交、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扑馁。全篇每句六字涯呻。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腻要,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复罐。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雄家。
【七言詩】
詩體名效诅。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趟济。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乱投,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顷编,為現(xiàn)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戚炫。到了唐代,大為發(fā)展媳纬。有七言古詩双肤、七言律詩、七言絕句钮惠。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茅糜。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素挽,最初出于樂府蔑赘。詩中句子字數(shù)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毁菱,最短僅一字米死,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贮庞,以三峦筒、四、五窗慎、七字相間者為多物喷。
【詞】
又稱為詩余卤材、長短句、曲子峦失、曲子詞扇丛、樂府等。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尉辑,第一段叫前闕帆精、上闕、上片隧魄,第二段叫后闕卓练、下闕、下片购啄。
【曲】
又稱詞余襟企、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狮含。散曲興起于金顽悼,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几迄。
散曲包括
有小令蔚龙、套數(shù)(套曲)兩種∨移欤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府蛇,較多使用口語。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屿愚。"樂府"一名,始于西漢务荆,惠帝時已有"樂府令"妆距。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函匕、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娱据,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
樂府作為一種詩體盅惜,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中剩、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抒寂。宋元以后的詞结啼、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屈芜,有時也稱樂府郊愧。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朴译。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属铁,二者雖名稱不同眠寿,其實并無嚴格的區(qū)別。
后遂有"歌行"一體焦蘑。其音節(jié)盯拱、格律,一般比較自由例嘱,形式采用五言狡逢、七言、雜言的古體蝶防,富于變化甚侣。
"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间学,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殷费。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低葫,因詩題多取成句详羡,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yīng)用于應(yīng)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嘿悬。
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实柠,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lián)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善涨。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窒盐,相聯(lián)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钢拧。
初無定式蟹漓,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源内,依次而下葡粒。
后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xù)者須對成一聯(lián)膜钓,再出上句嗽交,輪流相繼。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yīng)颂斜,絕少佳作夫壁。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焚鲜、一家或數(shù)家的詩句掌唾,拼集而成一詩》徘埃現(xiàn)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咸的《七經(jīng)詩》糯彬。
【排律】
詩體名凭语。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撩扒,故名似扔。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搓谆。除首炒辉、末兩聯(lián)外,上下句都需對仗泉手。也有隔句相對的黔寇,稱為"扇對"。
【應(yīng)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斩萌、所和的詩缝裤。唐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颊郎,少數(shù)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憋飞。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姆吭。起源于唐代榛做,由"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内狸,為科舉考試所采用检眯。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昆淡,冠以"賦得"二字轰传,并限韻腳,內(nèi)容必須切題瘪撇。清代限制尤嚴。
【古絕】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港庄。
古絕多用拗句倔既,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鹏氧,但全詩用律句渤涌,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把还。特點為:
1实蓬、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茸俭;
2、換韻安皱,且多為平仄韻交替调鬓;
3、通常是七言酌伊,四句一換韻腾窝,換韻后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居砖。
【詩余】
指“詞”而言虹脯,有長調(diào)、小令奏候、慢循集、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志蔗草。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詩的節(jié)奏咒彤。
【謀篇】
謀篇指詩詞的結(jié)構(gòu)章法而言。對于詩蕉世,前人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很多蔼紧,但歸結(jié)起來一般不出“起”、“承”狠轻、“轉(zhuǎn)”奸例、“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diào)的區(qū)分向楼,以今天的普通話說查吊,“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湖蜕,“仄”就是第三聲(上聲)逻卖、第四聲(去聲)。
【四聲】
即語調(diào)的平上去入昭抒,合稱四聲评也。
【平起與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平聲,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仄聲灭返。這是近體詩平仄句式的構(gòu)成之一種盗迟。
【平起平收與仄起仄收】
構(gòu)成近體詩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熙含,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罚缕。
【句腳仄起平收】
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guī)則,即上句不押韻怎静,仄聲收邮弹,下句押平聲韻黔衡。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腌乡,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盟劫。
【律聯(lián)】
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頜聯(lián)”导饲,五六句為“頸聯(lián)”捞高,七八句為“尾聯(lián)”。
【粘對】
即是指在平仄上渣锦,對句相對硝岗,鄰句相粘〈校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型檀,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對句相對听盖,鄰句相粘胀溺,首尾相應(yīng)】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皆看,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仓坞。
對句相反:指同一聯(lián)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腰吟,下句為仄仄平平仄无埃。
鄰句相粘:指上一聯(lián)的下句起句平仄,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毛雇。如山居秋暝第二聯(lián)的下句天氣晚來秋嫉称,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灵疮,則第三聯(lián)的上句明月松間照织阅,應(yīng)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震捣,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荔棉,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是仄仄平平仄蒿赢。
首末相應(yīng):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江耀。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诉植,末句王孫自可留,平平仄仄仄昵观。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晾腔,一般看其偶數(shù)字和最后一字即可舌稀。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灼擂;如果鄰句不粘壁查,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剔应。
