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
8.1?子曰:“泰伯郊尝,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战惊,民無得而稱焉流昏。”
【注釋】
▲泰伯:吳太伯,又稱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况凉。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dǎn]父谚鄙,古公亶父生有三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刁绒,老三季歷闷营。因季歷的兒子姬昌(周文王)自小聰慧過人,才華出眾知市,古公亶父想傳位給老三季歷及其子姬昌傻盟,泰伯知道后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讓至當時的荊蠻之地。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后嫂丙,定居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娘赴。當?shù)赝林用裾J為太伯有德義,追隨歸附太伯的有千余家跟啤,并擁立太伯為當?shù)氐木鞣瘫恚鸱Q他為吳太伯,自號“句[gōu]吳”腥光。太伯死后由其弟仲雍繼位关顷。(詳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至德:德之至極之稱。
▲三以天下讓:再三辭讓武福。張居正《四書直解》:“三讓是固讓”议双。
▲民無得而稱焉:百姓只知道泰伯逃避荊蠻,卻不知道泰伯讓位之賢捉片,因此得不到百姓的稱贊平痰。朱熹《論語集注》:“無得而稱,其遜隱微伍纫,無跡可見也宗雇。”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至高無上的人了莹规。他再三辭讓王位赔蒲,(因讓位隱晦)得不到百姓的稱贊×际”
【學而思】
參讀:
《里仁篇》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舞虱,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母市,如禮何矾兜?”
《公冶長篇》5.26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患久∫嗡拢”
《先進篇》11.20子張問善人之道浑槽。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返帕⊥┎#”
張居正《四書直解》:“夫以天下讓,其讓大矣溉旋。三以天下讓畸冲,其讓誠矣。而又隱晦其跡观腊,使民無得而稱邑闲,是能曲全于父子兄弟之間,而絕無一毫為名之累梧油,其德豈非至極而不可加者乎?”然要之太王之欲立賢子圣孫苫耸,為其道足以濟天下,非有愛憎利欲之私也儡陨,是以泰伯去之不為狷褪子,王季受之不為貪。親終不赴骗村,毀傷肢體不為不孝嫌褪。蓋處君臣父子之變,而不失手中庸胚股,此所以為至德也笼痛。夫子嘆息而贊美之,宜哉琅拌∮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