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人類學的著作,算是入門書籍辕羽。其實我對人類學并沒有一個完整深刻的概念逛尚,我愛它就像我愛其他的社科人文一樣。但是我揣測逛漫,就看這本書黑低,人類學和我最愛的文學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有通過對某一群體的生活的描述刻畫,展現(xiàn)某種生活面貌、文化心理和其背后社會內涵克握。不同的是蕾管,就我目前的眼光來看,人類學更強調一種客觀性菩暗,不會刻意營造文學作品有時追求的戲劇性掰曾。但是生活本身就是戲劇的,人類學的記錄不帶有取悅讀者的目的停团,可是它的——也許是最新奇之處——特征之一正在于展現(xiàn)出某種人的生活的特色旷坦,也許是和我們所熟悉的自己的文化觀完全不一樣的,這種新奇在普通讀者看來滿足了一種獵奇欲望,在學者看來卻是對人類文化深層結構的又一種探索。
? ? 我對人類學產生了很大興趣桥爽,因為我渴望了解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這個世界最美好的特點之一是生活著那么多豐富各樣的人捆蜀,每種人都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無論高下幔嫂。了解這個是有趣的辆它。同時也許就像所有的人文社科一樣,人類學也和其它社會科學緊密聯(lián)系履恩。我們可以通過收集資料整理分析看出一個民族锰茉、一種文化的形態(tài)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這其中切心,政治飒筑、經濟、地理昙衅、心理等等因素是如何運轉促成最終的文化面貌扬霜,所有這些探索都是迷人的定鸟。
? ? 我想這也是大部分人類學者選擇人類學的初衷之一而涉。當然,這些都是我淺薄的認知联予。但是啼县,我覺得要研究人類學,首先就要拋棄自己關于熟知文化的根深蒂固沸久、理所當然的理解季眷,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一種心理準備卷胯,另一種文化可能有著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子刮。在這本書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代表的思維方式來看挺峡,多瓦悠人懶惰葵孤、效率低、拐彎抹角橱赠、占便宜尤仍、不尊重私人空間、野蠻狭姨、粗俗宰啦、無知。但是把所有這一切放在他們的生活范圍里饼拍,似乎又是理所當然的了:他們的時間那樣漫長赡模,他們的世界那樣簡單,他們不像我們追求在最短時間里做最多最好的事情师抄,他們沒有強烈的個人意識纺裁,他們是類似群居的生活。他們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司澎,所以隨便一點粗俗的小笑話就會使他們樂不可支欺缘。他們沒有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程度,所以沒有禮貌挤安、推推搡搡谚殊。他們有著自己的信仰,他們的醫(yī)療方式和理念落后不堪蛤铜,可是所有原始文化中嫩絮,醫(yī)術本身就帶著濃重巫術色彩——那也是出于原始人對唯物的科學世界理解不夠的原因吧。至于他們在回答作者答案時的顛三倒四围肥,究竟是故意的狡猾還是什么剿干,不得而知。
? ? 序言里提及穆刻,人類學就是人類學家的天真與原住民的天真碰撞出來的知識置尔。享有優(yōu)勢的人類學界對處于劣境的原住民不能有職業(yè)性的苛求,因為后者被卷入這個情境基本上不是出于自愿氢伟,而他們如果令人類學界感到失望榜轿,那也是無奈的局面。正因為這種信息獲取的艱難朵锣,才使得獲取的信息彌足珍貴谬盐,這時人類學家的意義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說實話诚些,這本書里關于真正的多瓦悠文化直接敘述的比重飞傀,倒不如描寫獲取這些信息的艱難過程多。但是,生硬的信息展示那是給學者看的砸烦,對于普通讀者犀被,顯然這些內容更加吸引人。比起冰冷的事實陳列外冀,這種描寫看似與主題關系不大寡键,卻不露痕跡地真實反應了原住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感性化地融入讀者視野雪隧,讓我們仿佛也跟著作者生活在多瓦悠的原野西轩。
? ? 全書大部分篇幅都通過幽默化、喜劇化的語言脑沿,真實展現(xiàn)田野工作者的困窘藕畔,那些因為極端落后的物質生產環(huán)境和人民思想境界互生產現(xiàn)的矛盾,恐怕都是每一個生活在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人無法想象的庄拇。從難以下咽的飲食到極度骯臟的生活環(huán)境注服,吵雜無法睡眠的痛苦結合本地人與人相處時種種令我匪夷所思之處,還有一次次無望的等待和工作的落空措近,和財務問題周旋溶弟,甚至遭遇生命危險,所有這一切足夠讓心態(tài)不好的人崩潰瞭郑。作者提到田野工作者的"換擋感"辜御,其實就是一種深陷絕望行將崩潰時的心理自我保護,這樣一種黑色幽默反襯出在原始文化中實行工作的艱苦絕倫屈张。不過擒权,從樂觀角度來看,他得到的不僅僅是關于研究對象的信息資料阁谆,更有面對極度困苦和艱難時的心理調節(jié)力和行動法則碳抄。他還經歷過命懸一線的大劫,可以想象此后人生的諸多困苦與之相比都顯得不值一提场绿。這些無形中都是寶貴的財富剖效。
? ? 難能可貴的是,面對重重困難裳凸,作者沒有沮喪發(fā)瘋贱鄙,卻反其道而行之,釋懷式反諷姨谷,以詼諧的語言把這些窘境寫得妙趣橫生,引人捧腹映九。在這些看似讓人忍俊不禁的陳述背后梦湘,是一個人類學者不顧自己生命健康為工作付出的努力和責任感。"他看待問題的方式表明上看來只是戲謔有趣,骨子里卻很嚴肅健康地交待了田野工作的局限和希望捌议。"田野工作遠非人們想象的那樣浪漫哼拔,而是"極端乏味、孤寂與身心崩解"瓣颅。但當作者驅車離開時倦逐,他還是寫道:"金色薄霧下,原始民族開始變得高貴宫补,儀式變得更震撼檬姥。"私以為,這就是包括作者在內所有人類學田野工作者內心深處對自己工作的另一種解讀粉怕。無論過程坎坷痛苦健民,因為他們背負的使命 ,使得這無比艱辛贫贝、摧殘身心的工作染上神圣和理想化的顏色——正有這種信念秉犹,他們才能不斷克服困難,為人類學的進步搭建一石一瓦稚晚。
? ? 在全篇都交代了多瓦悠如何令人難以忍受崇堵、田野工作者要如何日復一日地做著斗爭的文字后,文末最后卻是"六個月后客燕,我又回到了多瓦悠筑辨。"這是本書作者最后一個也是最感人的幽默處。我們得以看見幸逆,除了困窘和化困窘為詼諧的樂觀幽默棍辕,全書隱藏的主旋律是作者對那片土地、對自己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使命的愛还绘。心理學上說人對一樣東西付出越多楚昭,越無法放下它,作者為探索多瓦悠文化拍顷、踐行自身使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抚太,這塊土地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開玩笑地說:"人類學田野工作會陰險地讓人成癮昔案。"其實所謂的癮就是熱愛尿贫,因為探索一方土地文化是沒有止境的,所以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也是沒有止境的踏揣。向所有在田野默默工作的人類學家致敬庆亡。