【孤平】
除了韻腳睡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峻贮,是近體詩的大忌席怪。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纤控,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挂捻,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船万。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刻撒,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耿导,再救一下声怔,合起來就叫拗救。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舱呻,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醋火,在本句或?qū)溥m當?shù)牡胤桨沿坡曌指挠闷铰曌郑员3制绞ɡ蟆⒇茢?shù)量的平衡胎撇。
【三平調(diào)】
在句尾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diào)”殖氏,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晚树,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雅采。三平調(diào)有兩種情況:
1爵憎、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婚瓜,成了:仄仄平平平宝鼓,就犯了三平調(diào)。
2巴刻、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愚铡,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diào)沥寥。
【工對】
對仗的兩句詞性要相對碍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邑雅。
【借對】
有一些對仗片橡,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淮野。
【流水對】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捧书,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guān)系骤星,講的是同一件事经瓷,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妈踊,這稱為“流水對”了嚎。
【合掌】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廊营。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歪泳,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露筒。
【詩韻】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呐伞。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共分206韻部慎式,分部太細伶氢,不便押韻。唐初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瘪吏。
南宋時癣防,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107韻掌眠,后人又減為106韻蕾盯,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蓝丙。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级遭,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
【葉韻】
一作"諧韻"渺尘、"協(xié)韻"挫鸽。詩韻術(shù)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鸥跟,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丢郊,須改讀某音,以協(xié)調(diào)聲韻,故稱蚂夕。
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jīng)》迅诬,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婿牍。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惩歉,讀古音就能諧韻等脂,不應(yīng)隨意改讀。
【押韻】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撑蚌、葉韻)上遥,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
【韻部】
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争涌,這種類別即為韻部粉楚。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
【唱和】
作"唱酬"亮垫、"酬唱"模软。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饮潦、和詩燃异,只作詩酬和继蜡,不用被和詩原韻;
2仅颇、依韻,亦稱同韻碘举,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忘瓦,但不必用其原字殴俱;
3政冻、用韻线欲,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明场;
4、次序李丰,亦稱步韻苦锨,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拉庶。
【依韻】
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秃励,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韻】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夺鲜,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韻】
又稱步韻慷蠕,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食呻,且前后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每辟。
【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饼问,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莱革,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捐名。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出現(xiàn)闹击,此乃大忌。
【通韻】
古體詩的押韻赏半,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拂酣、四支和五微仲义,混在一起通用剑勾,稱為通韻赵颅。
【換韻】
亦稱"轉(zhuǎn)韻"。詩韻術(shù)語捂刺。除律詩募寨、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辅鲸,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例书,也不限于鄰韻刻炒。
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树瞭。
【窄韻】
一個韻部的字數(shù)很少爱谁,稱為窄韻、險韻凉敲。
【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寺旺。指作詩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阻塑,依韻作詩叮姑,叫做"分韻"据悔,一稱"賦韻"耘沼。
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群嗤。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狂秘,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者春。若干人相聚钱烟,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拴袭,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怜瞒,共賦一事般哼。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浇坐,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黔宛。"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觉渴。
【進退格】
亦稱"進退韻"徽惋。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踢京。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瓣距。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成黄。"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逻杖,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闻伶,一曰轆轤够话,一曰進退。"
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奇钞、第六句用甲韻,第四景埃、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拒啰、"刪"或"魚"完慧、"虞"等,一進一退册着,相間押韻脾歧,故稱。
【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司顿。詩韻術(shù)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化漆。
轆轤韻者猎提,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疙教、第四句用甲韻,第六撮躁、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窖贤,有似轆轤贰锁,故稱。
【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授嘀。詩韻術(shù)語锣险。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夯接,先二后四纷妆。如"東"、"冬"通押逊拍,先二韻"東",后四韻"冬"芯丧。先小后大缨恒,有似葫蘆,故稱岭佳。
【唱和】
作"唱酬"萧锉、"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叶洞。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禀崖、和詩,只作詩酬和惭婿,不用被和詩原韻叶雹;
2换吧、依韻,亦稱同韻满着,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贯莺,但不必用其原字;
3魂莫、用韻爹耗,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谜喊;
4斗遏、次序鞋邑,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逾一,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视译。
【版權(quán)說明】圖文來源網(wǎng)絡(luò),詩詞世界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